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人生在世万念皆由心生,是善是恶皆在一念之间。对于《西游记》书中的那些修行者而言,最重要的就是修心。

多目怪本身乃是一只修炼多年的蜈蚣精,由于修道有成化作人形,以一个道士的身份居住在黄花观中,平日里的爱好便是修道炼丹。此外他还有另一层身份,也就是盘丝洞中七个蜘蛛精的师兄。然而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使其陷入了一场斗争的漩涡,与唐僧师徒展开了一场万分凶险的较量。

孙悟空请毗蓝婆降服百眼魔君(被孙悟空请来的毗蓝婆)(1)

不过与那七个蜘蛛精相比,他明显要幸运很多,并没有死在孙悟空的金箍棒下,而是被毗蓝婆带回了洞府当中保全了一条性命。作为一个没有任何背景和靠山的妖怪,很少有人能够像他这样全身而退,纵观整部《西游记》也不过两三人而已。

那么多目怪身上又存在着怎样的不同之处,能够让他与其他妖怪拥有截然不同的命运呢?这个问题的答案其实就隐藏在原著的情节当中,那些最容易让人忽略的细节,往往都隐藏着至关重要的线索。

要想揭开一个人的命运之谜,首先需要用客观的态度,对他进行一次全方位的了解。如此一来也就可以由外而内,从外表逐渐深入到内心,去仔细体会这个人物的具体性格。

多目怪给人的第一印象

根据《西游记》原著所述,唐僧师徒自从脱离了盘丝洞之后,便马不停蹄继续向前赶路,来到了一处叫做黄花观的地方。此处虽然没有金碧辉煌的殿宇,但却也山清水秀风景怡人,再加上几处亭台楼阁点缀其中,宛若一派人间仙境。而且门口还有一副这样的对联:

“黄芽白雪神仙府,瑶草琪花羽士家。”

这幅对联看起来只是咬文嚼字故作高深,但实际上却暗藏玄机。譬如其中的“黄芽白雪”其实并非单指春日草芽和冬天白雪,而是暗含阴阳至理。这一点可以结合《易经》来看,比如黄牙则是一年中生机初步萌发的象征,属于易学中所说的“少阳”之象,意味着阴尽阳生,暗合自然变化之道。

再者阴之极数为六,雪花为至阴至寒之物,而且又恰有六瓣,故以白雪喻老阴之卦象。但是根据阴阳相互转化的原理,“老阴”看似已经走到极尽,可实则却又暗含生机,也正好符合“黄芽”的寓意。所以通过这些细节来看,此处应该是一位世外高人的修身养性之所,充满了灵秀之气。

孙悟空请毗蓝婆降服百眼魔君(被孙悟空请来的毗蓝婆)(2)

接下来再看一下原著中对于多目怪的描写:

“面如瓜铁,目若朗星。准头高大类回回,唇口翻张如达达。道心一片隐轰雷,伏虎降龙真羽士。”

这样的形象完全符合人们对于修道之人的认知,就连唐僧看见他之后也忍不住称其为老神仙。此外还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孙悟空的火眼金睛,也并没有在第一时间看出任何不妥之处,不曾发现对方身上有半点妖气,否则他是绝不允许唐僧走进这座道观的。

因为在平常赶路的时候,但凡孙悟空发现异常情况,都会立刻警告唐僧,可是这一次他却并没有任何表示。如此也就意味着多目怪身上所透露出来的气息,与真正的修仙之人非常接近。在此之后他的一系列表现,也都非常正派,客客气气的将师徒四人迎进了道观当中,并且以礼相待,没有生出任何歪门邪道的心思。

可见他虽然是妖怪出身,但此时却并没有打唐僧肉的主意(至少见到蜘蛛精之前没动过心思),这就是一个本质性的区别。说到这里也就能够得出他留给人的第一印象,俨然是一个正宗的修道之人,与妖怪二字似乎并不沾边。或者也可以说,他看起来像是一个打算走正道的妖怪。

