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先生对《三国演义》有句特别经典的评语:“状诸葛之智近于妖。”确实,作为《三国演义》中的重要人物,罗贯中用了很多笔墨去描写诸葛亮如何足智多谋,但这其中有很多过于夸张的地方。
比方说借东风,比方说五丈原禳星,这些情节的设计让人感觉诸葛亮已非凡人而变成了不折不扣地半仙之体。
当然了,小说演义嘛,这样夸张、神化一个真实存在的历史人物,倒也增添了些许人物的魅力。
但在我看来,对于诸葛亮的描写很失败的地方并不是这些所谓的神话描写,而是“智激周瑜”这个情节。
首先我们回顾一下“智激周瑜”的故事。这个情节发生在《三国演义》的第44回里,回目是“孔明用智激周瑜 孙权决计破曹操”。
话说诸葛亮跟着鲁肃来到东吴,来劝说孙权结盟,共拒曹魏。诸葛亮先是舌战群儒,挫败了一班东吴谋士,又巧妙地刺激了孙权。
一开始,先是鲁肃和周瑜就是否和曹魏开战进行了激烈的讨论,诸葛亮一旁坐观。等两人争论得差不多了,诸葛亮才开口提出了一条计谋,说:“愚有一计:并不劳牵羊担酒,纳土献印;亦不须亲自渡江;只须遣一介之使,扁舟送二人到江上。操一得此二人,百万之众,皆卸甲卷旗而退矣。”说白了,就是把江东二乔献给曹操,曹操自然就退兵了。
为了证明曹操这个“大色鬼”起兵就是贪图二乔的美色,诸葛亮还发挥了自己的“语文特长”,背诵了一篇《铜雀台赋》来加以佐证。周瑜一听就怒发冲冠,要与曹贼势不两立。此时诸葛亮还假惺惺地问为何舍不得两位寻常女子呢?
然后周瑜说大乔是孙策之妻、小乔是自己之妻,诸葛亮一听马上就假装吃惊,还一个劲儿请周瑜恕罪。这就是“智激周瑜”的大概情节。
我之所以认为这部分是描写诸葛亮的一大败笔,主要是因为这个情节的设定明显的把三个人都写“轻”了。
在《三国演义》里为了描绘诸葛亮的足智多谋,罗贯中硬是把周瑜拿来当垫背的,让周瑜处处不敌于孔明,而且还把周瑜写得心狭量窄以印证他的失败。
但事实上呢?作为大文豪苏东坡笔下“谈笑间强撸灰飞烟灭”的周瑜,能够年纪轻轻就掌管江东六郡八十一州兵马的大都督,流传千年的“曲有误,周郎顾”,周公瑾在真实的历史中其实是“性度恢廓”“实奇才也”这样一个人物。
而这样的一个具有大将之才的人物,能被一句空穴来风的话就气得要和曹操决一死战么?我看过易中天先生的《品三国》,里面说其实对于是否和曹操开战,其实周瑜的心里早就有了主意,即使没有诸葛亮的游说,他都是决定要和曹操一战的,这是周瑜全面考量、权衡利弊后做出的决定,也是他认为对东吴发展最好的决定。
我们不妨假设一下,如果当时的形式是东吴和曹操和解是最好的选择,结果诸葛亮跑过来编了个谎告诉周瑜曹操要抢你老婆,然后周瑜就“冲冠一怒为红颜”和曹操开战了?
那他就不是周瑜了,而是吴三桂!
所以,周瑜要是真的这么冲动的话,那他也配不上都督之职、托孤之重、周郎之名。
第二个被写“轻”的就是曹操。曹操是有些好色,也曾因为贪恋美色,霸占了张绣的婶母邹氏夫人,使得张绣恼羞成怒,结果导致自己的爱将典韦、长子曹昂、侄子曹安民都战死了。
但曹操肯定不会因为美色就兴兵退兵的,要是曹操真的好色到这种程度,那他绝对成就不了霸业。
所以,诸葛亮凭着“曹操下江南是为了图谋二乔”这个谎言去刺激周瑜,还一本正经地跟周瑜说只要献上二乔曹操自然会退兵,这跟“美国打伊拉克是因为萨达姆偷了布什家地高压锅”有啥区别。
而最后被写“轻”的就是诸葛亮本人了。作为一个杰出的政治家,诸葛亮最令人钦佩的地方并不是因为他的小聪明,而是因为他的大智谋和大气度!
在智激周瑜之前,诸葛亮用雄辩的言辞说败了东吴的谋臣,又充分抓住孙权的性格和心理特点,巧妙对答,激励孙权。
这么一个雄才大略、纵横捭阖的政治家,怎么会用这么没水平的方式去说服人呢?
诸葛亮和周瑜、曹操都是有雄才大略的人。谁都不会相信他们会因为贪图美色而起大军下江南,会因为子虚乌有的谎言就被刺激的失去理智。
当然可以理解的是,《三国演义》的故事是从民间艺人的口口相传中逐步诞生的,既然是民间流传,老百姓们自然喜欢看一些比较八卦的东西。所以安排这样一个情节似乎也符合大家的欣赏习惯。
但就我个人而言,依旧感觉“智激周瑜”或多或少地影响了诸葛亮的形象,毕竟这是一个说出“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伟大政治家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