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与无尤

李商隐和杜牧谁更高(杜牧和李商隐到底谁是晚唐第一诗人)(1)

如果说李白和杜甫是中国诗坛的两座珠穆朗玛峰,那么李商隐和杜牧就是两座干城章嘉峰,绝对是坐三望二的大组合。那谁是乔戈里峰呢,当然是白居易和王维。甚至有人认为李商隐已经超越白居易和王维,可以排进大唐第三了。这种论调无可厚非,因为李商隐的粉丝实在太多了,其中不乏像白居易、黄景仁、鲁迅这样的大咖。宋初一群达官贵人为了模仿李商隐的诗作,生生造出了一个西昆体。即使在今天,李商隐依然是诗人中的顶流。

白居易临死前请李商隐给他写墓志铭,说了一番只有铁粉才会说的话:“希望我死了以后,能转世投胎做你的儿子!”(我死后,得为尔儿足矣)白居易得喜欢李商隐喜欢到什么程度才能说出这样的话来呢。

李商隐的诗特点极其鲜明,就四个字:朦胧,精美。

重帏深下莫愁堂,卧后清宵细细长。

神女生涯原是梦,小姑居处本无郎。

风波不信菱枝弱,月露谁教桂叶香。

直道相思了无益,未妨惆怅是清狂。

明知相思无益,但依然要将痴情进行到底。痴情的对象到底是情郎还是梦想,却无人知晓。这就是李商隐,他总是将感情和梦想交织在一起,将虚幻和现实交织在一起,神思跌宕、朦胧隽永、惆怅迷离、缠绵悱恻。正是这种朦胧感和不确定感,再加上浓到化不开的情思,使得李商隐的诗充满了魅惑气质,倾倒了无数痴男怨女、文人墨客。

从内容上来说,李商隐是写情诗的圣手,不管是男女之情还是追梦之情,都是情。从形式上来说,李商隐是律诗圣手。他是继杜甫之后,律诗的又一座高峰。他的律诗格律之和谐,对仗之工整,气质之高雅,其后再也没有人可以超越。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无论格律、文辞、意境,还是用典,你都找不出任何瑕疵,简直和谐到了极致。

李商隐成于情思浓重,但也败于情思浓重。俗话说:性格决定命运。作品最能反应一个人的性格,我们从李商隐的诗中就能看出他的性格:细腻缠绵,而少峻朗阳刚之气。用今天的话说,就是他的性格乖张内向,比较偏女性化,甚至有一点点懦弱。这样的性格可能是他悲惨命运的根源。

李商隐命运之悲惨,绝对不亚于杜牧的远房亲戚杜甫。

李商隐比杜牧小十岁,他俩是同时代的人,而且他们的人生都受到了牛李党争的巨大影响。但同样面对悲催的命运,杜牧说:

晓迎秋露一枝新,不占园中最上春。

桃李无言又何在,向风偏笑艳阳人!

杜牧身处牛李激烈而复杂的斗争中,却能像紫薇花那样不趋炎附势,独守刚直节操,别有一番动人的气魄。而李商隐则说:

空归腐败犹难复,更困腥臊岂易招?

但使故乡三户在,彩丝谁惜惧长蛟。

自嘲一番,继续艰难的求职之路。

李商隐的出身还是不错的,他的父亲、祖父、曾祖父都是当官的,虽然都是县令、县尉、录事参军之类的小官,但毕竟也算是官宦之家吧。大概三岁的时候,李商隐随父亲到浙江赴任。结果不到十岁,父亲就去世了。家里一下子陷入了困境。作为长子,他不得不外出赚钱养家,他曾说自己年少时替别人抄书挣钱以贴补家用。

据《旧唐书》记载,大和三年(829年),李商隐拿着自己的诗文求见天平军节度使、一代文宗令狐楚,得到了令狐楚的赏识。令狐楚不但把李商隐带在身边,给他工作,资助他的生活,还悉心教导他诗文,将他引荐给很多大人物,其中就包括白居易。正因为令狐楚的培养,李商隐才成为了一代骈体文大家,骈体文注重用典和对偶,这对李商隐的诗歌创作也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后来李商隐参加科考,屡试不中,最后还是令狐楚出手,他才于开成二年(837年)考中了进士,本来在令狐楚的观照下,李商隐的仕途一片光明,结果就在李商隐考中进士的当年11月令狐楚就病逝了。

