筹划久的华山之旅终于付之于行动了,我来为大家讲解一下关于华山旅游攻略最新版?跟着小编一起来看一看吧!

华山旅游攻略最新版(游记西岳华山之行)

华山旅游攻略最新版

筹划久的华山之旅终于付之于行动了。

西岳华山地处陕西省华阴县境内,东临黄河,西距西安120公里。其以险峻而闻名于世,是五岳之中除去泰山外独具特色的一座名山。华山也是我的五岳登山计划的第一站。坐高铁一小时四十余分钟很快就抵达华山北站。

华山北站是新建的高铁动车专用站,华山站(原孟塬火车站),是陇海铁路的老车站,88年的我第一次上华山就是到的这个车站。走出了车站是宽阔的站前广场,虽然是早晨10时许,但由于近几日的高温天气,加之刚从空调车出来,感觉一股热浪迎面袭来,偌大的广场,水泥地面的热辐射,天空中的烈日毫无遮挡的直射,行人如同置身于一个巨大的火炉之中。站在候车室门前的台阶上向南眺望,远方的华山清晰可见,原来这个新修的华山北站正对着华山的高峰,北站向南通过华岳大道直通华山脚下的生态广场和游客中心。

顶着烈日,在广场的东南角坐上旅游1路免费公交车,走华岳大道一直往南行驶,到达生态广场,即到华岳大道与华山路交汇的大转盘,大转盘中心耸立着高大的宝莲灯雕塑,雕塑南邻生态广场,广场尽头为游客中心,即售票中心。旅游1路免费公交车的终点在以大转盘的东北角,距华山北站约四公里,下车后穿过生态广场到达游客中心,大约要步行400多米。

出了售票厅,步行几分钟,持门票免费乘游客专车前往玉泉广场。玉泉广场中间的铜像是陈抟老祖,十分醒目,陈抟晚年隐居华山,精心修道,悟觉睡功,此铜像为陈抟老祖睡卧像,头东脚西,呈右侧卧状。

广场向南拾级而上便是道教主流全真教的圣地----玉泉院。玉泉院为一中式园林建筑,四周古木参天,环境幽静,是道家脱尘出俗,潜心静修之场所。门头匾额“玉泉院”三字苍劲有力,为郭沫若所题。大门旁杨树高大挺拔,树叶繁茂,为国民党爱国将领冯玉祥当年驻军陕西时亲手所植,步入大门,见有巨石上刻“水利救民”、“人民平等”、“破除迷信”字样,字体刚劲有力,体现了一代爱国将领冯玉祥的远见卓识和爱国爱民的先进思想。院内有清泉一眼,相传与山上镇岳宫之玉井相通,故名为玉泉,玉泉院遂因此得名。

步入正门继续前行,右有财神殿,左有文昌殿。穿过石桥,经石舫,过百狮园,通过圆形拱门进入玉泉院主体大殿,主殿分前殿和后殿两大部分,前殿供奉的是道教华山派的创始人——郝大通。殿外立了许多石碑,有历代名人歌颂华山诗碑,华山全图碑和宋代书法家米芾的“第一山”,门楣上“古松万年”为光绪皇帝所题,这一区域也是道师们道教节日,做道场和庆祝的地方。后殿供奉陈抟的坐像,门楣两边有两幅画,左面一幅是赵匡胤与陈抟下棋赌华山画面,(此景在东峰博台下棋亭),左面是五龙驾陈抟来华山,这幅画以民间传说的形式告诉大家,陈抟是如何来到华山的。“山不在高,有仙则灵。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华山不仅以其险峻奇绝、壁立千仞的自然景观闻名于世,更以其高道云集,名人荟萃的人文轶事引人入胜。

  从通天亭出玉泉院,“自古华山一条路”便从脚下开始向山上延伸,全程15华里,9567级台阶,顺着华峪河,从平路开始,随着海拔的升高,行人步步高升,华山美景如同画卷渐次展开,只有意志坚强、不畏险途、勇于攀登者才能到达绝顶,体会到山高我为峰的快意景象。

