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读,是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陶冶情操的重要手段之一。经常朗读,能提升理解能力,增强口语交际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要求: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各学段关于朗读的目标中都要求“有感情地朗读”,这是指,要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朗读要提倡自然,要摒弃矫情做作的腔调。

如何提升学生的朗读水平?现结合我的教学实际抛砖引玉。

儿童读书默读还是朗读(演读回环读开火车轮读)(1)

系统训练,循序渐进。 

学生朗读水平的提高不可能一蹴而就,教师应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才能水到渠成地掌握朗读技巧。

七年级学生入校之初,我便出示了朗读的基本要求:正确清楚。即态度自然大方,用普通话朗读,咬字清楚,读准字音,不错字,不漏字,不添字,不破句。

经过观察发现,学生读错字源于不认识的生字词不查字典;添字、漏字说明学生朗读时不专注;破句说明学生理解力有待提升。学生天天朗读,用心朗读,习惯成自然,就能解决以上问题,做到正确朗读。

儿童读书默读还是朗读(演读回环读开火车轮读)(2)

训练二个月后,提出更高要求:自然流畅。即正确地把握重音(强、弱、快、慢)、停连(效果如同音乐中的休止符)、语气(抑、扬、顿、挫)、节奏(轻、重、缓、急),连贯地读下来。熟能生巧,坚持不断地训练,自然琅琅上口。

再训练二个月后,提出最高要求:生动传神、感情贴切:即熟练地运用语气语调、表情、动作、手势等,把文章的感情如挚爱或憎恨、悲哀或喜悦、急切或冷漠、愤怒或疑惑等表达出来。这需要透彻地理解课文、熟练运用朗读技巧,才能做到真情流露,自然流畅。有感情地朗读,这也是朗读的最高层次。

儿童读书默读还是朗读(演读回环读开火车轮读)(3)

微课范例,技巧指导

为了提升学生的朗读水平,我制作一个指导学生写朗读脚本的微课。该微课涵盖:

①朗读中常用的符号:如“|”表示逻辑的停顿,“v”表示感情的停顿,均打在该停顿的字行之间;“●”表示语法、感情的重音,“○”表示重音轻读,均打在相关字词下面;“﹏”表示悠扬重读;“⌒”表示拖音;“↗”表示扬调(升调),即句尾的音先低后高。一般用于疑问句,或表示感情激动、亢奋、惊异和呼唤等句子,划在句尾(也可在句中出现).....

儿童读书默读还是朗读(演读回环读开火车轮读)(4)

②朗诵脚本示范:朗读脚本,就是用以上一些符号和相关文字对朗读时的内心状态和声音处理方式做出提示。

老师可以选取课文某一段拟一个朗诵脚本作为范例。学生在同一篇课文中,自选任意感兴趣的段落,依葫芦画瓢拟写朗诵脚本。学生朗读时,就如同演戏有剧本。朗读就会随心所欲,朗读的效果远远好于随性而读。

儿童读书默读还是朗读(演读回环读开火车轮读)(5)

方式多样,强化练习

人教版课文题材丰富,文体多样,涵盖诗歌、散文、小说、童话、寓言、说明文、议论文、科学小品等……不同的文体采用不同的朗读方式,学生更易兴味盎然,达到乐读的功效。

当学生朗读效果不佳时,我和学生共同商讨出多种朗读形式,如领读、齐读、男女生赛读、戏剧化读(也叫演读或分角色读)、回环读、个人读、集体读、同桌互相检查读、四人小组评议读、开火车轮读...... 并提问:“多种朗读方式,为什么要选择这样读?”引发学生的思考。学生通过不同朗读方式的比较,辨析细微差异,进行情感和语调对比,朗读技巧逐步提高。

儿童读书默读还是朗读(演读回环读开火车轮读)(6)

如某些课文所描绘的人、动物非常细腻,某些动态场景非常逼真,某些情节非常动人,可采用“戏剧化朗读”方式。

执教《丑小鸭》这一课时,学生分角色扮演鸭妈妈、丑小鸭、猫、狗、妇人等角色。朗读时声音的大小、语气语调、面部表情、甚至手、脚的某些动作,都随文章的描写而变化,学生个个兴趣盎然,很快就达到了忘我的境界。

如诗歌《天上的街市》采用回环读的方式,朗读时对每句诗最后几个字可以连绵反复地读,类似于日常生活中的回声,营造了一种余音绕梁的效果。这种朗读方式很新奇,学生乐于尝试,读起来有滋有味。

我校每年举行“X中好声音”,我班都是一等奖。这和长期进行朗读教学,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是分不开的。朗读带来的附加效益是,学生爱学语文,成绩一路上升。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让朗读发挥最佳效益,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提升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

@轻轻松松学语文,如果你喜欢此文,请转发、分享、收藏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