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境探险,隐秘的遗世矿洞”

“雾气重重,宛如走进现实版盗墓笔记”

“逃离炎热,探索地下世界的夏日不二之选”

继龙漕沟致7人遇难后,近日,多处“野生网红打卡点”引发关注。

魔都网红打卡景点在哪(又一个网红打卡地)(1)

有网友发现,浙江杭州建德的废弃矿洞成了某社交平台热门打卡点之“避暑胜地”,不少博主“种草”时都会提到“能玩又清凉”“全新的未知世界”“完美避暑胜地”……

魔都网红打卡景点在哪(又一个网红打卡地)(2)

在平台上搜索一下,就能发现今年夏天有不少博主在矿洞前拍照露营,更有人进洞探险,精美的照片和刺激的攻略让矿洞成为了“网红打卡地”。

魔都网红打卡景点在哪(又一个网红打卡地)(3)

但是,没有经过开发的废弃矿洞真的适合旅游吗?

矿洞所在地建德市钦堂乡谢田村的村委会工作人员透露:

当地一共5个矿洞,此前都没人来探洞,不知道什么原因,今年夏天,来矿洞的人开始多了起来。洞是相通的,不仅岔路多像迷宫,而且山壁上的石块和山体有裂缝,随时可能有落石。考虑到存在安全隐患,前些天,当地采取了措施,用水泥和砖块将洞口进行了封闭。目前,当地5个矿洞的洞口已经全部封闭,无法再进入。

魔都网红打卡景点在哪(又一个网红打卡地)(4)

美丽的矿洞有哪些危险?

在博主眼里拍照“出片率”高又可以避暑的矿洞,到底有哪些危险?

迷路是洞穴探险者最容易遇到的问题。深入地下洞穴,缺少了路标和指引,也没有准确的参照物,一切都是未知的,就连洞穴有多长、多宽、多深可能都无法知晓,四周的黑暗压抑得人喘不过气来,在这种情况下是最容易迷失方向的。据统计,世界上所发生的诸多洞穴探险失踪事件中,绝大多数都是因迷路而造成的。

洞穴中时常会有地下河或者湖泊,只闻其声不见流水也是常有的事儿,这一步还是坚硬的岩石,说不定下一步就是深不可测的水潭。地下河的水位随着季节具有明显的变化,倘若遇到暴雨,一夜之间流水充满洞穴也极有可能。

魔都网红打卡景点在哪(又一个网红打卡地)(5)

桐庐建德网红矿洞

洞穴往往是很多野兽的栖息地,人类到洞穴中进行探险是擅闯野兽领地的行为,很有可能遭受攻击。有些地下洞穴就是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有山、有水、有生物。比如我国著名的广西大石围天坑,这里洞底有洞,洞中有河,洞中还有森林,其中不仅有桫椤、冷杉等珍贵植物,还有一些盲鱼、虾、蟹等水生生物,以及濒危物种鼯鼠等。

洞穴内一般都没有手机通讯信号,一旦遇险很难发出求救信号,所以独自探险的危险性极高。

除了以上最显著的危险因素之外,探险中还可能面临洞穴坍塌、被狭缝卡住、饮用水缺乏等情况。

总而言之,洞穴探险危险重重,总会有各种让人意想不到的情况发生。因此,洞穴探险不是简单的游玩,它不仅需要一定的地质学和生物学等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需要丰富的野外求生知识和良好的身体素质,即便是专业的探险家仍有可能遭遇不测,更何况是普通驴友。

此外,还有网友分享了探洞劫后余生的经历:

魔都网红打卡景点在哪(又一个网红打卡地)(6)

所以,看到网上推荐,就盲目进入洞穴打卡避暑探险,十分危险!一旦遇到险情,救援十分困难。

野游为何屡禁不止?

