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徐渭《风筝图》轴,创作于1571年。

风筝,又叫纸鸢,在我国已有2700多年的历史,最早用于军事器械和通讯工具,后来逐渐应用于娱乐和健身。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出现了用竹、木制的风筝,到了汉代,纸的使用较为普遍,纸做的风筝随之出现。据史料记载,五代时有人做纸鸢放飞,上装竹笛,有风吹入,竹笛便发出“筝筝”的丝竹之声,风筝也因此得名。历代文人曾写下不少形象生动的风筝诗。而历代的艺术家也留下了不少放飞风筝的作品。

徐渭对风筝情有独钟,他一生画了大量的《风鸢图》,并一口气写下近三十首题诗,诗歌浅显自然又趣味盎然,表达了对命运的纠结和反思,也寄寓了人世浮沉的感悟。

徐渭本性外狂而内淳,正因为率真坦直,遇事不苟且,为人不作伪,才不能躲开那些接踵而来的恶运。然而可贵的是,苦难和不幸并没有磨去他的童心,也没有影响他对美好事物的憧憬。对徐渭而言,放风筝恐怕是他童年记忆中最快乐的事情。尽管一生历尽磨难,在这一刻,他对人生是充满留恋的。他渴望永远随筝而舞,在田野间牵线奔跑,随风逐云,让所有的烦恼和不快荡却天际,只留下欢乐和温情。

徐渭的杂花图(明.徐渭风筝图赏析)(1)

作者简介:

徐渭(1521—1593年),初字文清,改字文长,号天池山人、青藤道士等,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明代中期文学家、书画家、戏曲家、军事家。

徐渭多才多艺,在诗文、戏剧、书画等各方面都造诣精深,与解缙、杨慎并称“明代三才子”。其书法取苏轼、米芾笔意而自成一格,字体奔放,一如其人。善行草,写过大量诗文,被誉为“有明一代才人”;能操琴,谙音律;爱戏曲,所著《南词叙录》为中国第一部关于南戏的理论专著。另有杂剧《四声猿》《歌代啸》;著有《会稽县志》、《笔玄要旨》、《徐文长全集》传世。

他是中国“泼墨大写意画派”创始人、“青藤画派”之鼻祖,其画能吸取前人精华而脱胎换骨,不求形似求神似,山水、人物、花鸟、竹石无所不工,以花卉最为出色,开创了一代画风。在水墨大写意花卉方面继承梁楷、林良、沈周诸家写意花鸟画的风格,运笔放纵豪爽,施墨淋漓大胆,不求形似求神韵。在大写意绘画上以卓越的成就与陈道復并称“青藤白阳”,对清代“扬州八怪”及近现代写意花鸟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声明:文中部分内容源自网络,仅用于传播艺术之美,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东方传世典藏

传播艺术之美,感受美好人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