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芙蓉女儿诔》是“兼诔黛玉”的,是为晴雯和黛玉两个人写的诔文。

晴雯的相貌,是“眉眼有些像”黛玉;晴雯的性格,是非常像黛玉;晴雯的命运,几乎是黛玉的翻版或者预兆。

寒窑赋真实性(茜纱窗下我本无缘)(1)

宝玉在花园中祭晴雯,黛玉从花影中走来,小丫鬟吓得大叫:“不好,有鬼。晴雯真来显魂了!”当然是因为黄昏傍晚,光线不好,但也可以看出黛玉晴雯二人的相似。

但是,黛玉和晴雯之间,并没有深厚的感情。当初黛玉夜访怡红院,晴雯曾把 =她拒之门外;晴雯、袭人、宝玉吵架拌嘴,黛玉来了,“晴雯就出去了”,不屑向黛玉诉苦;宝玉派晴雯给黛玉送旧手帕,晴雯直到回程,也不理解是何用意;而在晴雯死后,黛玉不仅略无感伤之意,反而兴致勃勃地和宝玉讨论起祭文的辞藻来了。

寒窑赋真实性(茜纱窗下我本无缘)(2)

黛玉是“情情”,只对自己爱的人动感情。晴雯非她所爱,触不到她的心灵。可是尽管如此,宝玉对祭文的修改,仍然给黛玉巨大的震动。

黛玉提出修改意见,把“红绡帐里,公子多情”,改为“茜纱窗下,公子多情”。在刘姥姥游大观园的时候,贾母安排王熙凤把黛玉的绿纱窗换成银红色的“霞影纱”,是因为潇湘馆多竹,配着银红色的窗纱好看。

寒窑赋真实性(茜纱窗下我本无缘)(3)

贾母当时,并没有安排给别人换霞影纱的窗纱。但是以宝玉的受宠,只要喜欢,肯定会向贾母讨要——也许根本不需要贾母,只要跟凤姐说一声就可以了。至于怡红院里多种香花,是否与银红色窗纱协调,宝玉可顾不了这么多了。这也反映了宝玉的趣味,喜欢热闹上加热闹、红火上堆红火的繁华。

寒窑赋真实性(茜纱窗下我本无缘)(4)

因为宝玉黛玉同用茜纱窗(茜是一种红色,在诗文中可以代指一切红色),所以宝玉自谦,不敢僭用,于是又改成“茜纱窗下,小姐多情,黄土垄中,丫鬟薄命”,还自说自话“况且素日你又待他甚厚”。其实黛玉何曾待晴雯“甚厚”过?只是反映宝玉的理想,希望自己喜欢的女孩子们彼此和睦友好。虽然曾因调解湘黛而受过气,虽然曾因撮合钗黛而闹过误会,但痴心不改。

寒窑赋真实性(茜纱窗下我本无缘)(5)

但是这样一来,又涉嫌诅咒黛玉的丫头紫鹃。黛玉把这一层意思点明,宝玉急忙又改换措辞:“茜纱窗下,我本无缘;黄土垄中,卿何薄命”。

这样一来,紫鹃是被摘出去了,但是当着黛玉的面,说“我”“你”,又点明“茜纱窗”,等于是直言宝黛无缘、且黛玉早死了。

寒窑赋真实性(茜纱窗下我本无缘)(6)

这话放在任何人身人,都不免引起不愉快的联想。而以黛玉的聪明敏感,更不可能无所触动。黛玉“忡然色变”之后剪断话头,是意识到他们的话题已经从诔文的辞藻变成了预测和谶言,因此不愿再在“无缘”的问题上纠缠下去——她怕“无缘”,怕到有点讳疾忌医的程度了。

但是,聪明的黛玉即使预知了自己的不幸,却无法改变悲惨的命运。除了“忡然变色”之外,她什么也做不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