不过一个人要想在正确的道路上坚持走下去,还需要经历许多现实中的考验。正所谓:“树欲静而风不止。”随着唐僧师徒和七个蜘蛛精的到来,多目怪的宁静生活也被就此打破。

在七个蜘蛛精的怂恿下,多目怪偏离了原来的正道

古人有句俗话说得好:“冤家路窄。”此后发生的事情,完美诠释了这句话的含义。师徒四人和七个蜘蛛精在黄花观不期而遇,只不过一个在明一个在暗。蜘蛛精比他们早到一步,但是却一直躲在后院不曾露面。

孙悟空请毗蓝婆降服百眼魔君(被孙悟空请来的毗蓝婆)(3)

此时她们听说来了四个和尚,连忙让童子把多目怪叫了过来,经过一番询问终于确定了对方的身份,正是与她们发生过冲突的唐僧师徒。为了说服多目怪帮助自己,七个蜘蛛精一起跪倒在地上,一边痛哭流涕一边诉说此前发生的事情。而且特地把猪八戒调戏她们之事说的非常详细,同时还做了一些添油加醋的描述。

这些话无疑成功激起了多目怪的怒火,他与七个蜘蛛精曾经有过同窗之谊,彼此间情同兄妹。此时听说对方被人这般欺负,他又怎能咽得下这口气?于是当即厉声说道:

“这和尚原来这等无礼!这等惫懒!你们都放心,等我摆布他!”

这时候他显然有些过于护短了,虽然猪八戒的所作所为的确有失妥当,但归根结底是那几个蜘蛛精有错在先。若不是她们抓了唐僧,也就不会惹出后来这些事情。可是他已然被愤怒冲昏了头脑,心里想的全是猪八戒的无理举动,将师徒四人全都当成了无赖之徒。

此时由于七个蜘蛛精的怂恿,他背弃了原来坚持的道义,一念之间将自己推向了罪恶的深渊。为了替几个师妹出这口恶气,他决定在唐僧师徒的茶里下毒,让他们直接命丧黄泉。

仙风道骨的世外高人,转眼之间就变成了害人性命的大魔头。而他之所以会发生这样的转变,完全是由于内心情绪的推动,与其说是七个蜘蛛精用花言巧语说服了他,倒不如说是他自己没能把控好善与恶的尺度。

孙悟空请毗蓝婆降服百眼魔君(被孙悟空请来的毗蓝婆)(4)

既然他已经选择了做一个与人为善的道士,想要通过自己的努力走上正道,就应该坚守住原则,不可妄动杀念,更不能只听那些蜘蛛精的一面之词,就决定将唐僧师徒置于死地。比如三国志中有这样一句话: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坚守正道是一条极其漫长的道路,很少有人能够一直把控住自己的内心和行为,不出任何差错。毕竟每个人都有七情六欲,也会产生各种各样的情绪,从而就会对自己的行为造成一些影响。在这种情况下,有人能够认识到错误及时改正,也有人在冲动之下铸成大错。

不过多目怪明显没有回头的迹象,此时他一心想要将唐僧师徒除之而后快,为师妹们讨回一个公道。但是他却没有想到,自己所认为的公道其实已经偏离了正道。

由于一念之差,重新做回了妖怪

多目怪带着满心愤怒,从房梁上取出了一种带有剧毒的毒药,分别放进了献给师徒四人的红枣茶中。他自认为已经把计划做的天衣无缝,那外面四个和尚必然是在劫难逃。

然而很不幸他遇到的对手并不是一般人,这一点小把戏自然瞒不过齐天大圣的眼睛。孙悟空一眼便看出了其中的蹊跷,端着茶杯对他说道:“先生,我与你穿换一杯。”

可就在这时候唐僧却突然开口训斥,将他驳了回去,并且连同八戒和沙僧一起将毒茶与红枣吃了下去。不过紧接着他们就尝到了苦头,毒性瞬间发作开来,三人接连倒地不起。

事到如今多目怪心中的恶念已经被完全激发了出来,之前和善的形象早已荡然无存。他与七个蜘蛛精一起将孙悟空围在当中,准备将师徒四人一网打尽。俗话说:“一念成佛,一念成魔。”他心里的这道口子一旦被打开,那些恶念就会如滔滔洪水一样泛滥,再也无法遏制。

孙悟空请毗蓝婆降服百眼魔君(被孙悟空请来的毗蓝婆)(5)

