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发于1939年11月的苏芬战争虽然是苏联获得最终胜利,但是芬兰借助地形和适当的战术,以劣势兵力给苏联军队造成了重创,苏联军队则在这场战斗中边打边进步,除了优化战术之外,也在改革武器装备,217工程就是这场战争期间提出的装甲武器之一。

苏联117工程坦克 移动的机枪阵地(1)

217工程是苏军指挥部在1940年年初提出的武器设计,当时的前线战场上芬军隐蔽在雪地里的机枪阵地给没有掩护的苏军步兵造成很大伤害,苏军迫切需要一种能够在进攻中提供装甲防护的机动车辆,这种车要能抵挡轻武器的打击,同时简单便宜。

苏联117工程坦克 移动的机枪阵地(2)

设计团队很快便以摩托车发动机为基础拿出了设计方案,这是一种小型的履带式装甲车辆,重量仅为1.73吨,车长2.5米,宽1.72米,高度才0.86米,离地间隙0.3米。这样的尺寸让车辆正面投影面积非常小,虽然车组在车内连坐都坐不直,可生存能力却得到提升。

车辆的动力来自车体尾部的一台16马力水平对置二冲程摩托车发动机,发动机有一具带有消音功能的排气管,变速箱则有3个前进和1个倒档,驾驶员用杠杆式的操作杆驾驶车辆。车辆采用履带式行走部件,主动轮在后,每侧安装4只负重轮,第一对负重轮也充当到引轮。负重轮与车体刚性连接,没有弹性悬挂,它的转向依靠前一对负重轮转弯扭动履带,和轮式车辆是一样的。

苏联117工程坦克 移动的机枪阵地(3)

虽然车辆很轻,但因为动力偏弱,217工程只能达到18.5千米/小时的最大公路速度,越野时速只有7千米/小时。过于小巧的车体也阻碍了它翻越障碍,它的越壕宽度只有1米,涉水深度不能超过0.5米。

低矮的车体采用铆接钢板保护起来,正面装甲带有一定倾斜度,并且厚度最大,达到了20毫米,车辆两侧装甲厚度为10毫米,尾部装甲8毫米,这样的防护能力已经足够抵挡轻武器和炮弹破片的伤害了。

苏联117工程坦克 移动的机枪阵地(4)

217工程旨在为进攻部队提供防护和基本的火力支持,它并不是装甲车或坦克,因此武器配置比较简单,它在车体前部安装2挺DT机枪,每挺机枪左右射界各有20°,车内总共备弹1575发,每挺机枪还有专门收纳弹壳的设备,这样就避免了空弹壳在车内到处滚了。

车组只有2人,他们通过车顶的舱口出入,车内空间只有半米来高,因此两人无法正常坐着,而是类似于躺着,车体正面没有观察窗口,两人各有一具固定前视的顶部潜望镜,可提供有限的正面视野,通常情况下是驾驶员专心负责驾驶,机枪手负责战斗,有必要的情况下驾驶员也需要操作他正面的那挺机枪。车辆在右前方翼子板上有一只大灯提供照明,左后方翼子板上有另外一只灯提供后向照明。

苏联117工程坦克 移动的机枪阵地(5)

苏联在1940年3月已经完成了1辆原型车建造,并打算进行测试和完善,不过没多久苏芬战争结束,苏军认为没有必要完善这种临时设计,因为它比起常规的坦克、装甲车而言防护太差,战斗能力不足,苏军停止了217工程的研发转而支持装甲车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