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崎骏为什么能够被称作世界动画大师?除了动画的制作精美,还有就是作品要表达的主题。对于一部动画电影来说,主题尤为重要,我们审视一部动画作品的好与坏,可能看的最多的就是这个作品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启示以及对我们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当我们去欣赏宫崎骏的作品时,往往都能够很直观的发现他想要向我们表达的思想,也正是这种思想,让宫崎骏的电影独树一帜。甚至有人毫不夸张的说过:宫崎骏是第一位将动画作品上升到人文高度的思想者

宫崎骏的电影观后感(悬崖上的金鱼公主)(1)

深以为然,在宫崎骏的作品中,我们最能发现同样也是最显而易见的就是他对自然以及人性的关怀。比如《悬崖上的金鱼公主》中深海的美丽纯净和近海肮脏混浊,充斥着污染;再比如《幽灵公主》中麒麟森林的郁郁葱葱和达达拉城的草木萧疏。通过这种对比,暗示着人类对大自然的无情掠夺所造成的无法挽回的损失。再者就是对感情的刻画,就以《悬崖上的金鱼公主》为例,有的人从中看到了爱情,有的人从中看到了友情。但是不管怎么说,宫崎骏的目的达到了,你已经有了对情感的进一步认知。

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管你是看到了爱情也好,友情也好,这都不妨碍《悬崖上的金鱼公主》是一部卓越的作品。这是宫崎骏自1995年封笔以来的第一部作品,在这十三年间,宫崎骏做的更多的就是沉淀。我们也确实能够看到,这部作品有着比以往更细腻的人物刻画和更大胆的色彩描绘

那么,时隔十三年,宫崎骏的新作品想要告诉我们的是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深度挖掘一下宫崎骏藏在《悬崖上的金鱼公主》里的“秘密”。

前一段时间网络有几句很流行的话,“金鱼欸,还活着“以及”波妞喜欢宗介“。没错,波妞和宗介就是这部动画里的两个主人公。波妞原本是一条金鱼,一心想要出去玩的她在因为阴差阳错的原因被困在了一个玻璃瓶里,之后被宗介救起。

在之后的相处过程中,波妞越发的喜欢宗介,以至于当她的爸爸藤本把她抓回去之后,波妞不惜打翻爸爸珍藏的生命之水也要逃出来。最终在妈妈曼玛莲的调节下,藤本同意了让波妞变成一个人类小女孩和宗介生活在一起。前提是宗介要一直爱着波妞

怎么样,是不是觉得好像听到过这个故事呢?没错,宫崎骏的这部作品就是以《海的女儿》为蓝本改编的作品。

宫崎骏的电影观后感(悬崖上的金鱼公主)(2)

人与海洋的和谐相处,建立在矛盾与缓和的基础之上

影片一开始就用了两处对比强烈的场景来表达人类对自然的肆意污染。藤本在深海用生命之水繁殖水母。目光所及之处,各种鱼儿比比皆是,海水非常的清澈,景色也非常的美。画面一转,波妞就来到了人类所生活的近海,只见一艘船在打捞垃圾,目光所及之处全是人类生活所丢弃的瓶瓶罐罐。波妞就是很不幸的被困到了一个玻璃罐内才被宗介发现。

波妞的被困只是个例,肯定还会有更多被人类制造的垃圾影响到生存的海洋生物,正是这些垃圾才让藤本选择去到海底世界生活。而藤本说的另一句话也同样引人深思:那些肮脏的人类有什么好的。

藤本原来也是人类,但是因为受不了人类对海洋的污染才选择了改造自己。当听到波妞想要变成人类时,就变得非常愤怒。藤本可以说已经是一个完全融入自然,坚定的反对人类社会现代化进程的“人”

除此之外,人类与自然的相处是否和谐同样也暗示着人类是否会走向灭而亡。波妞的情绪和海洋的动作息息相关,影片中当波妞睡着之后风暴就平息了。在宫崎骏的动画世界观中,人类就像是大自然的产物,人类对大自然的破坏,大自然最终会返还到人类身上,就比如影片中的海啸。看似是波妞的魔法在起作用,但是这背后却是宫崎骏想要告诉我们的真正主旨:人类和海洋必须要和谐相处

宫崎骏的电影观后感(悬崖上的金鱼公主)(3)

