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演通论三大结论(一文看懂物演通论中的存在度)(1)

存在性由存在度、代偿度、存在阈三部分构成,其中最核心的是存在度,那么存在度背后蕴含那些信息量,存在度究竟代表着什么?以及在全书中有如何举足轻重的作用,我们在本章给出具体解读.


01

存在度是一种衡量机制


我们在之前存在阈的文章中说过,我们将万物都整顿为属性存在,都发生在奇点大爆炸之后,我们目之所及的万物都是属性存在、质态存在,包括感应属性、结构属性、可感属性、能动属性等,但这都只是客观本体在外部的一种表现,而属性存在背后的客观本体因为任何物类自身的先天规定,所以是无法被认知到的,我们只能通过属性存在之间的规律去探寻这个客观本体的演化规律,而存在度仅是在衡量存在载体,即客观本体的量度机制,也就是说我们只能通过对万物的整顿去深究客观本体的衍化规律,而客观存在是无法触及到的.


在物演通论中,王东岳老师并没有将这个客观本体有任何一个绝对化的表达,因为哪怕你说它是有序能量,但是有些能量的载体又是什么呢?即便找到能量的载体,那么能量载体的载体又是什么?这种追问没有尽头,所以直接用了一个存在度作为衡量这个属性载体的机制,是一个总和规整下的变量,而绝不是代表任何一个具体的某种东西,只去研讨这属性存在载体的演化规律,而不再是去追问这个始基质料究竟是个什么.


这就好比,道家说万物皆出于“无”,又说“无”生“有”,说明无绝不是绝对的无,而是能无生有的“无”,也就是无属性的始基质料因为任何物类的先天规定而永远都无法触碰!


由此我们知道,所谓存在效价、存在度仅仅只是代表客观本体,也可以说是属性存在载体的综合的衡量表达,而绝不具体指谓一定是有某种东西构成,这才是存在度的真正本质.


02

存在度的具体指征


我们先看存在的“效价”是如何定义的:

1、它是一切存在者的可存在程度的内在指标,或者说是一个有关存在效力的参数,也就是可以通过计算存在度的参数了解这个存在物的存在效力,其参数大小决定了其存在效力的大小;

2、它通过其程度或效力上的差异,决定着存在物的稳定性或不稳定性,也就是说通过存在度参数的大小可以精确计算存在物的稳定或者不稳定,有了一个计算的理论基础,从而更精确的了解万物包括人类自己;

3.从存在的失稳状态可以反映出它不是一个恒定的要素,而是一个自变量,

给出了存在效价的定义,表达为存在者的可存在程度、可稳定性,是一个自变量,因为本原一开始就是无由的存在效价不足(因为这个无由是逻辑奇点外的,所以不可认知),为什么是自变量,我们也可以通过物理学上的熵增定律来证明,因为熵增是任何物质都会发生的,只是表达的程度不一样的,而且熵增是自发衰变的,我们也就可以说存在度的递减就是熵增定律在质态存在上的表达.


存在度对万物表征的具体三个指标.

1、物类整体相对量度递减

存在质量逐级减少,也就是越往后演化,整体质量是逐渐减少的.

比如太阳的质量占太阳系的90%多,大部分是氢,而其他的原子、分子、细胞、多细胞生物的质量会逐级减少,当然了这只是举的太阳系的例子,是为读者更好的理解,而物演通论实际上是以奇点爆炸炸之后的宇宙这样大的尺度来衡量物类的整体质量,只是因为宇宙太大,很多位置的物类是不清楚的.

物演通论三大结论(一文看懂物演通论中的存在度)(2)


2、相对时度递短

存续时间逐级缩短,也就是越往后演化,各个层次相对存在的时间是逐级递减的,在生物层级表达的最为明显,纵观生物史,灭绝的大多数高等动物,而越是相对低等的动植物,越不容易灭绝.


3、存在物的稳定性

稳定性用两个具体表征:依存条件逐级增多及演化速率

我们先说依存条件递繁。依存条件指的是对应的物类所需获得生存、繁衍的条件,而依存条件会随着演化越往后,依存条件会逐级大比例增加,因为前体存在作为更普遍的存在,是后衍存在的依存条件,后衍存在是构合而成,注定越是后衍的存在所依赖的条件会越多,自身越来越复杂.

比如原子层级,衍存的条件无非电子、中子等依存条件就能达成稳定的结构,再比如树木,只需要氧气、二氧化碳、太阳能及少量的其他粒子就能稳定存在成百上千年,绝不需要过多的依存条件,也就是从亚原子粒子、原子、分子、细胞等一系演化,其依存条件是逐渐增多的,而且到了人类,依存的条件似乎无所不及,所以人类不得不上天入地到处寻找依存条件,倘若人类足够稳定,是绝不需要如此多的花招来无止境的获取依存条件,这只能证明人类这个存在形态的稳定性极低,非得要各种方式才能稳定存在、繁衍.