  过了山门一路坦途,伴随着河谷潺潺的流水声,不时有清风拂面,虽然烈日当头,但已没有市区的焦灼,行人并不多,大家有说有笑,甚是轻松,偶尔有下山的游人,步履沉重,表情疲倦,询问得知原来是昨晚夜登华山的人。华山以险闻名,因其险峻而引得游人如织,大家有一个共同的心态就是挑战自我,挑战自然,人类的发展史就是在不断与自然界斗争中走过来的,不断的改变世界,不断的进化自身,人类的文明得以发扬光大。夜登华山可以无视华山的险峻,避其锋芒,克服恐惧心理,凌晨时分,经过一夜的艰苦攀登,在你身心疲惫之时,华山美丽的日出将是对你辛苦付出的最好奖赏。

  路行不远,左边矗立一块石碑,为华山十大谜之谜碑---五岳真形图碑。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立于华山峪口,由邓霖题记的五岳真形图碑,每幅图下刻有其地理位置及传说,五岳真形图含义深邃,属传世神品。

  继续前行,见左则河中一巨石,上书“鱼石”二字,此石被称为鱼石,并非因外形长得像鱼。《华阴县续志》记述,清光绪十年(1884)六月六日,华山峪暴雨骤作,洪水突发,有人从山巅望见,一条数间房大的鱼,凌波顺流而下,到五里关下边时,水突然变小,鱼便化成了这块石头。今观巨石之侧,有一鱼形石纹,头和尾形象逼真,宛然若生。石上有“鱼石”、“天然变化”等石刻多处,其中记述了当年洪水暴发时的具体情形。

  不知不觉中就到了华山的五里关,因距华山山门五华里而得名。五里关开始路途紧随山势急剧抬升,坡度趋陡,只能步步台阶上山了,呼吸渐紧,步伐渐沉,汗浸额头,华山险峻初露峥嵘,而路边的刻字“而今迈步从头越”真切的提醒游人,真正的华山攀登之路才刚刚开始。

  峰回路转,出现一块比较平坦的盆地,莎萝坪到了,游人暂时可以缓口气了。相传陈抟老祖在此种植莎萝树,莎萝树的另一个名字是菩提树。菩提树为桑科榕属植物,印度国树,相传2500年前,古印度时期,迦毗罗卫王国王子乔达摩 .悉达多修练多年,最后在一棵菩提树下静坐七天七夜,战胜各种邪恶诱惑,天将拂晓,启明星升起之时,大彻大悟,终成佛祖释迦牟尼。唐朝时,禅宗六祖慧能写了流传甚广的菩提诗:“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若尘埃”,体现了佛教的四大皆空思想。菩提在梵文中是觉悟、智慧之意,意指人忽如睡醒,恍然大悟,醍醐灌顶,顿悟真理,达到超脱凡俗的境界。陈抟老祖手植莎萝树,意境自然明了,体现了道者的身体修练和精神追求。

过了莎萝坪,基本全是台阶路了,“上下求索”,“进退维谷”,路边的刻字真实反映了此时游人的心理,坚强者求索而上,羸弱者上下纠结,两旁供游人登山的铁索,表面凝结着厚厚的锈斑,又经千万登山者的双手的抓摸,油光发亮,虽历经沧桑,却又稳重坚固,铁索连接铁柱,铁柱深深地嵌入山石,已然与大山溶为一体,这铁索链也是千百年来登山者征服华山的好帮手,也是华山险峻的真实写照,“上下求索”难道说的是攀登者寻求铁索的的帮助么?

  艰难地爬过一段台阶,山路一转到了毛女洞,传说毛女本名玉姜,秦朝时为躲避秦始皇骊山殉葬而逃至华山,饥食松柏籽,渴饮清泉水,日久天长,竟体生绿毛,行走如飞,人称毛女。毛女洞所在山势陡峭,荒草遮蔽,不适合游人参观,因而后人在此洞下方修建庙宇供奉毛女,现在的毛女洞下院是一个服务点,售卖餐饮食品,供游人小憩。极不人道的殉葬制度,最早始于殷商时期,历经千年,终于在明清时终结。

  经过了毛女洞不远就到了响水石。响水石是一大块矗立在路边的巨石,中间凹进,两边凸起,行人靠着石头侧听,可以听见水声阵阵,但石头边上却没有任何的水流,实际上应该是石头自身结构所造成的回音效果。穿过一扇石头门---云门,道路明显陡峭,过了云门楼梯直线延伸,分别经过“仙境”、“通仙观”、“青柯坪”,这些都是地图上没有标示的,可能是离的太近了吧,到了“青稞坪”就开始看见北峰的指示牌了。这里的东道院是路过除玉泉院外的一个大道观,占在面积比较大。明万历年间 ,这里建有“太华书院”,清康熙五十三年,道士郧礼慧改建为「九天宫」,正殿供奉九天玄女,故原名九天宫。到了这里差不多5公里左右,到北峰一共是12公里。

