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子高
李子高(1880~1930)名德升,乳名满盈,因经常旱烟袋不离手,绰号李烟杆子。陕西蒲城东乡南新村人。为人沉毅耿介,言信行直,敦气节,重然诺。早年充哥老会首领,善射骑,击必中。在井勿幕的影响下,组织全体会众,自任队长。从事反清活动。
井勿幕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后参加秦陇复汉军,入同州军官教练营学习。毕业后随陈树藩重创白朗军于礼泉。1914年其所部编为蒲城东乡民团,李任团长。其年4月,杨虎城击毙作恶多端的大恶霸李桢,遭县署追捕和地方实力派郭坚、岳维峻寻仇,他慨然收纳,并与之结为异姓兄弟。他比杨大13岁,有伯乐之见,慧眼识珠,发现杨虎城是个人才,便举贤任能,申明甘心情愿作杨虎城的助手,主动将自己所创建的民团团长让杨担任,自任副职,为之铺路。
杨虎城
1915年冬,民党井勿幕等发动反袁护国运动,李子高辅助杨虎城在大荔、合阳一带以原有民团为基础,集结乡民勇士,参加陕西护国军,转战陕西东部,截击陕西督军陆建章部,屡战皆捷,威震陕东。
陈树藩
1916年李、杨的部队被编为陕西陆军第三混成团第一营。团长王银喜(飞虎)拟定李出任营长,李诚恳谦让,举荐杨任营长。
1917年末,支持杨虎城率部参加陕西靖国军,杨任左翼军第五游击支队司令,李任杨部营长。
1918年2月,靖国军左右两翼联合进攻西安,由于命令不统一,被督军府的陈健所部突破。李仅率一连顽强抵抗,主动负起掩护重任,30多人在激战中牺牲,使全军安全撤离抵达渭北,博得友军一致称赞,史称“光台庙之捷”。
刘镇华
同年4月,陈树藩勾结刘镇华,调动万余兵力妄图一举歼灭靖国军,杨虎城奉命坚守关山东之界坊堡,兵力不足一千。面对强敌,李身先士卒,指挥所部鏖战八个昼夜,终于遏止了陈军的进攻,史称“关山界坊之役”。
1921年陕西靖国军解体,杨虎城迎于右任于武功,重建靖国军,李任第一路副司令。
1922年,不愿接受直系军阀改编的杨虎城部,遭到直系三万余兵力的进攻。在马嵬、武功战役中,李一马不先,冲锋陷阵,扼守要地,仅率两营,抵直、皖、豫三师两旅之众,与敌血战40余日,声援并绝,几以身殉。因寡不敌众,退守凤翔。
井岳秀
按照于右任“保存西北革命种子的主张,”,同年5月,李随杨虎城率部千里转战,进入陕北。暂附陕北镇守使井岳秀部。杨寓居榆林,部队改编为陕北镇守使署暂编步兵团,由李任团长。他训练军队,广纳才士,养精蓄锐,为尔后杨率军南下作更大发展做了准备。
唐生智
1924年10月,冯玉祥、胡景翼、孙岳等发动北京政变,成立国民军。在胡景翼规劝催促下,井岳秀部被改编为陕北国民军,任命杨虎城为前敌总指挥,李任第二支队司令,率师南下关中。1925年春与盘踞渭北之麻振武部队鏖战,攻取韩城、合阳。旋即策应驱吴运动,向西挺进,攻取了西府各县。部队改为国民军第三军第三师,杨任师长,李任第五旅旅长。。
1926年春,直系军阀吴佩孚支持刘镇华再入潼关,祸害陕人,杨虎城和陕西军务督办李虎臣合力坚守西安,李子高留驻三原配合友军同强敌长期艰苦奋战,保卫三原不失。西安解围后,杨虎城被任命为国民军联军第十路总司令,李任第十路副司令。
1927年春杨虎城率主力参加北伐,出师东征,开赴陇海线归德(今河南商丘)一带作战半年,失利后退皖北休整。李在后方整顿队伍,团结旧部,联系友军,取得成效。后来杨部开赴山东,为了充实加强作战力量,调后方部队赴鲁,李当时正在病中,尚未痊愈,闻讯即谢绝医生与杨的劝阻,躺卧在车中赶赴前方与杨会师。
1928年,部队被编为国民革命军暂编二十一师,杨为师长,李为副师长。部队开往鲁南,李因积劳成疾,在山东养病。
1929年,杨部离冯依蒋,改编为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十四师、由胶东移驻河南信阳,奇袭驻马店,智擒唐生智。1930年杨部改编为陆军第十七师扩编为陆军第七军、讨逆军第十七路军,杨任师长、军长,李均任副职,被授衔为陆军中将。他时刻关心前方将士,无心在山东养病,带病赶至河南信阳,日夜规计军食,寝呓皆杀敌报国之语。终因劳累过度,于1930年10月病故,享年51岁葬归故里。家无余财,子女皆幼,仰恤助以存活。
李子高初起寒微,爱才若渴,解衣推食,急人之急。从与杨虎城认识之日起,他俩就一直是最亲密的搭挡。大战之时,两人并肩作战,发展之时,杨虎城带领主力开疆拓土,李子高带部队坚守大本营。可以说李子高在陕军中的地位与声誉是其他人所无可比拟的。人们称赞李子高是杨虎城人生路上的贵人。他用大半生,鞍前马后,不离不弃,忠心耿耿,甘为人梯,辅佐杨虎城成就大业,实践了自己曾经许下的诺言,深为陕人所仰!
冯宝哲先生近照
冯宝哲先生简介:1938年生,陕西省蒲城县龙池镇人。高级经济师,中国楹联学会员,中华对联文化研究院研究员,陕西省诗词学会会员,陕西省楹联学会常务理事,渭南市楹联学会原常务副会长、现顾问,蒲城县诗词曲联学会顾问。
图文来源:作者提供
原文作者:冯宝哲
整理编辑:义门村的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