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父母,自从孩子生下来,就忙着给孩子抚触、游泳,刚会抬头,就送孩子去早教,再大一点,就要去涂鸦、舞蹈、英语口语、数学启蒙、孩子还没有上幼儿园,就一周四五节兴趣班,爷爷奶奶保姆轮流带,生怕耽误了孩子的智力开发,输在了起跑线上。

到了幼升小,小升初、初升高,一路拼爹拼妈,拼财力、拼体力、拼智力,拼娃,反正全家,自孩子出生后,没有一刻不焦虑?我的孩子有天赋么,他学什么好?我应该怎么教孩子,我不会教孩子怎么办?

但在三百年前的法国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卢梭,早已经把这些教育本质和原理,藏在厚厚的《《爱弥儿——论教育》这本50余万字的巨著中。

学教育对于孩子的真正意义是什么(整天送孩子学这学那)(1)

今天,源妈为您解读的《爱弥儿——论教育》这本书,到底卢梭要论述的教育的本质和意义是什么?应该何地教育我们的孩子,并让他们具备什么样的能力?

三、生存教育

中国人往往很忌讳谈论死亡,教育中也往往缺失了生存教育这一课。

关于生存教育,摆在第一位能够活下去,其次才有机会活得好。

在18世纪的卢梭,他主张孩子要“学一门诚实的职业,宁可做鞋匠而不做诗人,最合适的是木匠”。

这对于普通阶层出身的孩子来说,这就是一种非常务实的教育,首先要学一门手艺,让孩子能够在社会上独立生存下去,而不是信赖父母。

前段时间,西安有个博士生,因为受导师的支使,做了一些分外的家务、订快餐、取快递等杂事,而受不了自杀了。这其实,就是我们的孩子缺乏生存教育的一个缩影。

他们对生命没有敬畏之心,而对于生存却有畏难情绪。

导师分咐做的这些事情,与生命比起来,孰轻孰重?天平要会摆啊。

所以,即使是我们把一个孩子培养成了博士,还是不要忘记教育孩子,生存教育是什么?

四、财富教育。

物质文明的发展到了今天,普通人获取财富较之几百年前,更容易了。我们这一代可能一年挣的钱,就有可能比父辈们一辈子挣的钱多。

但是,我们却比着有着父母的更多的焦虑,并把这种焦虑传递给了孩子。

在上海,有一中产之家,爷爷奶奶是大学教授,父母是海归精英,孩子从四岁就开始为上重点小学而冲刺拼博,课业压力沉重压力大,导致孩子心理失衡自闭的案例。

其实,说白了,就是孩子不能比爸爸妈妈和爷爷奶奶混得差。要混得好,就必须在小学上名校,中学上名校,才有机会在大学上名校,才有可能出人头地,才有可能混上精英阶层,就是这样的一条神逻辑,牵引着无数家庭,前仆后继,继往开来。

但我们给所谓的精英教育,从学前开始就压力就这么大,以致用身体的健康和心理健康去换取,也难以换得。

所以,卢梭说,如果没有了健康和快乐,财富和荣誉又有什么意义?

一切财富和荣誉只是为了身体健康和快乐生活提供了基础和保障,健康快乐、享受生活才是赚取财富的最终目的。

用查理芒格的话来说,让我们的能力配得上我们的欲望 。在拥有财富之前,先教育孩子,如何在健康和快乐的基础上,学习获得财富的能力。

五、幸福教育

学教育对于孩子的真正意义是什么(整天送孩子学这学那)(2)

卢梭与其它教育学家,最与众不同的是,他认为,一个孩子最终的人生,应该是幸福二字。不管他身处何种阶层,贫穷富贵,他都应该拥有幸福的能力。

在书中,他安排爱弥儿与苏菲相爱并结婚,遭遇背叛又重和,但最后他们终于在世外的一座小岛重逢,破境重圆。

关于爱情和婚姻,爱弥儿写道:

“我生活得很自由,我的生活很幸福,啊,我的老师!你给我培养了一颗能够感受幸福的人,你使我得到了苏菲,在一个兴旺的家庭中,不仅充满着甜蜜的爱和洋溢的友谊,而且还充满着父亲对于子女的慈祥,这一切表明我的生活是很幸福的。”

有多少夫妻,婚前是情人,婚后是仇人。

每天为鸡毛蒜皮的事情,争吵不休,每日都吵得鸡犬不宁,甚至是大打出手。孩子在这样家庭环境中,怎么可能成长为一个幸福的人。

所以,关于孩子的幸福教育,最好的样板就是,父母要幸福。

父母要维护幸福的秘诀,就是象卢梭说的那样:虽然爱情不可避免会淡去,但维系的一个办法是“在结为夫妻之后继续像两个情人那样过日子。”

读完了这篇文章,忙来忙去的我们,现在明白了教育的本质是什么吗?我们重新为您总结一下,

第一,要遵循孩子的天性发展,让他们要学会做人,并能够适应环境的变化;

第二,家庭教育和父母的家,对孩子来说,是不可替代的;

第三,一个孩子,拥有一门技能,他必须学会独立生存于世上;

第四,在获得财富的路上,首先要保证自己的健康和快乐。

第五,要拥有幸福的能力,和相爱的人在一起。

那么,源妈今天解读,卢梭这本经典的《爱弥儿——论教育》,您觉得对你有帮助吗?如果有帮助,请转发给更多需要的人们。

如果对你来说,还有什么别的困惑。欢迎留言探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