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福洋村很多老一辈的人相对不大了解,其实就是原来的羊尾村

别小看这么一个小村庄哦!它也有着自己的故事!

也许很多人会说那是个板材之村!nonono!

接下来宁小博带你走进福洋村带你了解福洋村的前世今生!

宁德蕉城区南程村历史(宁德蕉城福洋村的前世今生)(1)

福洋村,地处市区东南,旧名洋尾,因村落靠近海滩边缘而得名。有人口886人,以颜、宋二姓为主,分别由闽南漳浦和福安溪潭廉村迁入。两宋时期,以朱溪官道行旅辐辏,攘往熙来,一度人烟稠密,经济富庶。千年村史,不仅给福洋留下了耀通寺(旧名观音亭)、仙人笠(原位于古溪、洋尾交界处,今属贵岐村)、湖广桃源知县陈鸣堈祖墓等诸多文物古迹,还口口相传着许多扑朔迷离的历史故事,供后人探讨论证。

【烂柯观棋之谜】

在城南镇政府西南面,有一座巍峨挺拔的山峰,它南连飞鸾、勒马,北接莲花、白鹤,犹如屏障一般,护卫着福洋村。村里的老百姓都说山上有仙迹,并认定晋人王质“烂柯观棋”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

王质入山采樵、观弈烂柯的传说,在民间流传极为广泛,可谓妇孺皆知。最早记载这个传说的是东晋虞,历史上出现这么多的“烂柯山”,究其原因,很可能是源于“烂柯观弈”这一传说情节优美,名闻遐迩。福洋的“烂柯山”,不见于历史记载,只是民间传闻。可见,借名人提高地方知名度的做法很早就已经出现了!不过,从富洋村这个传说我们可以得到一个信息,“王质烂柯观弈”最早产生于地处黄河流域的北方地区。魏晋南北朝以后,随着北方汉人的大量南迁,这个传说也被带到了长江流域及闽粤地区。在闽北的武夷山,也有“烂柯观弈”的遗址。在武夷山桃源洞口凿刻有一副对联:“喜无樵子复观弈,怕有渔郎来问津。”南宋大理学家朱熹有诗道:“局上闲征战,人间任是非。空教采樵客,柯烂不知归。”

宁德蕉城区南程村历史(宁德蕉城福洋村的前世今生)(2)

福洋村还附会有不少“烂柯观弈”的遗址。村后的“仙人开口”传说就是王质遇仙之处,王质入山的道路,王质房屋的宅基以及遗存的石臼都可以找到,神仙对弈的石桌、石凳,仙人脚印也历历可辨。近年来,由于柴草无人砍伐,山路荒废,这些景观也被荒草遮掩,几近湮没。

【李林甫侨居福洋之谜】

福洋村西边路口,有个名叫“李家栏”的地方,这里旧时靠近南路官道,现濒临一零四国道,交通便捷,地势平坦,原先散布着大片茉莉茶园,是福洋村民主要的经济收入。现已改为石材加工和竹木销售市场,与城区连成一片。从表面来看,这里没有任何特殊之处,而在民间传说中,它却是唐代宰相李林甫的府邸所在地。

宁德蕉城区南程村历史(宁德蕉城福洋村的前世今生)(3)

根据《旧唐书·列传第五十六》、《资治通鉴》、《中国宰相全书》等书记载,李林甫,小名哥奴,系唐高祖李渊从父弟李叔良之曾孙,从小不务正业,但善于逢迎,以谙熟音律得舅父楚国公姜皎喜爱,当上千牛直长的小官。开元初,升太子中允、国子司业。晚年的唐玄宗李隆基沉湎酒色,宠信西宫武惠妃,李林甫为了能够平步青云,处处巴结武惠妃,并向尚书右丞韩休大献殷勤。韩休拜相后,推荐李林甫为黄门侍郎。

宁德蕉城区南程村历史(宁德蕉城福洋村的前世今生)(4)

开元二十三年(735)五月,李林甫升礼部尚书。为了实现政治上的野心,继续与有权势的宦官、嫔妃来往,他还善于揣摩玄宗的意旨,深得宠幸。开元二十五年(737),监察御史周子谅上书弹劾牛仙客“非宰相器”,惹恼玄宗。盛怒之下,被下令斩杀。李林甫落井下石,诬陷周子谅系宰相张九龄所荐,张九龄因此被贬为荆州长史,逐出长安。

宁德蕉城区南程村历史(宁德蕉城福洋村的前世今生)(5)

