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宣任(左)和蒙宣汰在悬梯下方的隧道合影(2023年1月20日摄)。2014年,隧道打通、公路修通后,“天梯上学路”成为历史。
广西大化瑶族自治县板升乡弄勇村弄顶屯的蒙宣任和蒙宣汰兄弟俩曾是“天梯少年”,小时候他们需要翻山路、爬“天梯”去上学。如今,他们都已长大——22岁的哥哥蒙宣任目前在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读大二,19岁的弟弟从技校毕业后在广东一家汽修厂上班。十一年前爬“天梯”求学的兄弟,都实现了自己的梦想。
这个春节,兄弟俩回到弄顶屯过年,记者也跟随他们再次到此采访。十多年来,记者上百次到七百弄山区采访,记录下了他们从稚嫩懵懂少年迈向成熟坚强青年的过程,见证了孩子们的成长;更记录了这里从悬崖天梯路到村屯路网,学校住宿从大通铺到宽敞宿舍,民居从木瓦房到小楼房,见证了大山的时代巨变。
新华社记者 黄孝邦 摄
蒙宣任(左)和蒙宣汰骑摩托车经过悬梯下方的隧道(2023年1月20日摄)。2014年,隧道打通、公路修通后,“天梯上学路”成为历史。
新华社记者 黄孝邦 摄
在弄勇小学读五年级的蒙宣汰(前右)在学校声乐室里排练(2016年5月26日摄)。
新华社记者 黄孝邦 摄
大化瑶族自治县板升乡弄勇村弄顶屯除夕夜景(2023年1月21日摄,无人机照片)。
新华社记者 黄孝邦 摄
蒙宣任(中左)、蒙宣汰(中右)兄弟在家中吃团圆饭(2023年1月20日摄)。
新华社记者 黄孝邦 摄
在大化瑶族自治县板升乡弄勇村弄顶屯,蒙宣汰(左一)、蒙宣任(左二)爬山路去学校(2012年9月3日摄)。
新华社记者 黄孝邦 摄
蒙宣汰(前右)在假期学习摄影(2016年8月7日摄)。
新华社记者 黄孝邦 摄
在弄勇小学,蒙宣汰(右二)在声乐室外观看同学排练文艺节目(2015年5月14日摄)。
新华社记者 黄孝邦 摄
在弄勇小学读四年级的蒙宣汰(中)利用周末帮父母放羊(2015年3月7日摄)。
新华社记者 黄孝邦 摄
在大化瑶族自治县高级中学,高考前的蒙宣任为自己加油鼓劲(2021年3月17日摄)。
新华社记者 黄孝邦 摄
在大化瑶族自治县板升乡弄勇小学,读三年级的蒙宣汰(中)在午休前学习(2014年7月2日摄)。
新华社记者 黄孝邦 摄
建设中的弄勇小学(2013年12月19日摄)。
新华社记者 黄孝邦 摄
在弄勇小学读二年级的蒙宣汰在教室里学习(2012年12月26日摄)。
新华社记者 黄孝邦 摄
在大化瑶族自治县板升乡弄勇村弄顶屯,四年级学生蒙宣任背着生活用具,爬“天梯”去上学(2012年9月3日摄)。
新华社记者 黄孝邦 摄
在大化瑶族自治县板升乡弄勇村弄顶屯,蒙宣汰(上)在贴对联(2023年1月21日摄)。
新华社记者 黄孝邦 摄
蒙宣汰(上右)和朋友骑摩托车回家(2023年1月20日摄)。曾经上学必经的山路,在2016年修通了水泥路。
新华社记者 黄孝邦 摄
在大化瑶族自治县板升乡弄勇村弄顶屯,二年级学生蒙宣汰(从上至下第三个)爬“天梯”去学校(2012年9月3日摄)。
新华社记者 黄孝邦 摄
在弄勇小学读六年级的蒙宣任(左)在打篮球(2015年5月7日摄)。
新华社记者 黄孝邦 摄
在弄顶屯首届春节晚会演出结束后,蒙宣任(右二)和伙伴们将借用的桌子送回学校(2015年2月19日摄)。
新华社记者 黄孝邦 摄
大化瑶族自治县板升乡弄勇小学新貌(2022年5月19日摄,无人机照片)。
新华社记者 黄孝邦 摄
在弄勇小学读四年级的蒙宣汰(中)在操场上玩乒乓球(2015年1月6日摄)。
新华社记者 黄孝邦 摄
蒙宣任、蒙宣汰兄弟和同学结伴走在回家的山路上(2012年7月4日摄)。
新华社记者 黄孝邦 摄
在弄勇小学学生宿舍,蒙宣汰(左一)、蒙宣任(左二)在宿舍里准备睡觉(2012年12月26日摄)。如今“大通铺”已成为历史。
新华社记者 黄孝邦 摄
蒙宣任、蒙宣汰兄弟在亲戚家吃团圆饭(2023年1月20日摄)。
新华社记者 黄孝邦 摄
大化瑶族自治县板升乡弄勇村弄顶屯全景(2023年1月20日摄,无人机照片)。
新华社记者 黄孝邦 摄
在弄勇小学学生宿舍,蒙宣任(左)在缝衣服(2014年5月3日摄)。
新华社记者 黄孝邦 摄
蒙宣任和蒙宣汰兄弟的家(左)(2023年1月20日摄)。
新华社记者 黄孝邦 摄
在弄勇小学读二年级的蒙宣汰(上右)和同学在宿舍里准备睡觉(2012年12月26日摄)。
新华社记者 黄孝邦 摄
曾经的弄勇村弄顶屯景象(2013年7月14日摄)。
新华社记者 黄孝邦 摄
蒙宣任(右一)、蒙宣汰(左一)和爸爸、妈妈、妹妹在家门口合影(2023年1月21日摄)。
新华社记者 黄孝邦 摄
在大化瑶族自治县高级中学,高考前的蒙宣任在备考(2021年3月17日摄)。
新华社记者 黄孝邦 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