恩师的病逝,让李商隐失去了靠山,他一下子彷徨了。这一彷徨,就将他拖入了万劫不复之地,从此背上了“忘恩负义”的骂名,正式拉开了他悲剧人生的大幕。

李商隐和杜牧谁更高(杜牧和李商隐到底谁是晚唐第一诗人)(2)

《旧唐书》评价李商隐:“俱无持操,恃才诡激,为当涂者所薄。名宦不进,坎壈终身。”说他不能坚持操守,自恃有才,行为偏激怪异,所以为当权者不喜,仕途坎坷。《唐才子传》记录:“士流嗤谪商隐,以为诡薄无行,共排摈之。”说当时的名流都看不上他,说他品行不端,都排挤他。

在令狐楚去世后第二年,李商隐接受了泾原节度使王茂元的聘请,做了王茂元的幕僚,后来又娶了王茂元的女儿。其实这本来没什么,问题的根源在于牛李党争。

所谓牛李党争,就是以牛僧孺为领袖的“牛党”和以李德裕为领袖的“李党”之间的争斗。牛李党争是由科举营私争论引发的,而背后的根源是唐朝末年宦官专权、唐朝腐败衰落。牛李党争持续了近40年,深刻影响了晚唐的政局。

李商隐的恩师令狐楚属于牛党,而李商隐的岳父王茂元却是李党。令狐楚对李商隐实在太好了,简直是恩同再造,可令狐楚刚刚去世,李商隐就投靠了李党王茂元,于是牛党就认为李商隐忘恩负义,背叛了恩师。从此,李商隐就背上了千古骂名,被卷入了牛李党争的漩涡,并付出了非常惨重的代价。

在唐代,取得进士以后不会马上授官,一般还要参加吏部举办的授官考试,称为铨选,通过后才可以选补某种官缺。

开成三年(838年),李商隐参加了第一次授官考试,这次考试是由牛党主持的,李商隐直接被除名了,连考试的机会都没给他。没办法,李商隐只好第二年再次参加铨选,总算得到了一个秘书省校书郎的职位,是一个相当于文员一样的小职位。

牛李党争牛李党争,也就是说牛党和李党实力差不多,所以才能谈得上党争,这两个政党谁都无法长期把持朝政,而是轮流坐庄。后来,在李党主政的鼎盛时期,李商隐本来可以借机崛起的,因为他的岳父是李党嘛,结果李商隐的母亲去世了,他必须在家守孝三年,作为李党的李商隐又错失了大好时机。刚考上进士,恩师死了,好不容易熬到李党执政,自己的母亲又死了,你说李商隐这命,也是够倒霉的。俗话说福无双至祸不单行。王茂元是节度使,大权在握,虽然他并没有给予李商隐实质性的帮助,但毕竟算是一个不错的靠山。可悲的是,在李商隐守孝期间,王茂元病逝了。这双重打击,基本上为李商隐的仕途判了死刑。

李商隐最后一次大机会是在849年,他得到武宁军节度使卢弘正的邀请,任其幕僚。卢弘正是一位很有能力的官员,很得朝廷信任,对李商隐也是非常欣赏。可悲的是,李商隐追随卢弘正一年多后,卢弘正就病逝了。

纵观李商隐的一生,机会不可谓不多,但每一次机会都和他擦肩而过,命运一次又一次和他开玩笑,最终也没有给他一个施展抱负的机会。估计李商隐自己对他的人生也感到大惑不解,错失一次机会可以,错失两次机会也可以,但一而再再而三地错失大好机会,这就有点让人费解了,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他想不通,所以他说:

湘波如泪色漻漻,楚厉迷魂逐恨遥。枫树夜猿愁自断,女萝山鬼语相邀。空归腐败犹难复,更困腥臊岂易招?但使故乡三户在,彩丝谁惜惧长蛟。

这首诗自始至终紧紧围绕屈原的“迷魂”而写:首联写迷魂逐波而去,含恨无穷;颔联写迷魂长夜无依,凄凉无比;颈联叹迷魂难以招回;尾联赞迷魂终有慰藉。李商隐以屈原自比,泣血自己悲惨的一生,他不甘心,却又无可奈何,于是极度“迷惘”,不知所措。他的“迷”淋漓尽致地体现在了他的诗里,反而成就了独一无二的李商隐式的朦胧美。