年轻群体旅游方式已转变

造成7人遇难的龙漕沟山洪灾害事件并不是一个单一的事件,近年来,野游屡禁不止,全国多地都在发生因打卡野生“网红景点”出事的情况。

8月15日,辽宁省大连市的“网红赶海地”“金石滩西海渔港”因浮桥断裂,导致600多名游客被困,消防人员第一时间到达现场疏散被困群众,所有游客均转移至安全地段,万幸无人员伤亡。

魔都网红打卡景点在哪(又一个网红打卡地)(7)

断裂的浮桥

为什么互联网平台上“小众”“无人”“野地”“秘境”这些字眼对于年轻人来说越来越有吸引力?

上海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研究员陆晓文指出,这是因为老百姓的旅游方式已然发生了转变。现在老百姓的旅游需求已经不再是从前的那种按部就班参观游览收费景点了,人们越来越倾向于去自然的、非人为的、商业化不高的地方旅游,而不是以传统方式旅行。

尤其是年轻群体,他们崇尚自由,喜欢亲近大自然,向往无拘无束,没有任何外界干扰,喜欢有探险精神的东西,相比于跟团游,他们更青睐自己找地方,自己规划路线,给自由发挥最大的空间。所以现下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出去探险和自驾游,这也是社交平台上那些野生“网红打卡点”受到欢迎和追捧的重要原因。

细心观察就会发现,现在有个非常明显的倾向,就是人们对于旅游的需求不仅仅是休息,不仅仅是看看自然风光和历史人文的东西,他们更想要贴近大自然,所以对人为的、过度商业化的、高收费的旅游景点有一种本能的反感。

陆晓文分析道,正是由于存在这样的社会心理,所以互联网上一旦有人分享一些既不收费、景色又好、又没有人打扰的地方,游客们就会趋之若鹜。而那些户外矿洞探险、城市废墟游一类的内容推荐,则恰好迎合了年轻群体的游玩需求。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年轻群体去打卡的那些无人管理的“网红”野地往往没有相应的应急设备和急救人员,而年轻人本身又缺乏应急自救知识和能力,所以才会有一系列户外旅游意外的发生。

那么,面对互联网平台上各种“网红推荐”的野地旅游,我们如何从容应对?怎样避免盲从?如何区分和辨别其中的信息?

华东政法大学法律学院副院长陈越峰给了三点建议:

首先,老百姓自身守法意识要强,违法乱纪的事情不能做。

其次,要保持自身理性,只要我们足够理性,就不会盲从,面对互联网上的任何信息都总有自己独立的科学判断。

最重要的是,要时刻保持一颗敬畏之心,无论是对规则还是大自然,都要保有敬畏,生命是很宝贵的,要珍惜生命,千万不要以身犯险。

多平台设“免责声明”

真的能免责吗?

有网友表示,只写风景不写风险的“网红打卡攻略”,不在少数。

在多个平台的协议条款中,均明确标注免责声明,即需要用户自行判断内容真实性、合法性、有效性,并承担相应风险。

魔都网红打卡景点在哪(又一个网红打卡地)(8)

魔都网红打卡景点在哪(又一个网红打卡地)(9)

魔都网红打卡景点在哪(又一个网红打卡地)(10)

在讨论平台义务时,多名专家或律师认为,“平台方针对‘网红景点’有义务进行主动的风险提示”,亦即平台对此类“未开发景点”相关内容有相应审核责任。

河北厚诺律师事务所律师雷家茂表示:

平台对相关产品、服务及内容具有审核及监管等义务,若在经营过程中不履行相关义务,仅凭免责声明恐不能完全规避自身的责任。按照《民法典》规定,若提供格式条款一方不合理地免除或者减轻其责任、加重对方责任、限制对方主要权利,或者提供格式条款一方排除对方主要权利等是无效的。

北京市时代九和律师事务所合伙人许桂林律师提醒,若旅游主管部门提醒禁止进入等提示时,旅游者为自身安全考虑,不得进入游玩;发布者在发布未经商业开发旅游景点时,请核实景点风险是否是禁止旅游或进入。若存在禁止旅游或进入提醒时,建议不得发布类似旅游视频。

外出游玩让人心情放松

但一定要以安全为前提

千万不要盲目探险

前往人迹罕至的地点

更不能挑战被警示有危险的地方

相关网络平台要加强内容审核

不能只写风景

不写风险

来源:共青团中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