从此,李林甫独揽朝政,为了掩蔽玄宗耳目,竭力堵塞言路,对于不依从自己的大臣,想方设法进行打击迫害,并任用萧炅、吉温、罗希奭等一批酷吏,凡是朝中有与自己不和的人,便极力排挤、迫害,酿成了著名的“韦坚之案”、“杨慎矜案”。天宝十一年(751),李林甫病死。在临死之前,他的党羽杨国忠、陈希烈为了保全自身,纷纷揭发李林甫罪行,因此李死后还没来得及下葬,玄宗就以“淫祀厌胜,结叛虏,图危宗社”之罪,“悉夺官爵,斫棺剔取含珠金紫,更以小槥,用庶人礼葬之。”①

宁德蕉城区南程村历史(宁德蕉城福洋村的前世今生)(6)

纵观李林甫一生,其活动范围局限于北方陕西、河南、河北、甘肃一带,从未涉足江南以及福建地区,更不用说光临过当时尚未开发的闽东地域,福洋村的这个历史传说有板有眼,有根有据,对于李林甫的宅墓,老一辈村民也能够一一指点,其中必有缘由。

为此,笔者反复查阅《旧唐书》、《新唐书》,发现李林甫有“子二十五人,女二十五人”②,在他死后,悉受牵连,“岫、崿诸子并谪于岭表。”③岭表即岭南,指中国南方的五岭之南的地区,相当于现在广东、广西、海南全境,以及湖南、江西等省的部分地区。《新唐书》中也说:“(李林甫)诸子司储郎中儒、太常少卿屿及岫等悉徙岭南、黔中,各给奴婢三人,籍其家;诸婿若济、郑平、杜位、元捴,属子复道、光,皆贬官。”很可能李林甫子女中的某一个在流放岭南的时候,逃窜到了当时的长溪县,或者直接流放到了这里。在福建这种情况已有先例。据明黄仲昭《八闽通志》记载,漳浦县有长孙冲墓,“长孙冲,唐长孙无忌子,仕为秘书监,流岭南,卒葬于此。”南安市有李丛墓,据《新唐书·卷七十九·列传第四·高祖诸子》:“(江安王李元祥子皎),皎子丛,以幼流放岭南,葬南安,人号其冢为‘天孙墓’。”

宁德蕉城区南程村历史(宁德蕉城福洋村的前世今生)(7)

民间传说,在唐朝时期,蕉城的南路官道从古溪到福洋这一段,道路以青石板铺砌,宽敞笔直,两旁深宅大院、客栈商铺林立,行人依靠连绵不断的雨棚遮挡,酷暑阴天,都不需携带伞具。这些产业都属于“李林甫”所有,他拥有大量财富,鱼肉乡里,无恶不作,这一带那家娶媳妇,“初夜权”必须归其享用。从传说我们可以这样设想,李林甫的某个儿子携带着大量珠宝,逃逸到长溪县,隐居于这样一个“山高皇帝远”的世外桃源,构建精美豪华的宅第,购置众多田产,又过起富贵奢侈的生活。在福洋村附近海域,至今还有一处“官港”的地名,或者跟李氏存在关系。这段传说在蕉城沿海乡镇流传甚广,妇孺皆知,但在历代地方志中却找不出任何记载。

宁德蕉城区南程村历史(宁德蕉城福洋村的前世今生)(8)

李林甫的传说,绝非无中生有,最早必有事实根据。在李家栏一带,建国前后曾多次出土文物,可作佐证。建国初期,福洋村民颜某在建房挖地基时,在传说中李府的“望月台”遗址,挖掘出几块人工打凿的青石板,随之出土的还有一方石碑,书写着“陟瞻”二字。更引人称奇的是一个绿瓷香炉(有可能是越窑的青瓷器具),丝毫无损。“陟瞻”二字出自《诗经·国风·魏风·陟岵》。全文分为三段,描写流落远方的征夫思念家中的亲人(父亲、母亲、兄长),盼望回家的心情。可见这里以前建有一座楼台,可供登高望远。这与民间传说的“望月台”用意十分吻合,更加证明了修建者所处的身份。根据《旧唐书》记载,李林甫生活奢侈,“京城邸第,田园水硙,利尽上腴。城东有薛王别墅,林亭幽邃,甲于都邑,特以赐之。”“宰相用事之盛,开元以来,未有其比。”福洋村的这座李府,虽然比不得京师之时,从现有遗址面积来看,规模已相当可观。据南宋赵令畤《侯鲭录》,李林甫在家中特设了一个专用厅堂,形如弯月,号称“月堂”。每当想要排斥陷害某位大臣,就住进月堂,精心策划,当他得意洋洋出来时,便是那一位大臣又要遭殃了。福洋望月台,极可能是李氏后人为了纪念父亲“丰功伟绩”而修建的。时过境迁,石碑、绿瓷香炉等已不知去向。八十年代中后期,还有村民在耕种时偶尔挖掘出金银钗珥、瓷器碎片、古钱币等文物。2000年10月,城南镇竹木市场破土新建,在平整地基时发现好几个装满稻米的大陶瓮,由于时间久远,已形成黑色碳化物。随后几年,有些住户建房,也挖掘出两宋古钱币、抄手砚台等物。

