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释名》说,一名长拳,又名十三势,最后名太极拳。
三个名称,其实体现着太极拳的三个层面。
“十三势”是一个初级认识的阶段,有八法、有五步,可以一步步去体认练习。
当十三势合成一势时,才是“长拳",全体上下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十三总势莫轻识,命意源头在腰隙”,以腰为轴,手足为轮,全身犹如气球,又好似腾空,如浪中鱼、云中龙,腰为发动机。
太极拳则又在长拳的绵绵不断、匀静和缓的基本面之上,生出起承开合、抑扬顿挫、动静相间、喜怒无常、阴阳变幻莫测、时静缓时抖炸发劲的各种模拟变化,求得一触即发的护生本能。
所以,要成就太极拳,必先练成长拳。要练成长拳,必先十三势练成一个总势。
要十三势练成一个总势,必须做到命意源头在腰隙,以腰行拳,主宰于腰,腰为发动机,此为周身一家之太极整劲也。
要主宰于腰,必先做到以手领腰与以脚领腰。
以手领腰,就是劲起于手,收敛于腰,以腰带步,此为练阴劲也。
以脚领腰,就是劲起于脚跟,主宰于腰,形于手,此为练阳劲也。
以上就是“先识阴阳,然后阴阳相济劲聚于腰而为太极”之道也。
劲起于手,以腰带步,是为单向的阴劲,步是失控自由松散,故出现弓、马步无内劲、断劲之病。
劲起于脚跟,形于手,是为单向的阳劲,则手上是松散的、被动的,故手上无圈,劲断为病。
只有十三势练成一个总势,则上于两手相系,下于两脚相随,周身一家,轻灵圆活,才是符合《走架打手行功要言》,才是长拳的样子,也是《十三势歌》的样子。
今世之号称“十三势”者,以杨式太极与吴式太极为代表,虽名“十三势”,而实在没有做到“十三势”的精义,只是十三势的皮毛耳。
“十三势”明明标明,“命意源头在腰隙、刻刻留心在腰间”,如以前的老式闹钟和手表,用齿轮旋钮上发条,带动时针与秒针同时转动,这就叫做“以腰为轴,手足为轮”、主宰于腰。最形象的例子就是浪中游鱼、腾龙矫蛇。
腰没有活动、游动起来,就不是主宰于腰、以腰为轴、劲起于腰、未曾动梢先动根的拳理。看杨式、吴式的拳架,只是在动手动脚,根本就没有“动腰、主宰于腰”。腰是被动的,怎么能算是“主宰于腰”呢?
当今太极拳无人醒悟的认识偏差,未可轻易自许的“十三势”。
“十三势”的核心就是“命意源头在腰隙”,以腰为轴,一切发自腰,腰是带动上下身、手脚的总枢纽。
腰部死死板板的,只动手脚,那能算是“劲起于腰、主宰于腰”吗?
请自称“十三势”的各路大师们,自己检验一下,练的还是“十三势”吗?
《十三势行功歌》讲得明白,“十三总势莫轻识,命意源头在腰隙”。
《太极拳论》也讲得明白,“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那个杨式、吴式太极中的“搂膝拗步、搬拦捶、玉女穿梭、单鞭······"之类的大弓步、大马步,明明就是“左重则左重,右重则右实,左重则左顶,右重则右抗”,哪里符合《太极拳论》了?
究其实,就是因为没有做到“主宰于腰”,也就是没有做到“以腰为轴,手足为轮”、周身一家的“十三势”。
完美的“十三势”才是“长拳”,才是“太极拳”。
“十三势”真的不可轻易自许,要先悟了大道,平步青云,然后才知“十三势”是此术只应天上有。
放眼宇宙,空有光芒万丈的《太极拳谱》,竟然看不到一个货真价实的“十三势”真迹,亦且茫茫人海竟然只有鄙人一人洞穿这个局面,曷胜浩叹——嗷呜,念天地之悠悠,独沧海一声啸。
本头条号《太极拳天下第一门》揖手 2021/06/08 星期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