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冷研作者团队-人渣啸西风
字数:3447,阅读时间:约15分钟
编者按:在很多古籍中,都能看到对于刀剑花纹的记载,最早能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越绝书·卷十一·越绝外传记宝剑》中就有描述龙渊、泰阿、工布三把宝剑的花纹:“欲知龙渊,观其状,如登高山,临深渊;欲知泰阿,观其釽,巍巍翼翼,如流水之波;欲知工布,釽从文起,至脊而止,如珠不可衽,文若流水不绝。”更著名的还有武松的雪花镔铁双刀,就是因为刀身花纹是雪花状所以才以此得名。但是为什么刀剑会有花纹呢?刀剑的花纹有哪些种类呢?很多人可能只听过没见过,今天我们就来聊聊刀剑的花纹。
刀剑的花纹种类有很多,最常见的就是折叠锻打形成的花纹,这也是最早的花纹钢出现的原因。我国目前发现最早的铁器是2009年在甘肃省临潭县磨沟寺洼文化墓葬出土的两块铁条,经清华大学及牛津仪器公司检测,铁条由“块炼渗碳钢”锻打而成,属于冶炼金属。由于这两个铁条锈蚀非常严重,其中一块铁条的内部已经完全锈蚀,而另一块铁条内部尚存部分残铁。所以仅检测铁条年代误差可能比较大。所以研究人员对墓主人的骸骨及墓葬中其他的文物进行了碳14检测,最终认定该墓葬及铁条的年代为公元前1510年~公元前1310年。也就是说早在商代我国就已经有铁器了。
早期的铁器因为冶铁技术还比较原始,当时还不会使用铁矿冶铁,是使用现成的陨铁来进行冶炼,所以古代有“采五山之铁精,六合之金英”用来铸剑的记载。主要就是漫山遍野找陨铁,然后因为只有这么几块,所以认为是大山地脉孕育出来的精华。而当时的冶炼技术也比较原始,所以冶炼出来的铁有不少杂质,铁质不匀,有的地方硬、有的地方软,所以就只能反复折叠锻打才能制作出钢制较为均匀的钢铁,因为如果锻打次数太多脱碳成为纯铁反而太软,而且太过费时费力,所以一般只要大致均匀就可以使用了。因为钢制不匀有的地方颜色深有的地方颜色浅,所以形成了花纹。而这种钢剑在还是青铜时代的商周时期,面对青铜武器自然是无往不利,这也是为什么汉代以前的古籍中特别喜欢吹捧宝剑,形容成神兵利器。而在汉代以后大规模冶铁技术成熟,进入铁器时代后,就只有古典小说中才会秉承传统吹捧神兵利器了。
早期的刀剑因为钢制不匀需要锻打形成花纹,同时以笔者的使用经验来看,确实折叠锻打的花纹钢的切割性能以及保持性,也要比常见的一些钢号的现代成品钢要好一些,而且劈砍硬物的时候也相对来说更不震手,所以古代就比较追捧刀剑的花纹。于是现在虽然已经可以冶炼出钢质均匀的成品钢,但是为了追求花纹,会特意把两种含碳量不同的成品钢焊接扭转折叠形成花纹,这种人工专门制作出来的花纹就很有规律。而且为了让花纹明显,首先要研磨的光滑平整,然后用酸液浸泡一下,因为钢质不同对酸液的抗腐蚀能力也不同,导致花纹黑白分明,十分明显。这也就是俗称的酸洗。而且酸洗后时间久了因为表面氧化等等原因,纹路会变得越来越淡。这种现代焊接不同钢板再折叠扭转制作出来的花纹钢一般称为焊接花纹钢。
对于古董刀剑来说,本来就已经经过几百上千年的岁月,锈蚀了不少了,酸洗肯定是不行的,太破坏文物了。所以全靠手工研磨才能让纹路显现出来,用机器是磨不出来能看出来的纹路的表面的,抛光之后反而看不出纹路。因为没有经过酸洗,纹路会比较淡。而且能研磨古董刀的研磨师手艺需要非常好才能不把古董刀剑磨报废。人家研磨费用也是非常高的,都是按厘米算钱,一般一厘米2、300块这样子,而且是单面算的,另外一面研磨重新算钱。这也是为什么剑比刀贵的原因,研磨费整整贵了一倍啊。上图是一把研磨后的汉代剑,研磨后的表面上有一些过深的锈坑没法研磨掉,但已经可以看出花纹了。
▲笔者的松纹剑
▲松木板的纹理
虽说因为钢制不匀锻打出来形成的花纹相对不那么规则,但是因为锻打的手法不同,形成的还是有一定的规律的。古代剑一般最常见的就是松纹,沈括的《梦溪笔谈》记载:“鱼肠即今幡钢剑页,又谓之松文:取诸鱼熟,视见其肠,正如今之蟠钢剑文也”。按照沈括所说,宋代蟠钢剑的花纹便像盘伏屈曲的鱼肠,又像刨光后的松木纹理。