这是矛盾,那缓和又从何说起呢?影片的最后,宗介向曼玛莲承诺不论波妞是鱼还是半人鱼,亦或是人,我都喜欢她。波妞这个大自然化作的意象也最终舍弃了魔法变成了人。这就意味着人和自然共同许下了和谐相处的承诺。宫崎骏的美好理想也最终在影片中展现了出来。

当然,这同样能够显现出宫崎骏的生态观的转变,从封笔之作《幽灵公主》的人与自然的对立转变到《悬崖上的金鱼公主》中人与自然最终达成了和谐相处。《悬崖上的金鱼公主》有个非常美好的结尾,这非常符合宫崎骏的一贯风格,自己所希望的社会理想或是对人类社会的诉求最终在影片中实现

“海洋不应该是人类的活动舞台,海洋应该是为海洋而存在的“。人类一直以大自然的征服者自居,但是殊不知大自然才是这场博弈中真正赢家,人类只有和自然和谐共处才不会灭亡。我想这就是宫崎骏想要传达给我们的思想。

宫崎骏的电影观后感(悬崖上的金鱼公主)(4)

影片对人物形象恰到好处的刻画

在宫崎骏的这部作品中,每个人都个性鲜明。尤其是妈妈丽莎,作为一个母亲,她爱宗介,会对他包容,教他道理;作为一个妻子,丽莎对耕一有爱的时候,也有恼怒的时候;作为一个女人,丽莎也有着自己独特的一面,开车开的很快,会吃一口儿子的冰淇淋,打开冰箱一口气喝完一瓶啤酒。

这种鲜明的人物性格,并不是宫崎骏自己凭空捏造出来的。在创作丽莎这个角色时,宫崎骏下了好一番功夫,他曾亲自问过身边的女性工作人员,她们也同样有着丽莎所表现出来的这些特点。这虽然是一部描绘童话的电影,但是同样是基于现实而创作出来的。很多母亲在看过这部电影之后都会在丽莎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

可能会有很多妈妈和丽莎一样,但是不会有多少五岁小孩和宗介一样。在这部电影中,宗介就是宫崎骏心中的理想化人物。一般来说一个五岁的儿童是不可能有像宗介那样严谨的思维的,他们的生活以自我为中心,在爸爸妈妈的呵护下长大。但是宗介却不是如此,宗介的冷静,负责,细心不像是一个五岁孩子应该拥有的特点。

宫崎骏的电影观后感(悬崖上的金鱼公主)(5)

当藤本和曼玛莲要求宗介给出承诺时,宗介坚定的神情或许会令很多大人都感到羞愧。宗介身上有宫崎骏对人类品质的美好希望,有责任心,同时又天真善良。按以往的动画人物形象来说,波妞应该是那个具有完美性格的角色,而作为人类的宗介应该会比较现实,有着人类的劣根性。

但是在这部作品中,宫崎骏却超越了这种思维定式,把宗介塑造成了一个具有完美品格的角色,而波妞却是一个有着现实性格的角色。这种突破也同样能看出宫崎骏对传统动画里角色刻画的改变。

除此之外,宫崎骏在影片中还展现了自己的教育观——对孩子自由。活在海里的波妞是不自由的,藤本依照自己的想法将波妞禁锢在泡泡中,波妞不能够出去玩耍,也不能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藤本对波妞的偏执的爱其实就是在禁锢波妞的成长,所以波妞才会想要逃离城堡,想要到陆地上,想要变成人类。与此相反,丽莎给了宗介极大的自由,宗介可以一个人到悬崖下面的海边玩耍,也可能把波妞带到家中生活,同样会把宗介留在家中,相信他。当然,是在安全的前提下。

但是我们可以仔细想一下,有多少母亲可以做到像丽莎这样呢?你捡回来了一条金鱼,妈妈不一定会让你养,更别说你带回来了一个女孩子。你独自去海边玩耍,妈妈很可能会训斥你。但是宗介和丽莎的这种沟通是非常友好的沟通。

宫崎骏想要通过这种对比手法来表现出自由对于孩子成长的重要性。同样的,父母和孩子的平等沟通也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关键因素。除此之外,宗介喊妈妈时直接叫丽莎,而不是妈妈,这在日本是非常少见的现象。

宫崎骏的电影观后感(悬崖上的金鱼公主)(6)

宫崎骏非常喜欢在影片中表达自己对于成长的关注,不论是《千与千寻》还是《幽灵公主》亦或是《悬崖上的金鱼公主》。宫崎骏的这种特别关注并不是没有道理的,他曾说:我之所以对成长保持特别关注,就是为了让那些女孩子们从电影中认出自己,并听到我的鼓励,从而更好地驾驭生活。