尤其是看到七个蜘蛛精被孙悟空打死之后,他的凶性更是被进一步激发了出来。两人打到50多个回合,渐渐处在下风的多目怪不得已使出了看家本领,肋下千只眼睛放出万道金光,将对方罩在其中难以脱困。

开弓没有回头箭,既然卷入了这场漩涡,便再也难以脱身。也正因如此,他才会怀着一不做二不休的想法,不但要对付孙悟空,而且还准备吃掉唐僧。多目怪做了这么多年的修仙之人,在这一瞬间完全被打回了妖怪的原形。

无论之前他是真心想要向善,还是刻意做出的伪装,此时全都烟消云散,他身上的气质由内而外发生了巨大的转变。由正到邪,由善到恶,看似是两个极端,但是两者之间的距离却只有一念之差。

人这一生就如同行走在一条平衡线上,一边是光明的世界,另一边则是万丈深渊。我们时刻都要保证自己的内心朝着光明,才能远离黑暗的深渊。可是多目怪却显然已经在黑暗中越陷越深,彻底离开了通往正义的道路。

毗蓝婆的出现既挽救了唐僧师徒,也挽回了多目怪的人生

当时孙悟空在多目怪的金光中左突右闯,却始终不得脱困,无奈之下只能展开72变,变做一只穿山甲从地下逃了出来。此后他通过黎山老母的指点,到紫云山上成功请来了毗蓝婆,这才彻底降服了妖怪。

而且对方还本着好人做到底的原则,送给他三颗药丸,解了唐僧和猪八戒两个人的毒。故事发展到这里已经接近了尾声,至于最后一个问题,就是如何处置眼前的多目怪。

其实总体来讲,他是一个性格非常复杂的妖怪。一开始表现得完全就像一个和善的修道之人,看不出有半点恶念。可是当他了解到蜘蛛精和唐僧师徒的恩怨以后,却又瞬间变成了另外一副模样,前后的反差虽然很大,但却也非常真实,似乎并不存在刻意伪装的意思。

孙悟空请毗蓝婆降服百眼魔君(被孙悟空请来的毗蓝婆)(6)

那么对于这样一个亦正亦邪亦善亦恶的妖怪,倘若直接打死未免可惜了他一开始所表现出来的善良。但与此同时更不能放虎归山,毕竟谁也无法确定他什么时候还会再次行凶。尽管在《西游记》原著中,孙悟空等人并没有考虑到这方面的问题,但是从客观角度上来看,事情的确是这样一种状态。

不过毗蓝婆接下来做出的决定,为此事画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她拦住了想要打死妖怪的猪八戒,继而开口说道:

“天蓬息怒,大圣知我洞里无人,待我收他去看守门户也。”

此举无疑等于给了多目怪一个重获新生的机会,他此前所犯下的所有罪孽,都已经随着这一难的结束而一笔勾销。在今后的日子里,他将会在紫云山上重新开始另一段人生,去那里修炼自己的内心。

或者也可以说,毗蓝婆不仅挽救了唐僧师徒的性命,同时也挽回了多目怪的人生。毕竟古人常说:“知错能改,善莫大焉。”命运把这一次改过自新的机会赐给了他,至于能否从黑暗中挣脱出来,真正走上充满光明的正道,就要看他自己的选择了。

由此可见命运不会放弃每一个有希望的人,即使这个人已经坠入深渊,但只要他的心里曾拥有过光明,就依然还有回头的可能。而这份希望就埋藏在人们的内心当中,只要打开心中的那扇门,就能将其找到。

结语

《西游记》中的多目怪,是一个拥有特殊命运的妖怪,他的内心里存在着善恶两个世界,从而也就导致他拥有两种截然不同的面目。可现实中的我们又何尝不是如此,所有的是非善恶都在人们的一念之间,地狱和天堂也只有一步之遥。

可我们既然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就必须努力把握住心中的尺度,不能让自己走向黑暗。这是一个需要长期坚持的过程,并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任务。正如屈原在《离骚》中所写:“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我们每个人都需要修炼自己的内心,让它变得越来越坚定。

本文图片素材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立即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