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挖掘生活中的非遗

“坐酌泠泠水,看煎瑟瑟尘。无由持一碗,寄与爱茶人。”这是诗人白居易写的《山泉煎茶有怀》。读到这首诗,同学们是否感受到诗人的闲情逸致和对茶的喜爱之情?趁着春光尚好,让我们坐下来泡上一壶清茶,穿越时空来一场与茶的邂逅,品茗茶之香,赏茶艺之美!

工夫茶既是茶叶名又是茶艺名(工夫茶艺泡茶需工夫)(1)

中国是茶的故乡,是茶文化的发源地。同学们可知道茶这种植物是谁最早发现的?相传是我们的祖先神农氏发现的。“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荼即是茶)唐代茶圣陆羽也曾在《茶经》上记载:“茶之为饮,发乎神龙,闻于鲁周公。”可见上古神农时代我们便与茶结缘。当时,人们是把茶生吃当作药用,春秋时期是把茶煮熟当菜吃,到魏晋南北朝时期,茶已不再是奢侈品,成为日常饮料,用于宴会、待客、祭祀。唐宋时期,茶饮文化更是盛行。明清之后,茶已进入寻常百姓家,在人们的生活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我们的祖国不仅是产茶大国,同时茶文化的发展也是源远流长。茶圣陆羽把普通的茶事升格为一种高雅的文化艺术,“一生为墨客,几世做茶仙”是人们对他的评价。他所著的《茶经》,是中国乃至世界现存最早、最完整、最全面介绍茶的专著。它以精辟的文字,系统全面地介绍了茶的源流、发展,烹茶的技艺,相关典故等内容。《茶经》一问世,便将饮茶风气吹遍了大江南北,上至王孙贵族,下至平民百姓,无不嗜茶,并以此为雅事。北宋著名诗人梅尧臣作诗赞道:“自从陆羽生人间,人间相学事春茶。”

一、工夫茶艺简介

潮汕工夫茶起源宋代 , 盛行于广东的潮汕地区及福建的漳州、泉州一带,是融精神、礼仪、沏泡技艺、巡茶艺术、评品质量为一体的茶道形式,既是一种茶艺,也是一种民俗。“工夫”一词在潮州话中是指做事方法极为讲究的意思。工夫茶是潮汕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也是潮汕人接待宾客的一种民俗礼仪。2008年,潮州工夫茶艺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二、工夫茶之选“茶”

工夫茶所选用的茶叶,以半发酵的青茶类为上。例如福建的乌龙茶、安溪铁观音茶和潮汕的凤凰水仙之类,只有这类茶才能冲泡出工夫茶所要求的色香味。中国的其他茶类如红茶、绿茶、黑茶、白茶等则不适合,若用工夫茶的冲泡方法,往往苦涩不堪入口。

三、工夫茶之“水”“火”

想要泡好一杯工夫茶,活水活火是要诀。什么是活水活火呢?活水就是自然界流动的水。《茶经》说:“山水为上,江水为中,井水其下。”“活火”,就是指炭之有焰。潮汕人煮茶,多用绞只炭。绞只炭的优点是没有烟臭,敲之有声,碎之莹黑,一经点燃,室中还隐隐可闻“炭香”,还有人喜欢用乌榄核作炭的,焰活火匀,且散发清香气味。

四、工夫茶之“艺”

工夫茶泡法包括备器、生火、温壶、纳茶、点茶、请茶、闻香等 21 道程序。泡茶时有句顺口溜,叫“烫杯热壶,高冲低洒,刮沫淋盖,关公巡城,韩信点兵”。其中,把茶杯整齐靠拢,然后以循环打圈的方式倒茶,叫“关公巡城”,而在巡城以后,将壶内残存的茶汤均匀滴入各个杯子,即为“韩信点兵”。品茶时,各人趁热端起,杯缘接唇,杯面迎鼻,香味齐到,一啜而尽。饮完之后,再闻闻杯底,领略其余香,品评其气味。

五、工夫茶之“礼”

1. 客来敬茶,茶换新:客人来了,要换一壶新茶以示尊敬。

2.“头冲脚液,二冲茶叶”:第一冲茶水为洗茶水,是用来浇冲杯子的,需倒掉,第二冲茶水才能正式饮用。

3. 关公巡城,韩信点兵:斟茶时不能斟满一杯再斟另一杯,而要像关公巡城一样来回均匀洒进每一个杯里,使各个杯里茶色如一,浓淡相同,以示对每一个客人一视同仁。当剩下最后几滴时,也要一滴滴分别点到各杯里,状似韩信点兵,多多益善,以示对客人的深情厚谊。

4. 先客后主,司炉最末:冲出来的第一巡茶,主人不能抢先喝第一杯,而要让在座长辈或地位声望高的人先喝。之后从左到右敬在座其他客人,然后再自家人,最后在全场人都喝过茶后,主人才可以喝茶。

5. 茶满欺客:斟茶时只斟七分即可,暗喻“七分茶三分情”之意,再者茶满也不方便握杯啜饮。

6. 三口为品:品茶也大有文章,一小杯要分三口,一口啜,二口品,三口回味。

工夫茶既是茶叶名又是茶艺名(工夫茶艺泡茶需工夫)(2)

传承非遗五育并举

工夫茶艺讲究器具精美、技艺精湛、环境幽雅、氛围和谐,在这样安静幽雅的环境中进行潜

移默化的茶文化熏陶,我们的审美情趣自然会得到提升。茶艺承载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而潮州工夫茶更是集中了中国茶道文化的精髓。这一招一式,如仪式般的泡茶技艺是否已把你深深吸引?这一缕清幽的茶香是否令你心静气和,怡然舒适?这一杯甘醇的茶汤是否让你唇齿留香,滋润心田?工夫茶艺是传统的、文明的、优雅的。同学们,我们一定要把这一古老技艺好好传承下去并发扬光大,争做茶艺小小传承人!

工夫茶既是茶叶名又是茶艺名(工夫茶艺泡茶需工夫)(3)

选自《天南》杂志 2021年第一期

图片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原作者

作者:华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 林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