李商隐曾经三次隔空约杜牧论诗,杜牧都没有搭理他。因为杜牧虽然诗文书画样样精通,但他志不在此,他孜孜以求的是领兵打仗,建功立业,报效国家。

李商隐曾经写诗《杜司勋》评价过杜牧:

高楼风雨感斯文,短翼差池不及群。

刻意伤春复伤别,人间惟有杜司勋。

诗中,李商隐极力颂扬杜牧,同时也寄托了自己对时代和身世的深沉感慨,暗含着诗坛寂寞、知音稀少的弦外之音。“刻意”二字概括杜牧心境是比较准确的,这个刻意不是说故意矫情,而是指的是“以诗寓意,别有寄托”的意思。李商隐说:杜哥,我懂你,你的诗伤春伤别,寄意深远,你跟我一样是个忧郁的美男子。

可杜牧却说:小弟弟,别闹了,我可没空和你论诗。这是我猜的啊,人家杜牧没直接这么说过。

在杜牧的眼里,李白、杜甫、韩愈、柳宗元才是唐代文坛中值得仰望的大文宗,他对元稹白居易都不瞧在眼里,何况李商隐呢。

“李杜泛浩浩,韩柳摩苍苍。近者四君子,与古争强梁。”

“命代风骚将,谁登李杜坛?”

“天外凤凰谁得髓,无人解合续胶弦。”

从中可以看到,杜牧是有极高抱负的,他希望在动荡颓败的晚唐振兴文坛,重现李杜韩柳时期的辉煌。杜牧在早年就显示出了舍我其谁的大文豪气象。后来的事实证明,他真的做到了。

人们都知道杜牧长于诗歌和散文,但不知道杜牧还注解过《孙子兵法》。杜牧终身关注“治乱兴亡之迹,古人之长短得失”,有《阿房宫赋》《罪言》、《战论》、《守论》、《原十六卫》、《上李司徒相公论用兵书》、《上李太尉论北边事启》等一系列关于平藩、防范外敌、强国固防等思想理论著作。杜牧的一段“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简直写出了朝代更迭的铁律啊。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对于唐朝别的诗人要么只字不提,要么一笔略过,唯独对杜牧大书特书,杜牧的《注孙子序》《罪言》《原十六卫》《战论》《守论》等全部被司马光收录进了《资治通鉴》里!

你可能不知道,杜牧和杜甫其实是远房亲戚。杜甫是魏晋名将杜预第三子杜耽的后裔,而杜牧则是杜预少子杜尹的后代。年少的杜牧就把杜甫当做了自己学习的榜样,也许冥冥之中自有安排吧。

相比杜甫需要借助“京兆杜氏”的名号来抬高自己,杜牧可是地地道道的“京兆杜氏”。杜牧家住在朱雀大街东边的安仁坊,朱雀大街可是正宗的权贵聚集之地。杜牧的祖父是三朝宰相杜佑,深得皇帝敬重。唐宪宗曾对杜佑说:“你以后不必坐班了,隔三差五的去趟政事堂就行了。”杜佑退休以后,唐宪宗还让他每月十五和三十两天上朝,共商军国大事。可见荣耀之高。

可惜的是,杜牧猜到了开头,却没有猜到结尾。

大概十岁左右,杜牧的爷爷杜佑病逝,十四五岁时,父亲杜从郁病逝。从此杜牧一家的生活便和李商隐一样,从天堂笔直地跌落到了地狱。因为借高利贷,杜牧最后把房产都抵给债主了,穷到家里的仆人竟然有饿死的。后来,杜牧实在不忍心仆人跟着一块儿乞讨受罪,便将众人遣散了,独自带着母亲和弟妹到家庙住下,靠吃野菜度日。