古代的时候从玉泉院到青柯坪的华山峪道并未整修,行走十分艰难,从山上留下的古老的台阶可见一斑,攀登华山的游人能走到这里实属不易,到此后,再往上行走山势愈加险恶,便有一些意志薄弱者不敢前进,回心转意,视险而归。正因为如此,古人又在附近四周的悬崖上刻写着“迈进”、“余勇可贾”、“英雄进步”、“脚踏实地,步步留神”等激励话。经过几个小时的山路行进,直到回心石,游人已身心疲惫,回心石是华山对一个人意志的检验站,是进是退,你只能遵从自己内心的召唤。

  我和儿子一直走在前面,十六岁的儿子虽然很累,但还坚持了下来,并没有气馁,孩子的妈妈落在了后面,体力还是有点差,但也是咬着牙一步一步的向前进。“征服华山,一生平安”,多么振奋人心的宣传语,寄托了多少人美好的向往和憧憬。

  过了回心石,游人信心大增,勇往直前,也无需回头,直达顶峰才是我们的终极目标。从这里开始,华山的险峻才真正显示。千尺幢、百尺峡的的台阶几乎是45度的,千尺幢是在山崖极陡处开出的一条小路,盘旋于悬崖峭壁之上,形如裂隙,四壁直立,凿石为梯,两边都是岩石相立,如同穿行天井之中,向上看为手掌大的一片蓝天,向下望如同来自幽暗的深井,长度大概有370余石阶,每级石阶的宽度只容勉强侧放脚掌,道路宽度只能容纳一个人上下。人行至此,回归本性,四肢并用,必须握住铁索,沿陡峭的山路弯曲向上,感觉是在爬向天堂的云梯。千尺幢都是从明末清初凿的,民国时几经加固,解放后又多次修整。一九八五年又凿为复道,游人上下各行其道。路边现在也还有原来被废弃的道路,古老的台阶,历经沧桑,磨损严重,可以想像古人登山的艰难险阻和顽强精神。如果没有铁索的话,要登上去真是十分的危险。爬上去是对人的精神和意志的严重考验,比起这里,前面的山路算不了什么,面对险阻,精神为之抖擞,疲劳顿时消散,鼓足勇气,深吸一口气,让我们战胜它吧。

  “小心翼翼”,“全神贯注”,“如履薄冰”,“屏心静气”,这些词语或许可以形容此时登山的心态,经过艰难的攀登,终于征服了华山的一段险境。到了百尺峡顶端,看见一块悬石,上刻“惊心石”,穿过石头,回头一看,写着“平心石”,这确实是此时此刻游人的心理对比。到了上面的平台,长长得舒一口气,抹一把额头的汗水,一阵微风吹过,身心惬意,回顾四周,已有群山在我脚下,抬望眼,还有高峰在我头上。人生在波澜曲折,激情荡漾中方显美好和有趣,从回心石半途而返的游人怎能体会到攀越高峰,征服自然,超越自我的喜悦和激动呢?

  经过千尺幢、百尺峡的艰险,接着的险道---老君犁沟就算不得什么了,“犁险于幢,幢险而犁突。”这是夹在陡峭石壁之间一条深不可测的沟状险道,石阶570多阶,传说太上老君过此处,见无路可通,就牵来青牛一夜间犁成这条山沟。至今在西侧的崖上仍有石沟赫然若犁槽。当初,人们上下华山便是从犁沟两旁的石窝爬行的,至今人们还可看到犁沟两旁的石窝。当地流传说:“千尺幢,百尺峡,老君犁沟慢慢爬。”这里同千尺幢、百尺峡一样,是登华山的必经险道之一。现在,已在犁沟的右上方,凿成271个石级,两旁铁链下垂,行走较为安全。

过了老君犁沟,即到达华山五峰之一----北峰,北峰又名云台峰,是华山主峰之一,海拔1614米。四面悬绝,上冠景云,下通地脉,巍然独秀,有若云台,因此得名。因为位置居北,又叫北峰。唐李白《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诗曾写到:“三峰却立如欲摧,翠崖丹谷高掌开。白帝金精运元气,石作莲花云作台。” 北峰是登临其它四峰的要冲,高虽不及其它几峰,但山势险峻非常,三面绝壁,只有一条山岭通向南面,形势十分险要,是易守难攻之地。近代有名的“智取华山”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现建有纪念亭,是游人拍照留念的场所。

