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一生最可望不可即的愿望——风雨对床

识苏22 风雨对床

苏轼苏辙兄弟二人在驿站温习功课,过了大半年,时间到了嘉祐六年的八月,秋暑相交,酷热难耐,每日里兄弟二人都是挥汗如雨。

突然某一夜晚,狂风大作,落叶声嘶,阵阵寒气逼入内堂,屋外又下起秋雨来。

苏轼人生四个阶段(苏轼一生最可望不可即的愿望)(1)

正所谓,一场秋雨一场寒,苏辙少时体弱多病,曾有肺疾。在中国古代,肺疾的致命程度丝毫不亚于今天的癌症,所以要格外小心。

当时苏辙感到身体发寒,起身下床要找件衣服披上,这时,苏轼正在苦读韦应物集,恰恰读到

“宁知风雨夜,复此对床眠”

这一句,触景生情。

又想到兄弟二人背井离乡,流落在这陌生的偌大京城之中,用尽全力只为考取功名。可一旦功名得中,必是会先被外放做官的,宦海沉浮,身不由己,到时候,兄弟天各一方的可能性是很大的。

苏轼人生四个阶段(苏轼一生最可望不可即的愿望)(2)

也就在几年前,二苏还是无忧无虑的少年,在山野间、溪水间玩耍畅谈读书,优哉游哉。那种美好的日子,可能此生都不会有了。

一想到这里,苏轼非常伤感,与弟弟就在这风雨交加的深夜,床边促膝而谈,却又没有办法阻挡这即将发生的现实。

苏轼人生四个阶段(苏轼一生最可望不可即的愿望)(3)

二人最后达成一个约定与共识,只希望年轻时奔赴功名,治国安邦,待到国泰民安、政治清平之日,就共同告老还乡,回到眉山老家,每日天对床相卧,无论风雨,抑或放睛,都再不分开了。

可是,他们哪里知道,这残酷的命运,对待这对友爱至深的兄弟竟是如此残酷,从此后的40年间,二人聚少离多,多次擦肩而过不得相聚,又无数次被命运扼住喉咙,彼此相救而不得,临深履薄,虎口脱险。

在发下“风雨对床”的人生大愿31年后,55岁的苏轼在颍州任上,人生过半百,却依然没能实现当初与弟弟风雨对床的人生愿景,再起思弟之情,遂作一词,感怀。

满江红·怀子由作

清颍东流,愁目断,孤帆明灭。宦游处,青山白浪,万重千叠。孤负当年林下意,对床夜雨听萧瑟。恨此生,长向别离中,生华发。

一尊酒,黄河侧。无限事,从头说。相看恍如昨,许多年月。衣上旧痕余苦泪,眉间喜气占黄色。便与君,池上觅残春,花如雪。

苏轼一生诗作无数,之所以每有动人佳作,正在于他对于个人情感的充分释放而毫不加以掩饰。

这种情感的宣泄,又尤以在兄弟情的表达上最为充沛。

后面我们还会欣赏到更多苏轼写给苏辙的诗词,字里行间,肝肠寸断。

谢谢观赏,再见

无犀 原创

苏轼人生四个阶段(苏轼一生最可望不可即的愿望)(4)

另附韦苏州原诗,供赏

示全真元常

唐·韦应物

余辞郡符去,尔为外事牵

宁知风雨夜,复此对床眠

始话南池饮,更詠西楼篇

无将一会易,岁月坐推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