年纪轻轻,瞬间从天堂跌入地狱,这种巨大的落差真不是一般人能忍受的。可杜牧就是杜牧,他和弟弟在破庙里坚持学习,读了很多经典,特别是他熟读了《孙子兵法》。

杜牧说:“年十六时,见盗起圜二三千里,系戮将相,族诛刺史及其官属,尸塞城郭,山东崩坏,殷殷焉声振朝廷。当其时,使将兵行诛者,则必壮健善击刺者,卿大夫行列进退,一如常时,笑歌嬉游,辄不为辱。非当辱不辱,以为山东乱事,非我辈所宜当知。”这段话后来记录在《注孙子序》中。可见,哪怕一辈子只是个文人,永远得不到掌兵的机会,但当时代需要的时候,杜牧还是选择了铿锵有力地发声。杜牧的声是为谁而发的呢?当然是为千千万万饱受战乱之苦的人民了!

杜牧一生专注于治乱和军事。23岁作《阿房宫赋》,25岁写《感怀诗》,阐述了他对藩镇割据的见解。

因为《阿房宫赋》而名声大振的杜牧,得到了人生中的大贵人吴武陵和主考官崔郾的大力推荐,26岁进士及第,同年在铨选中考中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科,被授弘文馆校书郎、试左武卫兵曹参军等职。杜牧的仕途起点比被令狐楚力保的李商隐更高。

中第之后,郁闷已久的杜牧终于长长舒了一口气,写了一首热情洋溢的诗《及第后寄长安故人》:

东都放榜未花开,三十三人走马回。

秦地少年多酿酒,却将春色入关来。

说“长安的朋友们,你们要多酿点酒,等到春暖花开的时候,咱们一起登楼畅饮”。这时的杜牧春风得意,意气风发。

咱们说了,杜牧的志向是治乱,他对弘文馆校书郎这份图书馆的工作并不当回事。他一直关注着各地的叛乱。

终于,杜牧被他这颗不安分的心拖入了牛李党争的漩涡,像李商隐一样,堕入了漫长的坎坷人生路。

李商隐和杜牧谁更高(杜牧和李商隐到底谁是晚唐第一诗人)(3)

在长安干了没几个月,杜牧便应江南西道观察使沈传师的邀请,南下洪州出任幕府巡官。沈传师与牛僧孺是同年,两人感情要好,杜牧这一去,等于站了牛党的队。

833年4月,沈传师被召回朝廷任吏部侍郎,杜牧又丢了工作。牛僧孺立马给他发来了聘书,然后杜牧就成了牛增孺的幕僚。这份工作非常清闲自在,常言道“温饱思淫欲”,这时候杜牧住在扬州,他的老毛病就又犯了,又沉溺于青楼歌妓之乐了,后来他就肾虚了,少白头了。

之后,杜牧历任监察御史、宣州团练判官、膳部员外郎等职,虽有升降,但还算平顺。

837年,杜牧已经名满天下,而李商隐则刚刚历经五次考试,终于进士及第。

会昌二年(842年),杜牧外放黄州刺史。在黄州,他写下了著名的《遣怀》:

落魄江南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

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

黄州在唐朝的时候属于下等洲,是个地地道道的荒废之郡,晚唐以后更是外放“逐臣”的地方,被京官视为“鄙陋州郡”,北宋“苏门四学子”之一的张耒,在其《齐安秋日》诗中说黄州是一处“齐安荒僻地,平昔放逐臣”的地方。

杜牧到任黄州等于是被贬谪了,环境恶劣,生活困顿,杜牧在黄州的寓所是“使君家似野人居”,但他依然保持着文人风骨,刚直不阿,为政清廉,《唐书》本传中称他“刚直有奇节”,明弘治《黄州府志》赞其“有才名,多奇节,吏民怀服之”,官吏和人民都说他好,都佩服他。

杜牧是唐代继韩愈之后的又一尊孔大家。杜牧为了宣扬孔子思想和施展自己远大的政治抱负,在黄州孔子山扩建孔庙,拜谒孔子圣像,亲自改孔庙为“文宣庙”,并在庙中设置学堂(时称庙学),亲自在学堂讲学。

