饕餮养成计划 饕餮的蜕变之路(1)

人们常说:爱情是人类永恒的主题。我要说,主题前面应该加上“精神”两字,与之对应的“人类永恒的物质主题”是什么?毫无疑问,一定是“吃”。有人说是“钱”,与“吃”相比,钱是次要的。所有的主题,都是以“吃”为前提的,如果没有了“吃”,一切主题也就没有了。

饕餮养成计划 饕餮的蜕变之路(2)

《汉书》里最先总结了这个观点:王者以民人为天,而民人以食为天。后来陈寿在《三国志》里简化为“民以食为天”,这句经典的话至今仍然是高频词汇,常用于开饭前的口号。

近几年,《舌尖上的中国》热播,也正说明了“吃”在物质已经非常丰富的今天依然是最热门的主题。现代年轻人们都喜欢的一个标签——“吃货”,单从字面上来看,“吃货”是很粗鲁的一个词,如果不是约定俗成了,我觉得这个词简直是在骂人。其实,仔细查看关于“吃”的形容词,基本上没有贬义词,偏贬义的也就是“大吃大喝”这种程度,说明人们对于“吃”的依赖和宽容,怎么吃都不算错。

“吃货”已经文雅多了,现代人文明程度高,说不出太粗鄙的话了。常用的一个成语“

狼吞虎咽”也不是贬义词,但单从字面上看比“吃货”粗鄙多了,像虎狼那样的吃相也是够难看的了。那么,有没有比虎狼吃相更难看的呢?有,它叫饕餮。

饕餮这个词很多人写不出来,但应该都认识,也知道含义,不算生僻词,比如:饕餮盛宴。

饕餮究竟是什么?

饕餮养成计划 饕餮的蜕变之路(3)

饕餮

《山海经·北山经》记载:“有兽焉,其状如羊身人面,其目在腋下,虎齿人爪,其音如婴儿,名曰狍鸮,是食人”。晋代郭璞注解,此处“狍鸮”即饕餮。《神异经·西荒经》也有类似记载:“饕餮,兽名,身如牛,人面,目在腋下,食人”。

可见,饕餮是上古时期的一种吃人怪兽。后来不存在了,像恐龙一样不适应地球环境的变化而灭绝了。

当然,也有说法认为,这是上古神话传说中的四凶之一:饕餮,梼(táo)杌(wù),穷奇,混沌。既然是神话,那么也就不是现实存在的了,至多是一种改编过的部落图腾。

饕餮养成计划 饕餮的蜕变之路(4)

四凶

而司马迁认为,这“四凶”不是真的野兽,而是像野兽一样的恶人,他们是:帝鸿的恶子“混沌”,少皞的恶子“穷奇”,颛顼的恶子“梼杌”,缙云(某届炎帝)的恶子“饕餮”,合称“四凶”。

不管起初有多么凶恶的来源,也不管“四凶”中的其它三凶的命运如何,反正饕餮已经平反了。从商周时期的青铜鼎上的饕餮纹,到现在的“饕餮盛宴”,都是把饕餮和美食联系在一起,促进人们食欲。

饕餮养成计划 饕餮的蜕变之路(5)

饕餮纹

刚刚故去的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在他的《当我死时》的诗中写道:

用十七年未餍中国的眼睛

饕餮地图,从西湖到太湖

诗人用“饕餮”一词来形容看中国地图时表现出来的强烈欲望,借此传达出强烈的思乡爱国之情。

在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今天,又或许由于工作、生活的压力,人们往往食不知味,拥有像饕餮一样的胃口和食欲是件很幸福的事情。人们互称或自称“吃货”表达出了对好胃口的向往,人们希望成为饕餮。

饕餮,不再是凶兽,不再是贪婪的代名词,而是可爱的美食家、食神。

饕餮养成计划 饕餮的蜕变之路(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