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清朝最著名的背景板之一,和珅在当前众多影视作品中,都以“反派”形象出现。可真实历史真的与影视资料相同吗?与和珅形成对立的好官,又真是一名好官吗?

以清朝乾隆年间的知名大臣刘墉为例,其所作所为就很难配得上“好官”之名。与和珅相比,除贪污一项不如对方外,本身也好不到哪里去。

乾隆评价刘墉6个字(清朝名臣刘墉真配得上)(1)

一柱楼惨案

《宰相刘罗锅》里有一段特别有意思的情节,即乾隆皇帝大兴文字狱的时候,是刘墉带着百官闭口不言,这才让乾隆减轻了文字狱。

可事实上,纵观整个清朝,文字狱的最大推手便是刘墉。为了自己的官位,刘墉闹出的“一柱楼”惨案,甚至株连两百余人,害得江苏举人徐食田祖父徐述夔(kuí),被剖坟戮尸

事情发生于乾隆四十四年,也就是公元1779年。当时江苏栟茶有两姓大户人家,一户为徐、一户为蔡。两家人因田地问题,发生矛盾纠纷并闹到官府。

乾隆评价刘墉6个字(清朝名臣刘墉真配得上)(2)

经过东台县县令徐跃龙判断,他认为蔡家想要赎买田地的理由,大抵是因为田中有蔡家祖茔,于是令徐食田将其中十亩拨给蔡家即可。

可东台县县令没想到,蔡家竟想趁此机会,将徐氏问成大罪、赶尽杀绝。东台衙门幕友(清朝官职名)陆琰看不下去,认为这分明是挟私报复,按律应当“反坐”。

蔡家家主不仅没能告倒徐家,反倒是自己被下入了大狱,心中怨恨可想而知。但蔡家仍然不死心,尤其是曾经和徐家有仇,后来转投蔡家的蔡家总管童志璘。

乾隆评价刘墉6个字(清朝名臣刘墉真配得上)(3)

他十分“机智”的绕过东台县县令,直接跑到时任江苏学政的刘墉那里去状告徐家,状告内容既不是田地纠纷,也不是东台县令的处罚不公,而是徐食田的祖父徐述夔所撰写的《一柱楼文集》里,有反诗。

不仅如此,童志璘的措辞还十分严谨,他提到:“恐有反诗,不敢怠慢,是以呈出”,而非“应有反诗”

虽仅是一字之差,却足以体现其用心之险恶。要说这种事,只要不传到乾隆耳朵里,究竟算不算反诗,完全由刘墉说了算。

可刘墉兜兜转转十八年,再一次回到江苏学政的位置,他实在不愿意错过此次千载难逢的机会。

乾隆评价刘墉6个字(清朝名臣刘墉真配得上)(4)

于是学着童志璘一样,将相关事宜添油加醋的举报给乾隆,然后让乾隆来做决定。

正值乾隆严行文字狱,徐述夔曾写下的诗句:

“明朝期振翮,一举去清都”

最终也就成了徐家败亡的导火索。

乾隆评价刘墉6个字(清朝名臣刘墉真配得上)(5)

或许有人会认为在其位,谋其政,刘墉并没有做错什么。可只要了解刘墉的生平就知道,他爱民如子、公正廉洁时,除去受到表彰外,仕途根本没有任何进展。

十八年前的升职,是借助举报阎大镛所著《俣俣集》中的反诗稿。十八年后,相似情景再次上演。也正是因为刘墉表现出来的“忠心”,这才得以让他再次进入中央行政机构。

后人完全有理由怀疑,刘墉对待文字狱的态度,其实就是看他是否需要借助文字狱升职。

乾隆评价刘墉6个字(清朝名臣刘墉真配得上)(6)

否则长达十八年的时间里面,真就没有另一个地方出现过可以判定为文字狱的情形?

无为便无错此外,刘墉回到京城,并与和珅一同身居高位的时候,一直秉承的做法就是无为便无错。宁愿什么也不做,也不愿犯错。

虽说这是因为他知道凭借自己的一己之力,无法与和珅对抗。但在其他事情上,刘墉同样表现得十分不堪。

根据《清史稿》记载,刘墉彼时连续犯下的多次错误,甚至根本不是他这个职务的人,应该犯下的过错。

乾隆评价刘墉6个字(清朝名臣刘墉真配得上)(7)

后世有学者推测,或许刘墉是故意犯下的过错。在乾隆与和珅面前,太过完美的臣子要不得,时不时的做错一些事情,恰到好处的让乾隆和珅放松警惕,这才是真正的聪明人。

不得不说,刘墉个人的为官能力是很强,但他摇摆不定、毫不作为的态度,的确令人不耻。

后人通过臆想,将刘墉描述为铮铮铁骨的忠臣,的确有些言过其实。甚至就连后来嘉庆给刘墉升职的时候,都给出了八字经典评价:“兹以无人,擢升此任”。

乾隆评价刘墉6个字(清朝名臣刘墉真配得上)(8)

因为实在找不到人了,所以才给你升职,这绝对算不上什么好话。

为官者为升职而卖弄心思,忽略实际,身居高位而不谋政、不谋事,这真的可以算作好官?

或许在刘墉的一生之中,的确有过无愧“好官”二字的时期,但想要达到后人眼中名臣的高度,未免有些难为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