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因为易烊千玺考编制事情闹得沸沸扬扬的舆论,最终以易烊千玺自己退出国家话剧院而收场。在这场大讨论中,关于演艺人员考编是否需要笔试也成为了一个讨论的热点。支持需要笔试的网友认为,既然是考试,当然需要笔试,这是最基本的流程之一。而易烊千玺的粉丝则认为,根本不需要笔试,因为演员只要有扎实的表演基本功就够了,至于笔试,纯属多余,所以易烊千玺考入国家话剧院无可厚非,因为他的表演实力在同龄人中属于出类拔萃的。

这样的争论实际上谁都无法说服对方,因为站的角度不同,自然就会得出不同的结论。但昨晚上一部剧的突然下架却从另一个角度对于这件事有了新的解释。这部剧就是《人生若只如初见》,是芒果台倾力推出的一部年代大戏,李现主演,曾经被很多人寄予厚望。但很多人昨晚在电视机前苦等了半天,居然没有看到,而爱奇艺虽然上架了六集,不过放完一集后就快速下架了,留下了一堆莫名其妙的吃瓜群众在风中摇曳。

人生若只如初见电视剧为什么下架?从人生若只如初见下架看出来演员还是需要扎实的文化知识的(1)

按照很多业内人士的解读,这部戏犯得最大错误就是历史虚无主义。根据介绍,该剧的背景设置在近代,讲述了一群不同身份背景的青年,赴日本士官学校留学深造,因为观念不同,归国后所走的路线也不同,最终殊途同归。而剧中李现扮演的人物也就是剧中的主角,名字叫良乡,这个人物的原型是良弼,满洲镶黄旗人,清末大臣、宗社党首领,《南京条约》就是由其爷爷签订的。良弼早年曾留学日本士官学校,回国后参与训练新军,坚决主场镇压“武昌起义”,反对与革命军议和,反对清帝退位。而在电视剧中,良乡变成了一个正面形象。他出身贵胄,家族衰落,发誓复兴清室,为此赴日留学。日本归来后,他挽狂澜于既倒,为了大业不惜割舍儿女情长。电视剧为了李现这个主角,把周围的人都变成了满身缺点的人。

我们姑且不论编剧为什么会塑造这样一个人物,那是另一个层面的事情。但如果演员具有一定的历史文化知识,对于自己塑造的人物多一些的理解,那么还会犯这样的错误吗?演员不是一个简单的扮演者,在塑造任何一个人物之前,都需要查阅大量的资料来保证自己的扮演的角色能够更加丰满,尤其是对于历史上有原型的人物,更是应该仔细分析,尽量避免误导观众,这是一个演员的本分,也是基本的要求,那么李现是如何做的呢?这么明显的错误真的看不出来是什么原因呢?但凡演员提出异议,也不至于出现今天的结果的。

人生若只如初见电视剧为什么下架?从人生若只如初见下架看出来演员还是需要扎实的文化知识的(2)

由此想到之前被曝光的由朱亚文主演的一部电视剧《广州十三行》,剧中的男主人公伍敦元明明是一个跟英国人狼狈为奸的靠贩卖鸦片赚得盆满钵满的民族败类,怎么就变成了大义凛然、保护广州城并发誓这份耻辱和苦难中华民族绝不会永久承受下去的爱国人士了呢?这样的常识随便翻阅一下资料都可以找到,那么朱亚文是如何做的呢?有没有去做呢?演员赚钱无可厚非,但总要对得起演员这两个字吧?

演员由于其职业的特殊性,自然会对社会的影响力更大一些,他们扮演的很多角色可以深入人心,如果说一切都是虚构的尚可以理解,但明明他们扮演的很多人物在历史上是有原型的或者就是实名的角色,那么他们为什么不去做一些基本的功课呢?当然我们不可能了解每一个历史人物,但通过基础资料的了解还是能够掌握一些信息的,掌握了基本信息就应该对于错误的人物刻画据理力争,最起码不会出现剧本拍完了但无法上映的状况。我不知道李现和朱亚文的团队是如何审核剧本的,难道只要给钱就不分青红皂白地出演吗?真的是无知还是故意呢?这些还只是被发现的,还有多少是没有暴露出来的呢?

人生若只如初见电视剧为什么下架?从人生若只如初见下架看出来演员还是需要扎实的文化知识的(3)

每个人都有需要承担的社会责任,演员肯定应该比我们普通人更重一些。所以,如果他们在接戏之前,做好充分的资料查询工作,或者具备相关的各种知识,就能够避免很多错误的产生,所以,演员非但需要扎实的文化知识,在某些方面甚至应该比普通人要求更高,现在很多艺术院校招生只是强调表演能力而忽略了文化课的成绩是一种错误的导向。对于进入艺术院校的学生应该有更高的要求,因为他们承担的社会责任更重,同时也比普通人赚得更多,为什么不应该是社会精英呢?

文化知识的普及应该是对于所有人的,而对于承担社会正能量传播的演员更为重要,因为他们身份不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