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之重器何以为尊(托起国之重器的)(1)

西塞山区航拍图。

国之重器何以为尊(托起国之重器的)(2)

加恒实业。

国之重器何以为尊(托起国之重器的)(3)

西塞山中窑江滩公园。

国之重器何以为尊(托起国之重器的)(4)

西塞山风景。

国之重器何以为尊(托起国之重器的)(5)

大冶特钢厂区。

中国特钢行业承担着国防装备、航空航天、海洋工程、机械制造、汽车零部件、大国重器等高新技术关键产业所需的特殊钢材品种,对于我国制造业创新发展和质量提升发挥着基础性、关键性、支撑性作用。特钢也是衡量一个国家能否成为钢铁强国的重要标志。

黄石,居鄂皖赣三省接壤之地,处长江中游南岸,是国家开放口岸、武汉城市圈副中心城市、先进制造业基地,战略定位优势明显。

有百年炼钢历史的西塞山区,则位于长江之滨,是黄石版图面积最大、特钢企业最多、成长空间最广的主力城区,如今正以其得天独厚的优势,奋力打造特钢名城。

百年钢企 从西塞山走向世界

6月17日9时22分27秒,搭载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二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点火发射。该火箭关键部位关键材料由位于黄石的大冶特殊钢有限公司(简称“大冶特钢”)研发生产。

“为发展我国的航天事业,1967年,国家就向大冶钢厂下达试制发射火箭用某高温合金材料的任务。”大冶特钢一位科研人员介绍,50多年来,从中国第一炉电渣钢到第一根极薄壁高温合金旋压管,从第一个飞机用高温合金涡轮盘,到第一根轧制的飞机大梁(毛坯),从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到神舟系列飞船的上天,到“嫦娥”奔月,再到“天宫一号”发射升空,大冶特钢均提供了关键部件的用钢,成为国之重器的“钢铁脊梁”。

大冶特钢,是洋务运动先驱张之洞于1890年创办汉冶萍煤铁厂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起了当时“亚洲第一高炉”,是中国钢铁工业的始祖,更是中国近代工业文明的发祥地之一,被誉为“钢铁摇篮”。经过130多年的发展,目前已具备年产430万吨特殊钢的生产能力,是中国高品质棒材、高端中厚壁无缝钢管、高合金锻材生产基地。该公司研发的“高品质特殊钢绿色高效电渣重熔关键技术的开发和应用”项目,曾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大冶特钢拥有棒管锻三大特钢产品优势,主导产品质量国内领先,精品市场占有率高,得到知名顾客认可和接受;成为国防、航空、国家专项等关键产品主要服务商;坚持国际化战略,形成汽车、轴承和能源用钢国际三大知名品牌;持续推进“蓝海”战略,成为特钢行业的领导者; 实现战略领域产品专业化、规模化,精品产品引领市场消费。

同时,大冶特钢拥有国际领先水平的特殊钢核心技术和研发平台,拥有创新能力强的研发团队及专业管理人才,已成为国际知名品牌,具有强劲的影响力。该公司建立了全球化营销网络,市场覆盖面广,形成了独特市场竞争优势。大冶特钢党委书记、总经理蒋乔说:“低成本、高性能、轻量化,将成为公司主要的研发方向。”

做强产业链 打造“中国特钢之都”

钢铁产业是西塞山区主导产业,占工业总产值80%以上,区域内特钢及延伸产业规模企业共31家,从业人数1万余人,2019年实现工业产值272亿元。主导企业包括大冶特殊钢有限公司和服务大冶特钢的黄石市中石机电设备制造安装有限公司、黄石诚强冶金设备制造安装有限公司等企业,以及依托大冶特钢人才和技术辐射形成的钢铁延伸加工企业,包括湖北加恒实业有限公司、湖北浩运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湖北荣科智能制造有限公司等和23家模具钢企业集群,形成了为特钢产业配套机械装备和高端模具制造产业竞相发展的格局。

加恒实业成立于2010年,厂区占地面积125亩,厂房建筑面积40000平方米,员工210人,年生产能力6万吨,2020年产值3.5亿元,具有齐全的机械加工和热处理设备和较强的机械加工能力。该公司还开发了汽车用管等,广泛应用于汽车、工程机械、石油等领域。湖北浩运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为钢材热处理加工企业, 2014年投产,具备热处理加工能力4万吨/年,年实现产值上亿元。