  北峰擦耳崖前有卧牛石,相传老君犁沟后的青牛在此休息而化,卧牛石旁边的对联值得品味:“天上本无稼穑事,莫怪闲卧;世上还多不平山,切莫歇鞭”, 前句是青牛的心理独白,后句则表达了世人的美好愿望,是不是与孙中山先生的“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有异曲同工之妙。传说与现实相映成趣,真实与虚幻交相辉映,这也是中国民间传说的特点,反映了老百姓朴素的诉求和对未来生活的美好向往。

  擦耳崖一面是向外凸出的悬崖绝壁,左边是深不见底的万丈深渊,游人行至此处,唯恐被山势逼下悬崖,需身体紧贴崖壁慢慢侧身而过,道路紧仄之处更是岩壁擦耳,连脸面都蹭在崖壁上才走得过去。擦耳崖周围摩崖石刻很多,像天然的书法屏障。袁宏道曾有诗描写擦耳崖之险:“逋客时时属耳垣,倚天翠壁亦可言。欲知危径欹危甚,看我青苔一面痕。”形容经过这里不仅要贴崖擦耳,甚至脸皮都沾上了青苔。现在擦耳崖的道路已修整,宽处可走两人,只是到了最逼仄的地方,仍然可以感受到当年的擦耳之险。

  过了擦耳崖,来到了华山的三险之一“苍龙岭”,苍龙岭有石阶530级,阶宽仅容两人,是在形似龙背的人形山脊开凿出来,古时没有两边的铁链,也没有石阶,有的只是一个个石窝,两边又是万丈悬崖,故而十分险恶。相传唐宋八大家之一的唐韩愈行进至此,遇险大哭,投书求助,留下韩愈投书的民间传说。现在只要有毅力,有胆量,慢慢往上爬,绝对安全,就能顺利到达岭口金锁关了。现在石阶旁还留有古时的石窝遗迹,爬的时候还能看到,真佩服古人的勇气和毅力。

  我们行进到这里,天气突变,乌云压顶,大风骤起,伴有零星的雨点落下,大有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架势,按计划我们晚上是要在西峰住宿的,无论如何只能向前进,顶着大风,爬行在苍龙岭上,“走路不看景,看景不走路”,一心不能两用呀。低着头,咬着牙爬过苍龙岭,登上一个平台,天气突然转好,乌云退去,红日重现,回头下望,阳光的照射下的苍龙岭,峻秀美丽,峡谷中似有云雾升腾,崖边的松树愈加苍劲青翠,天空中飘浮的云彩伸手可及,置身于天地之间,伸开双臂,拥抱自然,溶入其中,与日月同辉映,与山林共呼吸,感叹人的眇小和自大,尊重自然,敬畏天地,珍惜生命才是我们人类共同的理想追求。

  苍龙岭上,金锁关下,是一座南北走向的峰头,就是五云锋了,它的西面下临深壑,崖壁陡峭。东面较平缓,是攀登东、西、南三峰的必经之地。峰上攀山道路千折百回,别具一格,路两边青松成林,风景秀丽。每当深秋季节,松翠枫赤,山花耀目,在阳光照耀下,犹如五色彩云,故峰因此而得名。从北面可以眺望黄河、渭河、洛河,从西边可以看见落日。这里原建有庙宇,可惜在明国时毁于大火,现在的建筑是一个宾馆,我们没在上去,径直赶路。

  还没到金锁关,就远远看见了仙掌崖。仙掌崖是关中八景之首,李白有诗曰:“巨灵咆哮擘两山,洪波奔流射东海”,过了这里就可以远远的看见“金锁关”了。

  金锁关是建在三峰口的一座城楼样的石拱门,是经五云峰通往东西南峰的咽喉要道,锁关后则无路可通。道家认为,华岳为仙乡神府,只有过了通天门,才算进入仙境。所以有“过了金锁关,另是一重天”的民谣。

