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大胡子

新媒体时代,若在百度中键入“陈果”,漫天盖地的都是复旦网红老师,人们似乎已经忘记了还有这么一位香港导演。

陈果讲激情与爱情(迷失与对立陈果和他的)(1)

的确,陈果在大众之中不算“有名气”,其商业电影更是拍一部,烂一部,但这并不妨碍业内对这位“草根导演”文艺属性的赞赏与偏爱。

陈果讲激情与爱情(迷失与对立陈果和他的)(2)

1997年10月,《香港制造》公映,在本土电影界中引发轰动,陈果被称为“香港电影的希望。”用他独特的影像语言与叙事方式,为香港电影创造了新的奇迹。“倘若说王家卫代表着香港写意电影的最高成就,那么,陈果则代表这一时期香港写实电影的最高成就。”(孙慰川.当代港台电影研究[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4:109)现在回首来看,这位已年过花甲的胖子究竟是如何担当起香港电影的未来?

1、寻找陈果

1959年,中国广东。陈果出生。

在内地生活了十多年后,陈果随父母移居香港。

刚到香港的生活充满了矛盾与纠葛,让他看到了香港繁华背后的故事。由于生计与喜爱,不到20岁,陈果便踏入电影圈。

据说他的第一部片子是跟着唐基明拍《杀出西营盘》,但没拍完他就溜号了。

随后的整个80年代,陈果从场务、灯光等打杂工作干起,逐步在片场承担起策划、制片、副导演等职务,可以说他非常熟悉电影拍摄流程的各个环节与岗位。

陈果讲激情与爱情(迷失与对立陈果和他的)(3)

除了配合执导,陈果在《龙的心》也有出演

陈果讲激情与爱情(迷失与对立陈果和他的)(4)

《求爱夜惊魂》中,陈果扮演了主持人与张曼玉对戏

也得亏是赶上了这个香港电影的爆发期,除了让陈果熟悉了电影运作套路和拍摄技巧外,还孕育出自己最初的电影梦想和艺术追求。

1993年,陈果出手完成了自己的电影处女作——《大闹广昌隆》,一部香港主流电影制作框架下的商业片,一部“胭脂扣”的套路电影,一个还算合格的狗血 三角恋 渣男 情鬼的艳情传奇。

陈果讲激情与爱情(迷失与对立陈果和他的)(5)

《大闹广昌隆》

影片公映后,反响平平。

于是,陈果开始转向独立艺术影片的创作。

1997年,陈果的第一步转型作品《香港制造》上映,爆款果然不同凡响,陈果导演瞬间在香港电影界内声名鹊起。但他没有止步不前或开启新的商业创作之路,反而继续以低成本、独立制片的方式,效仿《蓝白红三部曲》,完成了自己“回归三部曲”中的另外两部——《去年烟花特别多》(1998年)、《细路祥》(1999年)。然而,对于这位怪才导演来说,这套三部曲还不足以实现自己的艺术理念与思想抱负,陈果随后创作了“妓女三部曲”——《榴莲飘飘》(2000年)、《香港有个荷里活》(2001年)以及沉寂十余年后才问世的《三夫》(2018年)。

陈果讲激情与爱情(迷失与对立陈果和他的)(6)

陈果的“回归三部曲”

陈果讲激情与爱情(迷失与对立陈果和他的)(7)

陈果的“妓女三部曲”

由于身在平民家庭,又从电影圈基层做起,让陈果在独立电影创作道路中,就将自己的视角紧密地聚焦在香港的边缘人物,持续关注底层社会的百态人生,古惑仔、妓女、小贩等。

如果要为现存的香港导演拍一张合影的话,陈果必然不在C位,但他一定是能与“墨镜王”比肩而立的那位。想必照片中的他会戴着标志性的圆框眼镜,系着头带,上面用红色颜料写着硕大的两个汉字——“香港”。

2、香港情结

之所以在虚构的合影中陈果能够特立独行,关键在于他数十年如一日的“香港情结”。

所谓情结,是心理学范畴的东西,萦绕于心头的或忧虑或恐惧或纠葛的无意识情绪。这种情结在我们身上或多或少都存在,人生一世总有一些需要企及和心心念的东西。只不过在我们心中较为普通,在陈果心中则压着一座香港。

陈果讲激情与爱情(迷失与对立陈果和他的)(8)