另外按照明代曹昭的《格古要论》记载:“镔铁出西蕃,面上自有旋螺花者,有芝麻雪花者。凡刀剑器打磨光净,用金丝矾矾之,其花则见。价直过于银。” 其中“金丝矾”的成分是硫酸铁,而“用金丝矾矾之”的意思就是用硫酸铁溶液擦拭刀剑表面,也就是前文所说的酸洗,这在古代就是正常的工序了。因为古代对于酸溶液的浓度控制不太精准,所以这种纹路大多是糙面纹,因为含碳量低比较软的部分被腐蚀掉一部分,所以表面的花纹是凹凸不平的。而且因为工艺不同镔铁的花纹并不像松纹那样一条一条的,而是像噪点雪花一般,所以称为雪花纹。很多人认为镔铁就是制作大马士革刀的乌兹钢,这种钢也是低温冶炼形成的,但是可以不用反复折叠锻打就能使用,所以乌兹钢属于铸造花纹钢,是冶炼时因为钢质不匀形成的花纹。
另外比较常见的就是日本刀的烧刃纹,这是日本的覆土烧刃的热处理工艺形成的纹路。钢材在被加热到临界温度后,保温一段时间,钢材结构就会奥氏体化,然后以大于临界冷却速度的冷速快速降温就可以转化为坚硬的马氏体结晶,从而大大的提升钢材的硬度。但是硬度过高就会变脆,所以古代常常使用局部热处理的方法仅对刀刃进行更好的淬火,这样刀刃的硬度高,刀身的韧性好。其中覆土烧刃是使用特制的黏土糊住刀身只露出刀刃,然后进行淬火,然后清理掉刀身烧硬的黏土进行研磨。这样刀刃结晶形成坚硬的马氏体导致和刀身颜色不相同,形成的刃纹。而同时日本人为了让刃纹更加明显和好看,所以在糊黏土的时候并不会整齐的露出刀刃,会专门弄出各种形状,让刃纹更加多变。同时也会对刀身和刀刃分别用不同工艺进行进行研磨,最终达成比较明显的“黑底白刃”的效果。日本传统方式冶炼出来的“玉钢”也是需要折叠锻打才能保证钢质均匀,所以玉钢制作的日本刀的钢材本身也会有细密的纹理,被日本人称为地肌。
同样为了保证刃区硬度和整体韧性,中国剑一般采用的是夹钢工艺,简单地说就是像三明治一样,两片软铁夹住中间的硬钢在研磨出来后剑刃就是硬钢,剑身由两片软钢支撑,不易折断。同样也因为两种钢材含碳量不同所以颜色不一样,形成夹钢纹,因为夹钢是很平整夹上去的,所以夹钢纹一般都是剑刃口一条很直的纹路。不过有些夹钢因为芯铁较薄,夹钢纹会比较窄,需要仔细看才能看出来。夹钢的另一个好处就是钝了很好打磨锋利,毕竟只有剑刃较薄的一小段硬钢。不像覆土烧刃,钝了随意打磨会磨花刃纹导致价值大大降低,而且刀刃太硬比较难磨。
而中国刀经常会使用马齿嵌钢的技术来制作,和夹钢原理一致,只是不是整个夹钢进去,而是把硬钢嵌进刀刃,这也就是老话说的“好钢用在刀刃上”这句话的起源。马齿嵌钢的镶嵌方法是在软钢刀坯上切出均匀的切口,像梳子一样,然后将小口子一个隔一个的向不同方向掰开,把硬钢嵌进去,再锻打结合在一起。
这样做出来的马齿嵌钢刀,在研磨后会形成均匀的如同马的牙齿一般的刃纹,这种刃纹和日本覆土烧刃喜欢制作成的波浪形刃纹有些相似,但是实际上原理完全不同。而且日本覆土烧刃制作的刀也刻意为了区别,所以波浪一般会故意弄得并不均匀,而且波浪纹也有意弄的和马齿嵌钢不太相似以示区分。覆土烧刃因为受热不匀,在不同比率的热胀冷缩效应下,比较容易出现开裂的现象,有一定的报废率。而马齿嵌钢对于好钢的消耗量更少,而且报废率要比覆土烧刃更低,更方便大量制作,而且研磨起来也不需要专门分段研磨来让刃纹更加明显,就不担心使用的时候刮花研磨表面导致不值钱。刮花直接整体研磨一下刃纹就能再次显露出来。所以在古代日本覆土烧刃的刀可以算是名刀,是需要细心收藏保养的,大多只是作为玩物不舍得使用。但是中国的马齿嵌钢刀则就算普通士兵也有可能装备。
传统刀剑的主要花纹的种类就是以上这些,很多花纹看起来有些相似,但实际上完全不同,这就需要多经手实物,看得多了自然一眼就能区分出其中的区别。
本文系冷兵器研究所原创稿件,主编原廓、作者人渣啸西风,任何媒体或者公众号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部分图片来源网络,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