  杜甫《望岳》诗中“车箱入谷无归路,箭栝通天有一门”描述的就是金锁关,其中的“箭栝”指的就是金锁关内外的一条北低南高的狭长山脊,如同即将离弦的箭矢。杜甫的《望岳》诗一共有三首,分别吟咏了泰山、华山和衡山。有趣的是,杜甫的三首《望岳》分别写于自己青年、中年、老年三个不同时期,三首《望岳》结合到一起来看,似乎能看出杜甫那充满激情、怀才不遇却忧国忧民的人生——二十几岁的杜甫望泰山,雄心勃勃,一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将年轻人的张狂与期望表现地淋漓尽致;中年的杜甫望西岳华山,一句“车箱入谷无归路,箭栝通天有一门”似乎让人亲眼所见那曾经“一览众山小”的年轻人在经历了现实的磨砺后,已经锋芒全无的厌倦心态;等杜甫再望南岳衡山的时候,已经是黄昏之年,那一句“三叹问府主,曷以赞我皇”又让我们读到了“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般的对天下苍生的牵挂。

望岳--西岳华山

西岳岭嶒竦处尊, 诸峰罗立似儿孙。

安得仙人九节杖, 拄到玉女洗头盆。

车箱入谷无归路, 箭栝通天有一门。

稍待秋风凉冷后, 高寻白帝问真源。

  所写的华山雄伟壮观。不过,与年青时代一首相比,这无疑是一首失意之作。自天宝乱来,作者饱历忧患方得重返朝廷,而今因宰相房琯败绩丧师於陈涛斜被罚,抗疏救之而获罪被贬。作者人至中年,除了官拜左拾遗一年境遇较佳,一直极备艰辛。因此,诗中亦有流露出失意旁徨之感。作者发端「西岳崚嶒竦处尊,诸峰罗立似儿孙」即写华山崇高。作者虽然极欲登山,但「安得仙人九节杖」一句「安得」二字诘问,已表明了作者之愿难以实现。这好比作者欲要报国,却总是报国无门,无可奈何的心情。「车箱入谷无归路,箭栝通天有一门」两句写作者仰望之余,预计攀登之路。不过这始终并未实行,只是作者在望岳时的盘算,藉以自我安慰而已。情况一如作者纵有一腔抱负理想,却只能空自盘算,无法行之於世。最后,本诗以「稍待西风凉冷后,高寻白帝问真源。」作结,作者宦途的坎坷更是可见。现实环境的不顺,使得作者产生了厌倦宦途之情,期望於热闹中寻得凉冷以自疗创痛。以华山之顶比白帝之居,更表现了作者自感理想无可实现的失意旁徨。

 金锁关果然名不虚传,登山路两旁,三四排铁链上挂满连心锁、平安锁、步步高升锁。。。。金锁闪闪,重重叠叠,红带飘扬,迎风摇曳,构成了华山又一道美丽的风景线。登山以来这种情景时常可以看到,有链就挂锁,有树就结带,有池就投币,有庙就烧香,这也是中国特色的旅游文化。

  过了金锁关,自古华山一条路才算是终结。径直前走,道路比较平缓,时上时下,难度不大,此地可分为直上中峰和西峰的岔路,我们选择通向西峰的道路,曲折的山路向树林深处延伸,山路穿行于松林之间,清凉幽静,似有三清山的意境。

  走出松树林,山路开始爬升,其间在西峰东侧半腰有“天下第一洞房”,相传为箫史弄玉凿洞成婚之所。洞房周围溪水清流,谭似明镜,当年箫史开弄玉一对有情人为追求忠贞不渝的爱情,放弃皇室的荣华富贵,忍受生活的清贫艰辛,携手来此凿洞成婚,洞房一词也同此而诞生。洞房处于半山崖上的一个石洞,面对深谷峭壁,云海翠松,居高临下,风景宜人,但不知当时是怎么生活的?

  本打算住宿的西峰气象招待所,十人间的房间130元每位,被子有点潮气,今天全部满员,无奈我们只能继续前行,准备到南峰的炼丹炉去碰碰运气。

  西峰为一块完整巨石,浑然天成。西北绝崖千丈,似刀削锯截,其陡峭巍峨、阳刚挺拔之势是华山山形之代表,因此古人常把华山叫莲花山。袁宏道在他的《华山永》中记述:“石叶上覆而横裂”;徐霞客《游太华山日记》中也记述:“峰上石耸起,有石片覆其上,如荷花。”李白诗中有“石作莲花云作台”句,也当指此石。翠云宫为西峰上的主要建筑,也是山上唯一保存完整的建筑。宫内大殿中供斗姆元君塑像。宫前一洞,洞上石瓣如莲花,人称“莲花洞”,洞旁题刻琳琅满目,草隶楷篆,互相辉映;宫西有一天然巨石,状似斧劈,中间凹处,形若人状,石旁置铁斧一把,上铸“仙家宝斧,七尺有五,赐于沉香,劈山救母”。相传是沉香劈山救母之遗迹,名曰斧劈石”; 《宝莲灯》又名《劈山救母》,是中国古代汉族神话传说之一,其故事情节为三圣母带着宝莲灯私自下凡,与书生刘彦昌成婚,生下沉香,圣母之兄二郎神盗走宝莲灯将圣母压在华山之下,十五年后沉香学得武艺劈山救母,宝莲灯重放光明。是一个中华传统美德忠诚、孝悌的故事。

