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在汉字中的“魔手”,最常见的是两个。一个是“手”字本身。含“手”的汉字多与手的形状(如“掌”“拳”)或手的动作(如“摩”“拿”)有关;二是提手旁“扌”,含“扌”的汉字一般用于提示手部的动作,如打、挂、拉、扯等等。

这两个“手”是比较显性的。还有一些隐藏得更深的部件,在汉字里也用于表示“手”。了解这些部件,对我们了解汉字的构成、意义乃至汉语教学都是有帮助的。

(一)

这个部件的发音是zuǒ,也就是今天“左”的本字。在早期的汉字里,它就是一只左手的象形。

汉字是图形文字吗(汉字中看不见的)(1)

“”后来被“左”取代了,它逐渐式微,也没有形成一个独立的部首。在其家族中,名气最大的汉字也许是“”。“有”字的初形是一只手拎着一块肉(月),可见手中持肉,即为大有。这个价值观在民以食为天的世界里,还是很有市场的。

(二)

“”是左手的初形,而“又”则是右手的初形,在早期的汉字里,“又”就是一只右手的形象:

汉字是图形文字吗(汉字中看不见的)(2)

认识了“”和“又”,我们就知道“”这个字的来源了,原来“左手牵右手,俺们就都是好朋友”啊[呲牙]

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右撇子远远多于左撇子的缘故,与“”比起来,“又”的势力大了可不是一星半点。它不但自成一派,创立了一个独立的部首,而且手下人才济济,比如:

:叉的字形是在右手上又画了一只多余的手指,表示手指的交错,《説文•又部》:“叉,手指相错也。”

:“反”就是反转过来的一只手掌。《说文通训定声》:“反,謂覆其掌。”

:“受”的字形是一只在上的手把一个盘子递给了一只在下的手,上面的手“授”,下面的手就“受”。古人说“男女授受不亲”,就是说在古代男人和女人连互相递东西都是不适宜的。

:“取”字比较血腥,其字形是一只右手正在割下动物或人的左耳。远古时期人们在捕获到野兽或战俘时割下左耳,用以计数和计功,这个有点渗人的习俗就是“取得”义的来源。今天我们说“取钱”,其动作和“取耳”是不是也很相似呢?

(三)

“廾”的发音是gǒng,实际就是今日“拱”的本字。与“拱”一样,“廾”字就是两手相抱之形:

汉字是图形文字吗(汉字中看不见的)(3)

字形中出现“廾”的汉字,往往与“双手捧着”这样的意思有关,比如:

:“弄”的字形是双手捧着一块玉石把玩

汉字是图形文字吗(汉字中看不见的)(4)

汉字是图形文字吗(汉字中看不见的)(5)

汉字是图形文字吗(汉字中看不见的)(6)

,今天它的“玩弄”“摆弄”的意思都是由此而来的。

:“弃”的上半部分像一个婴儿,他被狠心的父母双手捧着扔出去了,

汉字是图形文字吗(汉字中看不见的)(7)

汉字是图形文字吗(汉字中看不见的)(8)

这就是“弃儿”的由来。“弃”也由此进一步产生了“舍去、不要”的意思。

除此之外,汉语中还有一些部件是可以表示“手”的,比如“爪”。“爬”的左边,“采”“受”等字的上部,都是“爪”,但它的形象直到现代汉语中都是比较明显的,就不多说了。

对外汉语教学中,可以选择性地教给学生一些字形的演变过程。我个人喜欢把“取”的“取耳”和“弃”的“弃儿”本义告诉学生。我每次讲的时候,学生都会听得津津有味。了解某个字的来源除了可以加深学习者的印象以外,也便于促进他们对字义的理解。汉语中用“弃”的词很多,比如“离弃”“丢弃”“放弃”“废弃”“抛弃”等等,但如果你知道“弃”的本义,那么要学会这些词可能就会容易多了。因为这些词实际上都是“不要”的意思,区别只是在于“不要”的方式不同罢了——有人“离”,有人“丢”,有人“放”……以后看到“弃”字就往“不要”上猜,大概是不会错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