我为香港代言

1984年,中英达成协议,“九七”成为了香港人绕不过去的政治话题,“回归”则影响了香港电影人们的创作内涵与表达方式,一种叫做迷失的情绪笼罩在了每个香港人心头。由于与内陆的心理、文化、经济、政治上的割裂,加上中英两国在香港问题上的不同主张,迷茫、惆怅的内心情感颇为明显,更别说后面还遭遇到了金融风暴,影响到了上至文艺界,下至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

这就为本土电影提供了更为独特的土壤来表达这种情愫,隐喻敏感命题。

从1997年的《香港制造》开始,陈果的重要作品全部横跨在“九七”这一区间。

从中我们不难看出:

第一,他很纠结。既希望香港能从原有的殖民文化中完成剥离与拆解,又表现出在民族文化缺失后的企盼心理。在回归三部曲之一的《去年烟花特别多》中,回归前夜,古惑仔小荣哥被临时管制起来,他骂着:“香港这么快就没人权了。”不是香港没人权,而是大家习惯了殖民政权,继而对新时代的民主性产生担忧。“回归”发生后,家贤留下了一个笑容。终归百姓们是要回归生活,无论是殖民政权的依赖,还是回归祖国后的恐惧,都是在香港集体意识上的纠结放大。

第二,他喜欢通过对底层人物的观察,挖掘身份对立,并通过政治隐喻,延伸出扎根香港人心底更为复杂的怀疑与彷徨。这点在他的“妓女三部曲”中表达的淋漓尽致。《榴莲飘飘》走满写实风格,注重心理挖掘与身份对话,到了《香港有个荷里活》的时候,陈果不再淡定,开始点缀他的政治表达,再到2018年的《三夫》时更是赤果果的明示。当然,政治本不是他的本质关注,他只是敢于直面政治话题下的现存香港,冷静又残酷地揭露隐藏在繁华背后的杂乱、贫穷、肮脏和迷茫。

3、榴莲飘飘

陈果讲激情与爱情(迷失与对立陈果和他的)(9)

上映于2000年的《榴莲飘飘》现在看来充满了粗糙感,这种粗糙不仅是画面呈现,更多的是故事性。

陈果的电影向来不怎么看中故事本身,比如,本片——东北的京剧演员秦燕(秦海璐 饰)远赴香港,化名小燕操起了3个月的皮肉生意,结识了从深圳“隐居”香港的阿芬。3个月后,秦燕返回东北牡丹江,直面茫然的命运与不可知的未来。结束。

从一句话情节描述上丝毫没有矛盾波折与令人期待的部分,除了秦燕在香港的妓女身份。但是,陈果通过写实风格、直白表达和细节关照,完成了二元对立下的身份解读与思想表达。

陈果讲激情与爱情(迷失与对立陈果和他的)(10)

《榴莲飘飘》正如其名,如同一个破开的榴莲。

前半部分的香港,炎热、杂乱充满生机。

后半部分的牡丹江,冰冷、沉寂。

地点上的一南一北成为了解读香港与内陆关系的空间载体,让两段时空在同一故事中以小燕这个角色形成叙事张力与内在感应。

在香港,小燕是社会边缘的北姑妓女,不放过一枚零钱,能把身上洗脱皮,最高纪录是一天38个客人。

在牡丹江,秦燕是京剧演员,南下归来的成功人士,却迷失了生活的方向。

香港和牡丹江为秦燕提供了迥异的人生舞台,构成了角色本身的二元对立,又让她和阿芬以外来者的身份与香港本身发生联结,完成“他者”关照下的第二次身份对立,共同实现主题的升华——“借南方热带水果之王榴莲作比喻,写出大陆和香港两地人民文化认同上的差异,香港人和大陆人互怨互羡的心结,以及人在异乡的漂泊情怀。”(何文龙,《港片比烟花寂寞》.《电影双周刊》第566期)

《榴莲飘飘》成功了!

在2001年的金马奖上,本片大放异彩,秦海璐拿到了最佳新人、最佳女主角的双料奖项,也为陈果开启了女性视角下的观察方式。

4、香港有个荷里活

2001年,陈果推出《香港有个荷里活》。这部作品成为了“妓女三部曲”中的桥梁。一头连接着《榴莲飘飘》的写实与冷酷,另一头传递出《三夫》的癫狂与隐喻。

有着“香港情结”的陈果在本片中开始疯狂输出,继续依托于“回归余波”的时代背景,讲述香港在摆脱殖民经历后,完成自己文化身份的界定时,所产生的那些焦虑与恐惧状态,从而进一步寓言香港和内陆的关系。

陈果讲激情与爱情(迷失与对立陈果和他的)(11)