  西峰南崖有山脊与南峰相连,脊长300余米,石色苍黛,形态好像一条屈缩的巨龙,人称为屈岭,也称小苍龙岭,是华山著名的险道之一。历经华山的诸多险路,小苍龙岭感觉平坦了许多,这里是华山观赏落日的好地方。

  太阳经过一天的激情四射和辛勤劳作,现在仿佛已十分疲倦,阳光变得软软的,柔柔的,给岩石涂上了一层薄薄的金黄色,屈岭在太阳的余辉中,更像是一条静静卧躺的金龙,人们行走在它的背上,慢慢地,轻轻地,生怕惊醒了它的美梦,沐浴着令人迷惑的落霞,感受着水一样拂过面颊的山风,游人、山峰、青松、云彩都浸润于落日的光辉之中,此时的万物生灵仿佛在经历神圣的洗礼,弥漫其间的神秘和静谧促使身心分离,灵魂随风飘向远方,去追寻那至纯至高的仙境。

  伴随着落霞的余辉我们终于到南峰脚下的炼丹炉,传说太上老君和八仙中的铁拐李,都曾在此炼过丹。这里除过后人建造的几个炼丹炉外,没有其它古人遗迹,现在建筑是一个服务点,我们也就住了下来。

  相比较气象招待所,这里地势更高,因而没有潮汽。六人间住宿费X元一个床位,我们三人登记住了下来,除过工作人员,竞再无其他游人在此住宿。经过一天的登山,十分的疲倦,肚子也饿了,山上的饭菜奇贵,但必须吃点饭了,点了三碗西红柿鸡蛋面和三个烤香肠。面条一碗X元,份量十足,老婆和儿子竞没有吃完,我是真饿了,全部吃完,也把他们剩下的面条一扫而空。

  炼丹炉地处一个比较平坦的山头,前面是是从西峰到南峰的必经之路,后面是看不到底的峭壁深渊。卫生间就建在悬崖边上,人类的水火之物也就排入了山下,大自然给人类展示了美景的同时,还要接纳人类的污秽之物。

  随着夜色的降临,山上渐渐平静,偶然的夜虫的鸣叫,登山之道的路灯人山脚一直延伸到山顶,远处时不时传来夜登者呼喊声,大山是宽容的,她默默地注视着众生的熙熙攘攘,上上下下,不分昼夜,千百年来人类通过不断的与大山亲近,试图通过高耸入云的山峰,与传说中天上的神仙天帝对话,求得肉体和精神的永恒。今天的人类已经知道神仙本不存在,我们一拨又一拨的来到这里,只为暂时逃离城市的喧嚣,在大山的怀抱中寻觅片刻的宁静。

  老婆和儿子太累了,一会功夫就进入了梦乡,我体力恢复,精神振作,想到此处已距顶峰不远,打算独自先上去看看。天空中繁星似锦,地面上路灯明亮,这一段上山的路并不陡峭,台阶缓缓上升,一个人静静的前行,十分的惬意,路上竟也遇到几只华山上的神猫,在闪光灯的照射下,他们也不惊慌,只是悠闲的走开,想必也是见多不怪,或是吸收了大山的灵气,修得几分道行,悟得了几分道义,对我等凡夫俗子不屑一顾。也罢,我只是华山的匆匆过客,他才是这里的主人。

  将上南峰的的十几米台阶没有了路灯,我也忘了带手电筒了,天空星星闪烁,地面一片漆黑,只能借着相机微弱的光线向上爬去,四周静悄悄的,空无声响,只在天空中繁星远远看着我,心中还是有些紧张,害怕一失足成千古恨。

