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检秋鉴,走走看看!

“今天我们检查的地段是承隆线双峰寺至承德站,走行11.5公里。”8月27日7点,随着4473次列车停靠在承隆线双峰寺站,承德工务段承德线路车间检查工区工长冯立军开始布置铁路线路秋检作业。

“我们主要任务就是数清轨枕根数、查清钢轨厂家、材质、年号、点清轨旁设备、看清周边环境、检查几何尺寸。”承德线路车间副主任杨凤杰说,“秋检秋鉴每年都要进行一次,摸清设备底数,做好整修计划安排,提前为安全过冬做准备。”

心细()()(心细毫厘质优百里)(1)

“前方无车、后方无车,可以上道作业。”7点10分,经过安全注意事项的布置,与驻站防护员取得联系确认无车后,六个人步入岔区,按照分工开始作业。

曹伟征和杨超是一组清点轨枕数量的搭档,曹伟征一路小跑、心理默念,杨超后面紧跟、确认核对。每到一个焊缝点,曹伟征就会猫下腰,用石笔在轨面上划一道“白杠儿”,标上诸如“42”“41”“38”的数字。

“我们习惯性的把两个钢轨焊缝之间称为‘一棵铁’,一般情况下是25米划为‘一棵铁’,但遇到插入短轨的地段‘一棵铁’就不标准了, 6米、10米、12.5米,各种尺寸的都有。”检查工区工长冯立军是今天的带班人,也是负责最后的轨枕数量登记工作,他告诉我们,他们需要“一棵铁”一统计,要注明铺设轨枕的数量、型号和失效枕根数。

心细()()(心细毫厘质优百里)(2)

“干这个活儿不能分心,他们两个人核对,我进行记录,等于数了三遍,这样才能保证数据的准确性。”据冯工长介绍,承隆线于1972年12月开工,1975年2月铺轨通车,1980年5月营业,经过几次设备改造后,铁路线上Ⅱ型、Ⅲ型混凝土枕并存,左右两股钢轨,2003年制造、2009年制造并用,设备比较复杂。

“Ⅱ、24,短、3,长、11”,在双峰寺站承德方向13#道岔处,一组杂乱的数字引起我们的注意,“这些数字代表的是24根老Ⅱ型普通枕、3根短岔枕、11根长岔枕,遇到岔区就显得乱呼了,没几年的实践功底,分不清。”冯工长说,他干了二十多年的线路工,“别看两根钢轨简单,真把这些正矢、查照间隔、高低、水平、轨旁设备等在一张表格内标注清楚,没个三年五载,做不好。”

“现场防护员李春占,544127次列车接近双峰寺站,请下道避车。”7点25分,现场防护员李春占携带的对讲机里传来驻站防护员提示来车的声音。

“检查工区现场防护员李春占明白。”在一声喇叭的长啸声中,检查人员快速下道,拉绳防护。“驻站员高峰,检查工区下道完毕,拉绳防护。”现场防护员向驻站防护员报告。

心细()()(心细毫厘质优百里)(3)

几分钟后,列车在一阵汽笛中很快通过,“看,山区铁路就这样,拉不多,都是十来节车皮,也没办法,这条线还是1970年国家制定第四个五年计划的时候决定修建的呢,短短几十年的功夫,现在都全国高铁时代了,我们这条线退出历史舞台了,现在也就算便民线吧。”避车完毕,几个人继续他们的工作。

“最难数的是隧道内,手电的光线显得很是微弱,黑漆漆的洞壁、黑漆漆的轨面、挂满尘土的焊缝,不仔细看,根本分不清。”在承隆线10km 544m处一座名为“二道河隧道”的铁路山洞出现在眼前,一个像极了“人头”形状的蜂窝挂在洞顶,几只铅笔头儿大小的大马蜂萦绕在周围,胆小的一激灵,胆大的低头快速走过,曹伟征说,“这种情况经常有,有时候还能在隧道里碰见蛇呢,捋着钢轨在你前面爬,就怕它回头呀。遇到山洞,我们只能一个人找焊缝,用石笔画出来,另一个人数轨枕根数。”

检查工区班长冯源是2014年由火车司机转行到工务岗位的,在这次秋检工作中主要负责线路几何尺寸的检查。当过“司机”、再干“修路”的活,从“闸把”到“道尺”,结合车上到车下的不同体验,他感觉到“曲线头尾容易晃车,竖曲线地段容易出现颠簸,低焊缝车轮‘哐当’一声响,连续沉浮是翻浆。”“这些地段控制好,直线地段整修起来就容易多了。”

冯班长说,一个班组管着几十公里线路,刚开始也是三步一猫腰、五步一低头、一棵铁一趴身,只检查四五公里,一半路下来就腰酸、腿疼、头发晕,后来慢慢就长了“眼穿问诊”的本事,大平大向、平直顺道,瞄一眼就能判断出有没有问题。

“眼睛就是尺,高低、方向量;曲线看头尾,道岔重预防;桥头结合部,隧道洞口旁。”干的时间长了,冯源自然有一套他的理论。

9点55分,太阳彻底破出云层,25℃的气温不是很热,却一直晒着左脸,有点烫,额头、后背逐渐汗水盈盈,几个人为了能轻便点作业,也没有带水,看一眼太阳,咽一口唾沫。

承隆线7km 230米处,在两条连续的曲线地段,冯源停下了脚步,左手把草帽掀到后背上,右手把道尺搭在钢轨上测量,时而看看手里拿着的车载、轨检车数据,时而猫腰、躬身,趴在轨面上,看看线路长平,时而用手动动胶垫、看看有没有串出,时而检查看看枕木有无扇白处所、看看有没有“空吊”。

“这有车载二级出分处所,必须细致的观察,最怕的就是类似‘空吊板’这样的‘隐疾’。” 冯班长说,“线路设备最怕的就是‘小病’不治,最后往往养成了‘大患’。有的静态检查没事,车载就出分,这样大部分是‘空吊板’或是凹焊缝,火车一过,车轮‘哐当、哐当’的砸击低焊缝处所,时间长了就容易出现‘翻浆冒泥’,再整治起来难度就要大了很多,所以要防患于未然,有迹象就整治,防病于初起阶段。”

“冯工长,你也再核一遍,我检查着没啥大问题,就是有两根枕木头儿软,需要车间天窗点安排一下捣固,有一个8毫米的高低需要整整。”冯源把道尺递给工长,亦步亦趋的跟在身后,冯工长每记一个数据,他便偷偷的瞄一眼,生怕自己的判断失误,“没问题,检查是第一道关,必须细,不能光练‘火眼金睛’的本事,还要有‘开方抓药’的功夫,你到我这岁数也是‘老中医’。”把道尺交回到冯源手里,师傅不忘调侃几句。

11点24分,终于到达承德站,杨超的微信运动中显示“23583步”,排在第一名,一条铁路立交桥的图片在封面上赫然醒目。

“今天,我们走了11.5公里,查了19170根轨枕,发现了2段需要砌挡墙的处所,2处山体软防护碎石清理处所,各种数据记了3页纸,这些数据为即将开始的冬前设备整修提供了依据。”承德线路车间业务指导丁小强说,“晚上21点,我们还要参加承德站的施工天窗呢,一直到零点结束。”

秋检的任务还在继续,铁路线一直在脚下延伸,走走看看,说着轻巧,做着并不容易。

(燕都融媒体记者呼延世聪 通讯员付宝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