西塞山区钢铁产品主要分为大冶特钢的全系列特钢产品和其他民营企业的模具钢产品两部分。大冶特钢产品种类较多,主要有特钢棒材、无缝钢管和特冶锻造三大类,涵盖轴承钢、弹簧钢、汽车用钢、能源用钢、高压锅炉管、油井管、军工用管、工模具钢、不锈钢、高温合金、锻件等。其他民营企业主要生产模具钢产品,包括热作模具钢H13、3Cr2W8V、8407、HM、HM3和冷作模具钢Cr12MoV、SKD11、D2、DC53、1.2379等,其中以H13为代表的热作模具钢占80%以上。

当前,西塞山区充分发挥襟江、怀湖、依山、临港的战略区位优势,抢抓黄石市委市政府建设“临港产业新区”的重大部署,积极对接黄石新港园区,正在加快盐田港长江总部、特钢研发中心、特钢交易中心、模具钢熔炼中心建设,开展高温合金等特殊钢研发,强力打造“中国特钢之都”和特钢产业标准制定地,接力传承百年特钢的梦想与荣光。

西塞山区长晏勇介绍,做大做强特钢产业,支持大冶特钢产品结构调整升级,瞄准新能源汽车、风电、重型装备制造等高端领域,推进特钢产业集聚;依托大冶特钢研究院和科创模具技术研究院,引进与特钢产业配套的贸易、金融、科研、人才培训等生产性服务业,构建特钢研发、生产、销售全产业链条,打造国家火炬先进钢铁材料特色产业基地。持续推进模具钢企业转型升级,大力发展新材料(模具材料)、智能装备产业,打造转型升级、智能制造示范项目。

模具钢年产量占全国市场份额的45%

模具行业是现代装备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国民经济各行业提供技术装备的基础性产业,被称为“制造业之母”和“效益放大器”,其技术水平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制造业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

模具钢产业是西塞山区优势特色产业之一,生产起步于“大冶特钢有限公司”,拥有特钢模具基材的原材料资源优势。经过30多年发展,已基本形成模具材料生产、模具制造、塑料加工的产业链,素有“中国挤出模具之都”之称。

自2017年开展环保整治以来,西塞山区一直坚定按照国家产业政策要求,实施模具钢转型升级。采取“整改一批、入园一批、关停一批”的方式,按照“新工艺、新能源、新品质、新产品”的四新标准,将原来的119家传统模具钢企业,经过多轮依规整治及转型升级,目前现存模具钢企业23家,占地1700余亩,从业人数2000余人。年产模具钢最高可达53.6万吨,产值30亿元以上,约占全国市场份额的45%,其中,挤出模具材料产品占国内市场份额的65%以上,部分产品出口西欧、中东、东盟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2018年模具钢产量20万吨左右,年出口额约2000万美元,主要销往东南亚、欧洲和南美洲等地。

西塞山区以打造全国最具特色的模具钢新材料“产学研用”一体化示范基地为目标,持续做优做强模具钢产业。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提高产品效益为目标,加强技术研发投入,大幅减少低档产品、持续稳固中档产品、不断开发高档产品,提升模具钢产品质量和档次,打造模具钢产品的核心竞争力。在巩固提升模具钢产品的基础上,更好地发挥龙头企业的引领带动作用,培育发展更广泛的特钢新材料产品,为高端装备制造等战略新兴产业提供全面的钢铁材料支撑。构建结构合理、技术先进、集约高效、效益突出的现代化模具钢及特钢新材料产品体系。

高标准打造创新平台

近几年我国模具材料制造水平取得了长足进步,但合金模具钢与美、日、法及瑞士等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在品种、质量、尺寸规格及性能等方面都难以满足市场需求,导致我国部分高端模具钢仍需从国外进口。

为适应产业整体提档升级的需要,围绕解决产品关键技术、共性技术、前沿技术问题,黄石市西塞山区政府携手华中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共同建设科技创新合作项目——黄石科创模具技术研究院,依托华中科技大学材料成型与模具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为黄石特钢、模具制造等行业提供技术创新、成果推广与转化服务。