宁德蕉城区南程村历史(宁德蕉城福洋村的前世今生)(9)

【颜察院之谜】

福洋村有颜、吕、宋、陈四大姓,其中以颜姓人口最多,迁入最早。至今已有六百多年历史。在福洋村口有一座颜氏祖宅,始建于明代中后期,规模宏大,古香古色。门前一色青石板铺砌,门口立有一对石旗杆。据颜氏后人口述,祖宅即著名的“颜察院”所建,石旗杆也是为其所树立。民间传说,福洋村正后山有个天然石缝,形如狮口。狮口正对着颜氏祖宅,受其精气滋养,所以诞生了颜察院。颜察院生性贪虐,回乡探亲之日,他听说二都朱溪潭中有金鸡,谁能读懂潭上朱联石⑤联对,金鸡就会浮出水面。颜察院聪明过人,认清朱联石字迹,果然一头金光闪烁的金鸡浮了出来。颜察院喜出望外,上前捞取,一不小心摔入潭中,活活淹死。

察院一职,查《中国历代官制词典》“察院”条目:“(明代)改御史台为都察院,遂为都察院的简称。巡抚衙门亦可称为察院。其职代天子巡狩,按藩服大臣及府、州、县官,考察举劾极专,大事奏裁,小事立断。”可称地位煊赫,权力巨大。蕉城区历史上仅有林聪曾任此要职。另外,明代十三道监察御史(正七品)也称察院,蕉城明代有陈褒、陈褎、林泰、龚彦文荣膺该职。不管都察院都御史还是十三道御史,都必须两榜进士才可以担任(明初官员缺额甚大,因此例外)。查阅历代州府县志,蕉城历史上找不到姓颜的进士,也没有所谓颜姓任察院者。

福洋村这位“察院大老爷”究竟从何而来呢?笔者曾带着这个疑问,与同村陈裕灿、谢福增(现已故)两位老先生到福洋实地查访。在福洋颜氏后人的热情帮助下,笔者查阅了《福洋颜氏族谱》。据族谱记载,颜氏开基始祖日大公,原籍山东兖州府曲阜县,为复圣颜回后裔。明洪武年间(1368~1399)随江夏侯周德兴入闽屯田,迁居漳浦县白沙东西桥。后改迁宁德。此后六百多年时间里,没有出过任何职官。随后大家还游览了闻声已久的颜氏祖宅。祖宅有上下两幢,分别称作上颜、下颜。石旗杆树立于上颜门口。上颜为明代建筑,年久失修,无人居住。在宽敞的厅堂正上方悬挂着一些残缺不全的匾额、楹联,是文革时期的劫后残余。从上面题字可以得知,颜氏先祖在康熙、雍正时期,曾经有过一位国子监生,名为颜永钏。匾额是颜永钏寿辰时,福建学政恩普、宁德知县申茂所赠送。石旗杆也是为颜永钏而立。与传说中的颜察院无关。由此可见,福洋颜察院纯属子虚乌有。但据颜氏后人讲述,颜永钏故居旧时有块神主牌,上书“山东按察使正堂颜公某某”字样,是老家漳浦县所送,察院也出于漳浦。至于漳浦县有没有这么一位颜察院,还得进一步研究探讨了。

▍内容来源:宁小博① 北宋宋祁、欧阳修等撰《新唐书·列传第一百四十八上·奸臣上》。② ③:五代后晋刘昫、张昭远等撰《旧唐书·列传第五十六·李林甫》。④:唐代初期蕉城无行政机构,隶属长溪县。⑤:乾隆版《宁德县志》:“朱联石,石壁如屏,中央黝黑如阖扉,然两旁色白如挂联对。复有朱色斑烂绕缀联内。遥望之,宛然张旭草书也。”宁德城市资讯原创编辑完成

▍图文编辑:宁文策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