在《悬崖上的金鱼公主》里,成长的不仅有波妞,宗介,还有波妞的爸爸藤本。作为剧中的“反派角色“,藤本就是因为看不惯人类对海洋肆意掠夺,污染,才选择到深海中生活,为了不让波妞沾染上肮脏人类的气息,就把波妞关进了城堡之中,限制波妞的自由。但是藤本最终也明白了一个父亲对孩子的爱是不能建立在牺牲孩子的自由的基础上的,从而实现了思想上的成长。

无处不在的构图审美

相信看了《悬崖上的金鱼公主》之后,很多人都会有这样的感想:太美了,每一帧都能当壁纸。实不相瞒,我就这样做了,不论从哪一时刻截图,都美得不像话。

动画作品和普通作品相比之下有一个非常好的优点。那就是在色彩的把控上,普通电影如果想要通过构图的色彩对比来反映主人公的心理变化情况时,往往是有一些难度的,有时为了拍到一个满意的镜头,往往需要等待好多天,或者是用大量的灯光设备来造成画面的色彩冲突。但是动画作品不然,想要什么样的构图,只需要画出来便可以。强烈的对比,恰到好处的衬托,这些需要通过色彩光线才能够表达的想法,放到动画电影上就能够轻轻松松的完成。

宫崎骏的电影观后感(悬崖上的金鱼公主)(7)

宫崎骏的很多作品都能够鲜明的体现出自己的创作风格,这还要多亏了他对色彩的合理运用。宫崎骏对于很多作品里人物的塑造就是基于他对色彩的独到理解。通过对色彩的精准掌握,往往能够表现出冷暖,轻重,远近,甚至于角色的心理活动。

波妞身上的红色,宗介身上的黄色,都是暖色调,宫崎骏就是通过这些暖色调来表达出儿童的天真烂漫,童真与童趣。在刻画丽莎是时,用的是深蓝色和白色。耕一长时间在外,丽莎相当于自己一个人照顾宗介,所以办事雷厉风行,果断勇敢,这种暗冷的色调刚好完美的符合了丽莎人物性格。对于曼玛莲更是这样,作为海洋女王,曼玛莲身穿一袭白裙,虽然非常简单,但是又非常大气,将“圣母“的气质烘托了出来。

在画面的布景上我们也能窥知一二。宫崎骏选用大量的日本特色景观来进行布景。蔚蓝的天空,一望无际的大海,林木青翠的森林和陡峭的悬崖。除此之外,还有独具日本特色的养老院,房屋,幼儿园。他用自己的构图审美来表现自己眼中的日本,不仅不突兀,反而令人感到清新自然。

宗介的家所处的位置是一座圆圆的山坡,面朝大海,周围郁郁葱葱,背后还有一颗大树。这和儿童心中房屋的形象不谋而合。丽莎家中的家具同样是很符合儿童的审美,大多都是圆圆的,大大的家具,比如茶杯和茶壶。对于一部面向低龄观众的作品,宫崎骏对于物象的设计更贴合人心。

在《悬崖上的金鱼公主》这部作品中,宫崎骏并没有着意刻画善恶,表面看上去是“反派“的藤本,我们看一下他的房屋造型便知。看上去像城堡的家上面覆盖了很多红色的植物,藤本密室的门就像是一个孩子画出来的一样,他用来储存“生命之水”的瓶子形状也比较奇怪。但是整体来看,这些意象都是充满着童趣的。这也进一步说明从一开始宫崎骏就没有想要刻意的去刻画善恶。

宫崎骏的电影观后感(悬崖上的金鱼公主)(8)

宫崎骏对色彩的运用以拿捏出精致的画面已经不足为奇了。我们更应该关注的是他通过这些色彩画面所能够传达出来的美学价值和人文意义,正是因为这些特点,才使得宫崎骏的作品上升到了一个新的艺术层面。

小结

《悬崖上的金鱼公主》之所以能够成功,和宫崎骏的美学思想以及人文关怀分不开。宫崎骏的很多作品不仅能够给观众美的感受,更能让观众通过作品产生对社会,人与自然,生命的思考,这才是宫崎骏电影的独特魅力。正是因为这种思考,让他的作品上升到了新的高度。

《悬崖上的金鱼公主》通过宗介与波妞的故事表达了人与海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这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好作品,值得我们学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