明、清时的《黄州府志》《问津院志》均记载了杜牧在黄州“兴学教士,立庙崇祀先圣,一时家循孔教,人颂儒书”的功德。

杜牧不光立大志,喊口号,而且实实在地为社会做了贡献的,这是李商隐和杜甫都远远不如的。

大中六年(852年),杜牧深感大限将至,他在给儿女的信中说:

“万物有丑好,各一姿状分。唯人即不尔,学与不学论。学非探其花,要自拔其根。孝友与诚实,而不忘尔言。根本既深实,柯叶自滋繁。念尔无忽此,期以庆吾门。”

说学习不是为了求取功名,而是为了实现人生价值。教导儿女要孝友,要诚实,说只要做到这些,便称得上是光耀门楣了。

杜牧对人生价值的思考,对人生的领悟,又是李商隐所不能及的。

杜牧是一个政治天才,这是远远胜过杜甫、李商隐等人的。杜甫李商隐等人虽有报国之志,但他们缺乏政治天赋,因而,当他们有了出仕机会的时候,也不能抓住机会施展抱负,最终一事无成。杜牧却不同,他的仕途也很坎坷,但他终身致力于“治乱”,矢志不渝,并抓住一切机会大展作为。

他的政治思想、历史反思和爱国爱民情怀散布在他大量的优秀作品中。“牧羊驱马虽戎服,白发丹心尽汉臣。唯有凉州歌舞曲,流传天下乐闲人。”何等犀利,冷光四射,直刺麻痹已久的统治者。他渴望将兵沙场、为国捐躯而不可得,于是泣血呐喊“谁知我亦轻生者,不得君王丈二殳”。

虽然晚年的杜牧也曾被皇帝重用,进入了大唐的权力中心,但为时已晚,那时候的大唐和他都气数已尽。

杜牧是绝望的,绝望到在他生命的最后时期,搜尽文章,将千百纸稿付之一炬,现在留存的只是没有被烧完的残余作品,只有杜牧作品的“十之二三”。我们都知道,对一个文人来说,作品比命还重要,一个人要绝望到何等地步才会将自己一生的心血之作付之一炬啊!每每读到此处,我便泣不成声。这是怎样的家国情怀,这是怎样的文人风骨,这是怎样的刚直不阿。仅此风骨,便足以使万世景仰。

人们都称颂李商隐的诗朦胧凄美,自称一派,被后人所效仿,却不知道杜牧的诗也是风格独特,蔚然大宗,是很多后人学习的目标。

杜牧的诗、赋、古文都属于大师级别。杜牧主张“凡为文以意为主,以气为辅,以辞采章句为之兵卫”,这是对文学作品内容和形式的关系最为精彩的论述之一。特别是对于台阁体诗歌盛行的今天,有着特殊的指导价值。

晚唐诗人崔道融说杜牧的诗:“紫薇才调复知兵,长觉风雷笔下生”。说读杜牧的诗文,常觉笔下有风雷之气,气魄十足。王西平、张田在《杜牧诗歌艺术美浅析》里说,杜牧诗的艺术美在于具有“豪爽健朗的形象美”、“强烈坦荡的诗情美”和“清新明洁的意境美”。

晚唐诗歌总的趋势是藻绘绮密,杜牧受时代风气的影响,也很注重辞采。重辞采的群体倾向和杜牧“雄姿英发”的个人特色产生了剧烈的化学反应,从而造就了杜牧风华流美而又神韵疏朗、气势豪宕而又精致婉约的诗歌特点。

《九日齐山登高》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

这首诗,豪放与深沉并存,旷达与悲慨同在,气势疏朗,而无斧凿之痕。

《山行》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秋夕》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这些诗则清新明健,精致华美,朗朗上口。

杜牧的诗,虽然吸取了不少杜甫的思想和技术,但对杜牧诗歌创作影响最大的却是韩愈。韩愈是文章巨公、百代文宗、唐宋八大家之首,他提出的“文道合一”“气盛言宜”“务去陈言”“文从字顺”等散文写作理论被杜牧很好地消化吸收,并引入了诗歌创作中。杜牧继承和发扬了韩愈“散文入诗”的诗歌创作方式,把叙事、议论、抒情三者融会贯通,形成了自己特有的诗歌风格。

《泊秦淮》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题乌江亭》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继承韩愈的崇儒思想,杜牧的诗中充满了家国情怀,治国平天下的志向广见于他的作品之中,也贯穿了他的整个人生。

