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否认,电视剧《雍正王朝》是一部非常优秀的历史剧作品。

不过,一些细心的观众或许会发现,这部剧中的个别台词居然出现了一些比较明显的常识性“口误”。

那么,这些“口误”究竟是主创人员审核不仔细造成的吗?还是说另有其他解释?

接下来,我们结合这些片段,试着进行分析一下。

一、邬先生所说的“申时”

胤禛接到康熙传唤,准备去畅春园之前,和邬先生密谋接下来的应对措施。

胤禛因为担心当晚的局面已经被八阿哥一伙全部掌控,怕只身前去畅春园是自投罗网,迟迟下不了决心。最终还是作为本剧第一编剧的邬先生帮胤禛下了决心,告知他必须要去,否则八阿哥等人改了康熙的传位遗诏,胤禛不仅会彻底丧失了继位的可能性,还将面临八阿哥的清算报复。

雍正王朝细思极恐的话(雍正王朝这些台词中的口误真的是硬伤吗)(1)

为了安稳胤禛的心,邬先生向胤禛讨要了他手持的钦差关防大印,并向胤禛保证,如果过了申时,还没有任何胤禛的消息,他便会安排人用这个大印去宗人府释放了十三阿哥,再让十三阿哥前去畅春园勤王救驾。

那么,邬先生所说的“申时”是什么时间呢?

按照中国古代时辰制和今天的24小时制进行对照的话,申时应该是下午三点到五点之间。

按照正常来讲,就算是冬至日那天,白天日照时间最短,下午三、五点的时分,也应该是天空大亮。

更何况,胤禛和邬先生的这番对话是发生在申时之前更早的时间。

所以,邬先生所说的时间段,和当时他们所处的实际天气环境,明显是不相符的。

不仅房间内已经点上了蜡烛,户外也已经是漆黑一片。

或许会有人认为,邬先生所说的“申时”,未必指的就是当天的“申时”,也有可能是指第二天“申时”。

这个是自然是更加不可能的。

因为邬先生已经说得非常清楚,“康熙的大限就在今晚”,更加不可能拖延到第二天再去释放十三阿哥救援胤禛。

难道说,被称为本剧的“第一编剧”的邬先生,居然不可避免地造成了一段明显存在硬伤的“口误”吗?

我想,主创人员应该不会让足智多谋的邬先生,犯如此明显的错误。

唯一合理的解释,是主创人员是想通过天色的骤变,营造康熙驾崩前的那种紧张、慌乱局面。同时,也为了烘托胤禛在面临重要抉择之际时的那种茫然、沉重和对前景堪忧的灰暗心情。

雍正王朝细思极恐的话(雍正王朝这些台词中的口误真的是硬伤吗)(2)

剧中,唐国强饰演的胤禛在临出雍王府之前,转头看向家人的凝重表情,和他身处的环境,融合得非常完美。

如果让胤禛站在一个晴朗的日色天空之下和家人告别,这种紧张氛围顿时荡然无存。

二、年羹尧在扬州称那里是“黄泛区”

雍正王朝细思极恐的话(雍正王朝这些台词中的口误真的是硬伤吗)(3)

剧中还有一处细节,年羹尧在扬州见到微服抵达这里办差的胤禛后,说了一句:

“(胤禛)肯定是从黄泛区这条道来。”

那么,根据年羹尧的这句话的意思来看,扬州也相当于是黄泛区的范围。

看到这里,很多读者必然会有疑问,扬州明明位于长江中下游流域,并且有长江水从扬州穿过,扬州又怎么能算是黄泛区呢?

在大家的印象中,黄河下游主要流经河南、山东,然后入海,和位于江南的扬州没有什么关联。

难道又是年羹尧所讲的这句台词存在硬伤吗?

想要讲清楚这个概念,大家需要了解一下黄河河道的变迁历史。

历史上,黄河的中下游流域曾经数次改道,从北方的海河到南方的淮河,都曾经与黄河相合、入海。直到明代后期,经明朝著名水利专家、被誉为“千古治黄第一人”的潘季驯,提出并实施了“筑堤束水,以水攻沙”的治黄方略治河以后,黄河的中下游基本被固定在开封、兰考、商丘、砀山、徐州、宿迁、淮阴一线,即今之明清故道,稳定行水达300年。

雍正王朝细思极恐的话(雍正王朝这些台词中的口误真的是硬伤吗)(4)

也就是说,生活在清朝早期的胤禛和十三阿哥前去江南筹款赈灾之际,彼时黄河的中下游流域是包括江苏在内的相当一部分地区,和今天黄河中下游主要流经河南、山东完全不一样。

也因此,年羹尧称扬州是位于黄泛区,也就不足为奇了。

从这个角度来看,《雍正王朝》中这个小小的片段的设定,更加体现出主创人员对于历史细节部分认真考究的严谨态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