再来看存变速率。也就是演化速率,而且是大幅度递增的,越是后衍的存在者其稳定性越低,那么就意味着演化的速率越快.

最早发生在亚原子、原子、分子阶段大多是结构异变,而结构导致的演变是非常缓慢的,动辄几亿甚至十几亿年才会有一次跃迁;而到细胞之后,这种演化的核心到了基因,也就是基因突变会才会发生演变,但是基因突变所需要的时间同样是需要上百万年、千万年才有可能发生,演化速率尽管是增加的,但是时间仍旧是今天人类不敢想的长度;而到了人类,这种突变变成了逻辑突变(或者文化突变),这种依靠逻辑方式的变化使得人类在近几百年、或者说几千年的演变速率几乎超过了以往几亿年才能形成的演变,比如地心说不过两千年,日心说不过四五百年,牛顿的绝对时空观也就二百年左右,爱因斯坦的相对时空观也就一百多年,这种演变的方式史无前例的改变着人类今天的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

而这样告诉的演变方式却像极了水,因为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03

存在度的不可弥补


存在度是不可弥补的。存在度可以理解为存在性中的缺陷本性,而且这个缺陷本性是不可弥补的,是单向度趋降的,在这里就可以将存在度的递失类比于熵增,因为熵增是自发在任何物类的一种先天本性,这种本性是无法弥补的,只能暂时补足,而随着时间的流逝又会再次缺失,也就是说代偿只能暂时满足存在在一定阶段达成存在阈,而随着时间的流逝,又会失去原有的稳定性发生跃迁或者灭归.


这里我举个例子来说明存在度与代偿之间的关系:

“将存在度比喻为一匹马能跑的最极限距离,比如一千公里,这个数值就可以直接反映这匹马的总体精力,所以当这匹马跑到800公里的时候,无论你是如何用鞭子抽它,其结果都不可能超过1000公里,反而你越是抽它,尽管当你抽它的时候他能短暂加速,于是你便以为这马精力无限,迫使你不断鞭笞它,其结果只能是这匹马早亡,这就好比地球就是这匹马,人类正在疯狂的鞭笞它。其结果是地球一点事没有,而人类将面临巨大危机”

由上可知,存在度是一往无前的下降,代偿度就好像那鞭笞的过程,使得存在度能继续保持或者增加,但事实却是存在不可弥补,代偿的过程越是过于极端,就越代表这个载体的存在度极其低,所以属性越是复杂、信息量获取的越多的物类其存在度一定是越低的,因为存在度不可弥补!

物演通论三大结论(一文看懂物演通论中的存在度)(3)

由此我们可以推导出精神越是丰厚意味着存在度越低。因为精神存在不过只是特定后衍阶段人类的感应属性代偿增益,是为满足载体的生存和繁衍,只是因为其载体过于残弱,所以表现得非常强大,所以其复杂程度表达的高代偿状态彰显的是与始基存在或本原存在越来越遥远的背离,也就意味着精神越丰厚,精神载体存在度越低,就越接近物演区间的失存临界点,而远离未分化的始基存在或本原存在.


04

存在度是存在性的核心


存在性包含存在度、代偿度、存在阈,其中存在度的最高值决定了存在阈的普适常量,也就是任何物种都必须满足的存在阈值才能获得该存在形态稳定存在,又因为存在度本身是自变量,存在度的任何一次衰变都会引起对应代偿度的改变,存在者只有足够的代偿才能获得稳定存在,所以代偿度是因变量,由此存在度不仅决定存在阈的极限又决定了代偿的多少.

所以,存在度是存在性的核心!

那也就是说任何物种的失存首先取决于存在度。因为失存与否归根到底由存在度决定,存在度高的时候,是无效代偿的隐发阶段;存在度低的时候,是无效代偿的显发阶段.

比如在同样的突发事件或生存环境的大改变下如小行星撞击地球、全球气温改变,相对最高等的动物如恐龙会灭绝,而存在度高的单细胞生物一直存在,更不用说存在度更高的无机物等.

物演通论三大结论(一文看懂物演通论中的存在度)(4)

所以说存在度是决定万物形态的终极因素,而代偿属性的增加只是暂时满足存在阈,尽管属性随着物类的演化不断呈现出各种复杂形态,但是其最终仍旧是无效的,而大多数人只看到了表面的繁华,而忽略了背后蕴含的巨大危机.

以上就是个人对存在度的解读,希望各位读者能将上述解读作为参考去理解存在度的本质,也希望通过本文能轻松理解存在阈究竟要表达出什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