黄石科创模具技术研究院在2021年将充分发挥科创平台优势,增设院士工作站,加快省级检测中心建设,争取2023年升级为具有国家检测资质产业研究院。具体而言就是要扩范围,既要立足模具钢,又不局限于模具钢;既要立足西塞山,还要放眼鄂东南乃至全国;既要打造高精尖西塞品牌,还要加快智能营销网络平台建设,提升营销创收能力。要增功能,既要开拓进取,又要进中求稳。要规范分析检测操作,确保检测质量;要加大技术服务力度,指导企业提档升级;要着重提升项目开发能力,增强自身造血功能。要强管理,研究院是政校合作打造的科技创新平台,不同于行政事业单位,也不同于企业和院校,自身特色鲜明,要通过大浪淘沙、优中选优培育核心团队。鼓励、支持华科管理团队成员以技术入股方式参与研究院运营,激发管理团队工作积极性,不断创新研究院运营模式。

2020年,西塞山区启动了申报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工作,是全省首个以城区名义申报这项荣誉的城区。今年初,西塞山区特钢产业成功获评国家火炬特色产业基地。“十四五”时期,西塞山区将坚持把特钢产业作为首位产业,以创建省级高新产业园区为抓手,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倍增计划,深化国家火炬特色产业基地建设,不断提升特钢产业核心竞争力和影响力。

推动特钢产业高质量发展

西塞山区委书记朱宏伟介绍,西塞山区“十四五”时期乃至更长一段时间里的发展思路是“依托江,护好长江水;立足钢,吃好特钢饭;对接港,打好临港牌”。确定这一发展思路,是深入学习领会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的实际行动,是认真落实湖北省“一主引领、两翼驱动、全域协同”、黄石市“一心两带、多点支撑、全域一体”区域发展布局的具体举措,也是充分发挥西塞山区发展基础和潜力、增创高质量发展新优势的必然要求。他说,西塞山区将坚持把特钢产业作为首位产业,聚焦特钢延伸产业链条、壮大产业集群,以特钢产业高质量发展,带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

坚持规划先行。西塞山区“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要做大做强特钢产业。目前,西塞山区委区政府已经聘请国家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正在编制西塞山区特钢产业高质量发展规划和标准化规划,全面分析区内特钢产业发展现状优势、短板弱项,科学确定特钢产业发展的目标定位、重点任务和主要策略,初稿已经完成,正在进一步征求意见和修订完善。

突出创新引领。始终把科技创新作为特钢产业发展硬支撑,强化标准引领和质量引领,提高西塞山区特钢产业市场影响力和行业话语权。依托新冶钢特钢研究院、黄石科创模具技术研究院等国家和省级科创平台,实行科技项目“揭榜挂帅”制度,开展重大技术攻关,解决制约产业升级的技术瓶颈问题。深入实施“西塞英才”计划,完善柔性引才机制,吸引国内外产业领军人才、高水平创新创业团队,为我区特钢产业发展献智出力。

做强产业龙头。湖北新冶钢是深深扎根西塞山区本土的国内特钢龙头企业,创造了我国特钢行业多个第一,合金棒材、特冶锻造、中厚壁特种无缝钢管等主要产品市场占有率位居全国前五。近年来,该公司在环保升级改造、产能置换等方面持续加大技改力度,实现“二次创业”。西塞山区委区政府将当好“首席服务员”,全力支持新冶钢实施新一轮重大技改工程,加快数字赋能、数字转型,打造全球最具核心竞争力的特钢企业集团。

聚力强链补链。围绕特钢新材料、特钢精加工(高端装备制造)、特钢物流配套和服务,强化产业链招商、以商招商,强化项目建设要素保障,加快建设特钢产业园,打造产业集中度高、企业关联度强、比较优势明显的特钢产业集群。加快建设特钢科技研发中心、冶炼中心、交易中心、回收中心、人才培训中心和航运服务中心,构建特钢研发、生产、销售全产业链条,不断完善特钢产业生态。

优化营商环境。近年来,西塞山区先后推出“黄金50条”“疫后重振35条”等系列政策措施,坚持开展“双千”服务,努力为企业健康持续发展提供良好环境。下一步,要聚焦“高效办成一件事”,进一步深化行政审批、市场监管、执法司法等重点领域改革,让企业办事流程更优、效率更高、成本更低、服务更好,不断提升该区营商环境的吸引力、聚集力、竞争力。

来源: 湖北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