相比杜牧,李商隐的诗则精美有余,峻朗不足,少了些历史责任感和社会担当。李商隐虽然也有涉及时政题材的作品,但他像杜甫一样,不过发发牢骚、讽刺揶揄而已,既没有承担社会责任的愿望,也没有奋发一搏的拼劲。如《蝉》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这首诗以蝉喻己,从形式来说,结构严谨,蝉人转合,浑然一体,堪称杰作。但从思想情感来说,除了大发牢骚、感叹自己命运不济之外,再无其他。

另外,李商隐的诗过于阴郁,以至于达到了极致的状态。这种极致的阴郁和极致的精美之间所产生的化学反应,形成了一种古今罕见的病态美。这种病态美就像西施、林黛玉一样,极具魅惑力,从而为其赚取了大量拥趸。

杜牧和李商隐都是咏史诗的大宗师,他俩共同将咏史诗推向了最高峰。

晚唐,战乱纷起,国势衰微,很多文人志士开始思考大唐的命运,加上科举考试不断强化对历史知识的考核,于是咏史诗日渐兴盛。这一时期的咏史诗选材更加宽广,情感更加敏感,思想更加深刻,风格更加大胆。其中的标志性人物便是杜牧和李商隐。

杜牧和李商隐都是忧国忧民之士,他们的作品中有大量的咏史诗,包含着激烈的历史思考。

杜牧是第一个大量使用七绝创作咏史诗的人,之后七绝便成了咏史诗的主要体式。如杜牧的《过华清宫其一》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这首诗通过千里送荔枝这一细微而典型的事件,鞭挞了唐玄宗和杨贵妃骄奢淫逸的生活,有着见微知著的艺术效果,精妙绝伦,脍炙人口。

李商隐虽然也写了不少七绝咏史诗,但他最具代表性的咏史诗多是七律。如《马嵬其二》:

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李商隐在诗中无情地讽刺了唐玄宗,说一个小老百姓都能保住自己的妻子,你一个当了四十年皇帝的人,竟然保不住自己的宠妃,这是为什么呢?

杜牧和李商隐咏史诗的根本区别在于,杜牧重“鉴”,李商隐重“讽”。杜牧对百姓更加痛惜,对大唐依然抱有希望,他希望通过借鉴历史的经验教训来寻求救世之道。因此,他的诗里充满了个人英雄主义的昂扬斗志,这符合那个23岁就写出了《阿房宫赋》的杜牧一贯的价值主张。如《江南春》: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杜牧说:唐宪宗啊,你别整天沉迷于佛事了,你难道没看见大唐已经风雨飘摇、大厦将倾了吗?快醒醒吧!这是杜牧的历史责任感,他是希望解决问题的。

而李商隐对大唐是彻底失望的,可以说他的心已经死了,所以他诗中的讽刺就是讽刺,讽刺就是他的目的,既没有昂扬的斗志,也没有救世的欲望,充满了悲凉和绝望,这也符合李商隐柔弱的性格。如《龙池》:

龙池赐酒敞云屏,羯鼓声高众乐停。

夜半宴归宫漏永,薛王沉醉寿王醒。

这首诗讽刺了唐玄宗霸占儿媳妇杨玉环的丑行,讽刺之外并无议论和警醒,讽刺就是讽刺,很纯粹。

可历史总是充满了讽刺和荒诞,最终,一生斗志昂扬的杜牧带着比李商隐更深的绝望离开了人世,死前,他将自己一生的心血作品付之一炬,真是绝望到了极点。还好,尚有少量幸存的作品得以流传到了今天,让我们有机会一睹大唐巨子的无上文采。

李商隐和杜牧谁更高(杜牧和李商隐到底谁是晚唐第一诗人)(4)

与无尤:本名范彦芳,祖籍河北省石家庄市井陉县,当代著名哲学家、文学家,中体诗开创者,在哲学、文学、家庭教育学、市场竞争学等领域皆有建树,被誉为“千年解老第一人”、“中体诗之父”。代表作:《与无尤对位译解道德经》《道德经与企业治理》《中体诗论与诗集》《爸爸的进化》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