陈果在此继续引入妓女与嫖客的施受关系——内陆女性在香港提供性服务,满足情欲与幻想;香港供给金钱给内陆女性。不过在本片中这种关心发生了迁变。东东不再像小燕只是单纯地“挣钱”,周迅的活泼与灵动赋予了东东这个角色更为灵活多变的形态,游走在大磡村男性之中,诱惑了阿强,成为朱父的意淫对象,大儿子的泄欲角色,亦成为了朱家小儿子的玩伴,填补了母爱空白。在这点上,陈果依旧,既表达出对内陆的某种恐惧性与“妖魔化”(潜入朱家梦中的红衣'女妖'),又通过小儿子传递了纯真的情感,强调着两种文化的差异与短暂融合。

朱家本性淳朴,与世无争,显示出陈果对大磡村所代表的香港原住民文化的悲悯心。东东(后面还有其他化名,芳芳、红红)的到来成为了“另类入侵者”,实验观察般地挖掘出香港自身的焦虑与文化认同的困惑。

陈果讲激情与爱情(迷失与对立陈果和他的)(12)

陈果讲激情与爱情(迷失与对立陈果和他的)(13)

既有诱惑的写实,又有写意的魔幻

陈果讲激情与爱情(迷失与对立陈果和他的)(14)

有灵性的骗子:东东、芳芳、红红(周迅饰演)

从呈现效果来看,《香港有个荷里活》更加冲动,基于写实风格巧妙地运用魔幻手法,大量的红色元素、黑色幽默以及政治隐喻,让本片成为了一部充满陈果异类风格的转场。

5、三夫

陈果讲激情与爱情(迷失与对立陈果和他的)(15)

2001年,陈果拍完《香港有个荷里活》后就想要拍“妓女三部曲”的最后一部,但当时很多东西没有想通,继续拍这个主题又怕重复——之前的第一部《榴莲飘飘》比较写实,第二部已经魔幻了,第三部如何和这两部完全不同呢?

于是第三部就被耽搁了下来。

这期间,陈果看了沈从文一部短篇小说《丈夫》,里面讲述三、四十年代凤凰城的故事。似乎一下子打通了任督二脉,陈果对这种设定大感兴趣,于是创造了“小妹”这个智力低下、女性瘾者的角色,并围绕她构建了三个丈夫——她的父亲、耄耋老韩和脑回路异于常人的底层人士。四个人游走“海陆空”,以拉客方式为小妹“治病”。影片色调随着情节推进逐渐沉郁,直至最后的完全黑白。片尾,四人在夕阳下苦觅前路,茫然不知所踪。

陈果讲激情与爱情(迷失与对立陈果和他的)(16)

等了十余年才等到“妓女三部曲”的终结,然而最终篇章并没有收获好评,反而成为了最差的一部。

缘何?

第一,陈果似乎已经迷恋在狭隘的视野中,不可自拔,在主题上复制了自己的固有“情结”,审美重复,没有突破。

第二,对于主题的表达,已经“彻底”放弃了符号与意向,看似隐喻,其实已经成为了赤果果的明示。“三夫”所指,小妹映射。再到结尾刻意设计的港珠澳大桥,就怕你看不懂他的含义,恨不得掰开了、揉碎了、嚼烂了告诉你。

第三,暴戾的肉欲感更加浓烈,有些环节已经超越了影片本身成为了为恶趣味而设的趣味。

但本片也有一个最大的优势,为我们送出了一个新晋金像奖影后——曾美慧孜。

从演员的专业性、服从性、可塑性上,曾美慧孜可堪重任。

陈果讲激情与爱情(迷失与对立陈果和他的)(17)

一方面,香港新生代没有女演员,只能倚靠内陆输入,这是现状。

另一方面,演绎“小妹”这个角色,曾美慧孜无台词,靠身体语言,为此她做出了巨大牺牲的同时,也将自己的才华得以展现,让我们能够感受到那种生理情态下,原始本能的嘶鸣、呻吟,以及边缘人群的无力与无措。

6、再见,陈果

陈果讲激情与爱情(迷失与对立陈果和他的)(18)

“妓女三部曲”结束了。

陈果也继续在商业片中折戟,在文艺片中尝试陈氏套路的突破。

香港已经回归了二十余年,那份香港情结的笃定与执着不知道陈导还能坚持多久。

回想起陈果巅峰时的锐利与锋芒,我们感受到了某种基于真实并有所超越的诗化与写意。

只是这份意象都恐怕会随着香港电影的没落而逐渐隐去。

我们会怀念那奔腾的年代,以及“后新电影”中奔涌而锐意的陈果。

图片来源于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