  终于上了顶峰。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海到尽头天做岸,山登绝顶我为峰,仰望星空,苍穹浩渺,星星点点,俯视群山,影影绰绰,灯火闪闪。人间与天堂竟是如此的接近,点点明星散缀在天幕上,如同随手撒落的颗颗的宝石,一闪一闪亮晶晶。城市中的人们何曾能看到这么幽静的夜空,这么明亮的繁星,此时我是孤独的,天地唯我独享,我的目光穿越星空,我的思绪飞向宇宙,那遥远的、未知的、神秘的世界可曾有人类的伙伴,地球如同浩瀚宇宙中的一粒沙尘,她的无奈和寂寞谁能理解?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最能描写此时此刻的景象。

远远的街灯明了,

好像闪着无数的明星。

天上的明星现了,

好像点着无数的街灯。

我想那缥缈的空中,

定然有美丽的街市。

街市上陈列的一些物品,

定然是世上没有的珍奇。

你看,那浅浅的天河,

定然是不甚宽广。

那隔河的牛郎织女,

定能够骑着牛儿来往。

我想他们此刻,

定然在天街闲游。

不信,请看那朵流星,

那怕是他们提着灯笼在走。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世间的人们想往着天上的仙境,天上的牛郎织女却时时想着能重返人间,过上男耕女织的普通生活,是不是有点围城的意味。

在无尽的暇想中,我返回住处,一天的疲劳终于涌来,我很快进入了梦乡。夜里睡得很香,第二天4:30分的闹钟叫醒了我,我准备去西峰看日出。

西峰看日出的人不多,东峰才是观日出的好地方。

西峰虽然没有东峰的观日出的绝佳地形,向东望去眼界开阔,浮云如海,苍茫之中,红日冉冉升起,只一会时间就霞光四射,照耀群山。

吃完早餐,继续向上,很快就到了南峰,昨天摸黑夜登峰顶,今天才识得顶峰真面目,峰顶立有一地理标志石碑,上书2154.9米高度值,左侧的一米见方的水池,这便是传说中的八卦池,据称旱不干涸,涝不盈出。

历代状写华山南峰的诗文很多,明朝书画家王履有《南峰顶》诗曰:搔闻问青天,曾离李谪仙。 顿归贪静客,飞上最高巅。气吐鸿蒙外,神超太极先。 茅龙如何借,直到五城边。

登上南峰绝顶,顿感天近咫尺,星斗可摘。举目环视,但见群山起伏,苍苍莽莽。据说黄河渭水如丝如缕,漠漠平原如帛如绵,尽收眼底。我是没有看到。但华山高峻雄伟的博大气势是领略到了,如临天界,如履浮云的神奇情趣也享受到了。

金天宫在南峰松桧峰头,是华山南峰上的主要建筑,也是华山上边最为宏伟状观的建筑。这里是专门为供奉白帝的,所以此建筑也称白帝祠。白帝即少降,亦作少吴。传说中古代东夷族首领,名挚,号金天氏。在五岳中他是专管华山的神。唐玄宗曾封他为“金天王”,元世祖则封他为“金天大利顺圣帝”。所以“金天宫”的名称也就是由此而起的。 金天宫始建于明朝,清朝康熙、乾隆年间都曾修葺过。金天宫大殿全为大片铁瓦,内塑有神像,院前大门边还建有钟鼓楼。这里大片松林,枝高叶茂,中有古观庙宇,配上林间小道,景色非常优美,清代诗人王又旦到此后随作诗一首:“探幽凌绝境,谒帝陟层巅。赤日岩中出,清流树抄悬。文窗陈俎豆,绣拱错风烟……”可惜的是金天宫全部建筑都毁于“文革”时期的大火中。现在我们看到的金天宫应该是近期新建重修,红墙蓝瓦,沐浴在阳光下的殿宇气势宏伟。

  过了金天宫,到了避诏崖,自宋代著名隐士陈抟在此躲避朝廷征诏之后得名,这里东西两岩相对而出,中间形成槽沟,东岩前倾悬空如覆,岩壁布满石窝状蜂巢。岩腹间凿一长方形石穴,面积约3平方米。洞口通西岩架独木为桥,抽去独木无法进入洞中,洞额镌刻“避诏岩”三字,相传是陈抟手书。这里和其他的洞府一样,地势险要,辟静隐秘,确是修行的好地方。相传陈抟多次婉言谢绝祖、宋太宗的降诏入京辅政,专心在此静修,坚韧的毅力令人钦佩。

