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腥草(英文名HERBA HOUTTUYNIAE)是中国药典收录的草药,草药来源为三白草科植物蕺菜(拉丁学名:Houttuynia cordata Thunb.)的干燥地上部分。夏季茎叶茂盛花穗多时采割,除去杂质,晒干。
草药性状:茎呈扁圆柱形,扭曲,长20~35cm,直径0.2~0.3cm;表面棕黄色,具纵棱数条,节明显,下部节上有残存须根;质脆,易折断。叶互生,叶片卷折皱缩,展平后呈心形,长3~5cm,宽3~4.5cm;先端渐尖,全缘;上表面暗黄绿色至暗棕色,下表面灰绿色或灰棕色;叶柄细长,基部与托叶合生成鞘状。穗状花序顶生,黄棕色。搓碎有鱼腥气味。
鱼腥草味辛,性寒凉,归肺经。能清热解毒、消肿疗疮、利尿除湿、清热止痢、健胃消食,用治实热、热毒、湿邪、疾热为患的肺痈、疮疡肿毒、痔疮便血、脾胃积热等。现代药理实验表明,本品具有抗菌、抗病毒、提高机体免疫力、利尿等作用。
药性论述
编辑
鱼腥草性味
-
《别录》:味辛,微温。
-
《履巉岩本草》:性凉,无毒。
-
《滇南本草》:性寒,味苦辛。
-
《纲目》:辛,微温,有小毒。
-
《医林纂要》:甘辛咸。[1]
鱼腥草归经
-
《本草经疏》:入手太阴经。
-
《本草再新》:入肝、肺二经。[1]
鱼腥草功效主治
清热解毒,利尿消肿。治肺炎,肺脓疡,热痢,疟疾,水肿,淋病,白带,痈肿,痔疮,脱肛,湿疹,秃疮,疥癣。[1]
鱼腥草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5钱(鲜者1~2两);或捣汁。外用:煎水熏洗或捣敷。[1]
鱼腥草用药忌宜
虚寒症及阴性外疡忌服。
-
《别录》:多食令人气喘。
-
孟诜:久食之,发虚弱,损阳气,消精髓。
鱼腥草确实是清热解毒、消痈排脓、利尿通淋的良药,比较适合夏季食用,但在食用前应注意以下三点:
1.对症选用,病症属痰热者宜,属虚寒则不宜。痰热主要表现为:痰黄、黏稠,时常有口干、口苦,舌苔黄腻,舌质偏红等;虚寒主要表现为:经常有胃部不适,如容易拉肚子,一吃冷的东西胃就难受,怕冷等。
2.掌握好用量。如果是干的,尽量控制在30克内;如果是鲜品,可增至100克。
3.不要连续多次食用,一周吃2-3次即可。
鱼腥草可作野菜蔬食,煮过就没有腥味。云南、贵州和鄂西的人称其为“折耳根”,认为它清热去火,把它当作吃饭时的重要配料,主要食其根茎。方法是洗乾净后切小段,拌酱油、辣酱、?、盐、香油做凉菜。广东人则多用鱼腥草作蔬菜白灼食;也用来滚或煲汤,配瘦肉、猪肺、鸡肉皆可。在四川,也叫猪鼻拱,除了利用根茎做凉拌菜或炒菜之外,还将叶子当做蔬菜。在越南、老挝,叶子是很重要的作料。日本少数农村家庭也偶尔摘叶子做油炸菜的一种材料。
鱼腥草具有抗菌,利尿,消肿,清热解毒等功效,对湿疹急性发作,皮肤瀰漫潮红,红肿,水泡,丘疹融合或聚合成云片状,严重者甚至糜烂,渗出水液,剧痒。可以用鲜鱼腥草,生薏米煲水代茶饮,连服数天见效。
用料:鲜鱼腥草2两(乾品5钱),生薏米2两,冰糖适量。
做法:鲜鱼腥草洗净;生薏米先用5碗水煮1小时,最后加入鱼腥草煮10分钟,调入冰糖煮溶即可供饮。
可购本地山草药档售卖的连枝带叶鱼腥草作用料,此汤对尿道炎患者亦非常适合,寒底人士慎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