途径南天门,华山三险之一长空栈道就在此处。长空栈道上下皆是悬崖绝壁,铁索横悬,由条石搭成尺许路面,下由石柱固定。由于栈道险峻,故当地人有“小心九厘三分,要寻尸首,洛南商州”之说。这里只是探险之道,并非登山必由之路,胆小人就在升表台看看也就行了。石刻有“悬崖勒马”的警告之语。在朝元洞前有专门出租保险绳供游人下长空栈道,收费30元,是强制性的。今天游人很多,大家怀着兴奋的心情排队等待下去探险,一时人头攢动,人声喧哗。想当年元代初年道士贺志真为躲避尘世的纷扰,寻一修身养性之所,沿华山峪谷选址凿洞,餐霞饮露四十年,在此鸟迹罕至,猿猱不到的危崖绝壁,攀藤悬空,凿石不止,终成朝元洞,但现在洞内的老道士面对纷扰的游人,满脸的无奈,除非他也有祖师贺志真的毅力和坚韧,再寻觅一处清静之地,凿洞修练。

过了南天门很很快就到了东峰下的鹞子翻身,这里是是通往下棋亭的必由之路,为华山著名的险道之一。其路凿于倒坎悬崖上,下视唯见寒索垂于凌空,不见路径。游人至此,须面壁挽索,以脚尖探寻石窝,交替而下,其中几步须如鹰鹞一般、左右翻转身体才可通过,故得名。现在的鹞子翻身须强制使用保险带,费用X元。来了就要挑战,带上保险绳,抓着铁索,踩着石窝,很轻松的就下去了,我同时下去的还有两个外国年青人,询问才知他们是从德国来的。

相传汉武帝时,卫叔卿修道于华山,武帝命使臣及其子度世到华山去召还,见叔卿与几个人博戏于石上,因而又名“博台”。又传说,赵匡胤为感谢华山道士指导,做官后来华山寻找此人,遇见道士陈抟,见有棋盘棋子放置于桌上,便打赌下棋,第一盘结束后,二人便来到此处继续下棋,两盘棋赵匡胤便输光了所带钱物,第三盘又把华山给输了,所以有“自古华山不纳粮,皇帝老子管不住”的说法。后来为纪念此事,后人就在这里建一铁亭。十年文革时期,铁亭被毁。1985年,在原处又建造一石亭,白石配绿树,更加美观。亭中有一石桌,桌上有当年赵匡胤与陈抟下棋时的残局,桌旁摆设四个石凳。

上了东峰,由于是中午,并无多少游人,居高临下,群山皆在脚下,向东望去,一览无余,确是观日的好地方,东峰由南北设有长长的木板观日平台,可以容纳更多的游人观看日出,峰顶建有杨公塔,对西峰的杨公遥向呼应,相映成景。

东峰下行路上有有华山三险之一的云梯,几乎直上直下的台阶,两边有铁链相助,但是距离并不是太长,且旁边有修建的楼梯供游人安全上下,因而云梯并非必经之路,但对于勇于挑战自我的人来说,爬上云梯也是一种对自己胆量和力量的测试,只要有勇气和臂力就能爬上去,我试了下,轻松上下,这也得益于自己平时经常做引体向上,臂力较好。

  中峰似一平台,并华山其他山峰的险峻雄伟,游人也不多。中峰因有秦穆公之女弄玉的爱情传说,因而又名玉女峰。峰上修在玉女祠,唐杜甫在他的《望岳》诗中有“安得仙人九节杖,拄到玉女洗头盘”的诗句。

过了中峰,经过无上洞,就到了上山途经的金锁关,到此华山基本走了一圈。

  过金锁关可以走北峰由华山一条路下山,从玉泉院出山,我们选择智取华山路下山,即从黄甫峪出山,这条山路游人稀少,环境幽静,树林遮荫,十分的惬意。常言:上山容易人,下山难,经过一天多的华山行走,老婆十分的疲惫,膝盖也难受,但儿子兴趣很大,坚持要求从此处下山,并且一路走在前面,我拉着媳妇的手,走走停停,走到最后,老婆实在走不动了,只能以倒退的方式下台阶,我拉着她的手保持平衡,一步一个台阶,慢慢的,艰难的走了下去,很是佩服媳妇的毅力和坚韧,硬是坚持了下来,经过漫长的下山台阶,终于到了缆车站,坐上出山的大巴,车盘山道,坡陡弯急,司机依仗娴熟的车技,大巴车一路呼啸而下,十几分钟就到了华山游客中心。至此,陡峭险峻的华山终于我们一家人征服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