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申论文章写作技巧点拨(公务员申论写作转变思维方式是关键)(1)

2012年国家公务员考试在2011年11月27日举行,全国各地千万年轻知识大军踊跃登场,一试身手。我想撰此拙文向大方之家求教,并与入围者商讨。

思维是人类写作的主要活动,在写作中起着核心作用。文章是思维的果实,公考申论写作同样是写作者思维的产物。考生运用行政管理和公共服务的公务员思维,展示自己对机关工作的胜任能力与执行能力。申论考试是一种能力型考试,而能力的培养与思维方式密不可分,就某种程度而言,思维方式直接决定了人们的行为模式。

因此,从本质上说,公考申论考查的是一种思维方式和建立在这种思维方式基础上的文字表达。思维方式在申论考试中具有根本性的意义,它是内生的、本源性的,对作答思路的形成、文字表达方式和答案内容起着决定性作用,是不折不扣的“核心竞争力”,必须把它摆在申论备考的重要位置。

申论写作只有凭借思维这一心理机制,在把握申论写作特殊规律的同时,充分发挥思维的能动性、辩证性、创造性,才能写出高质量的申论文章。为发挥写作主体的创造力,提高写作实践的有效性,突破公考申论作答的思维定势,应试者应从以下五个方面有意识地转变思维方式。

公务员申论文章写作技巧点拨(公务员申论写作转变思维方式是关键)(2)

一、变封闭性思维为发散性思维

申论写作的主旨通常是机关公务员提供给上级领导的参考性意见或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对策、措施和办法。于是,有的考生在写作活动中可能受“申论模板”、“申论万能X条”的影响,就把自己禁锢在某种思维定式中,不敢越雷池半步,形成了一种习惯性的、被动的定势思维。申论考试中之所以存在大量的立意平庸、肤浅、甚至是公式化的文章,原因之一就是封闭性思维。

其实,申论写作跟文学创作一样,主旨的产生也要经过一个提炼、深化的过程。如果用发散性思维构思,就可克服封闭性思维带来的弊端,达到“视野开阔、见解深刻、观点独到、有创造性”的写作要求(2009年以来副省级以上职位国考申论作文题的作答要求)。

发散性思维是一种创造性思维方式,是一种不依常规而寻求变异,从多方面探求答案的思维方式。它往往以一个问题为中心,向四面八方展开联想,提出多种设想和方案;它不受现有知识的局限,不受传统观念的束缚,思维结果由已知导向未知,从而发现新事物、开拓新领域;

它可以帮助考生从各种封闭或狭窄的思维体系中解放出来,使之打开思路,将思维的触角伸向现实生活的各个角落,使笔下的申论思路开阔、内容翔实。请看2010年国考申论副省级卷第二题,“依据给定资料,谈谈你从下面一段文字中得到哪些启示。

荷兰的‘围海造田’与我国的‘围湖造田’有着相似的初衷,而‘退耕还海’与‘退耕还湖’都反映了人类可贵的自省;还应该注意到,荷兰人的‘退耕还海’虽然只涉及3平方公里的海域,但留给人们的思考却是很宝贵的。”(不超过300字)考生在通过对给定材料的阅读之后进行第一次发散性思考,可通过给定材料中的“退耕还海”、“退耕还湖”等字眼,找到给定材料所蕴含的主要问题“生态文明”的一些重要因素:

因为“退耕还海”、“退耕还湖”等行为,都是牺牲人类社会的眼前和局部利益,来复原、改善自然生态环境。第二次发散性思维分析这些重要因素,可顺理成章抓住主要问题:生态文明是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的灵魂;只有实现海洋的生态文明,才能促进生产发展、生活富裕和生态良好三者之间的协调发展。

第三次发散性思维可层层递进围绕主要问题谈启示、提对策;第一,自然资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人类在改造自然、发展经济的同时,要有效地保护、开发、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第二,对经济发展中曾损害自然生态的错误做法,要勇于承认和纠错,无论过去毁坏生态环境的错误多么微小,都要有错必纠,要采取得力措施恢复和改善自然环境,切不可“急功近利”、“竭泽而渔”,与自然规律、生态法则撞车;

第三,科学发展离不开生态文明,要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文明,就要科学定位发展思路、规范空间开发秩序,要通过宣传、教育、政策、法制等多种渠道和方式,不断改进和完善经济发展方式,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与环境双赢、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这个总目标。这就是通过三次发散性思维,探索对策的过程,它充分体现了发散性思维所特有的优势。

公务员申论文章写作技巧点拨(公务员申论写作转变思维方式是关键)(3)

二、变习惯性思维为辩证性思维

从心理学的角度讲,传统的写作习惯、理论都具有强烈执著的“定势”力量,它驱使人们舍异求同,因此,在文章写作活动中它容易导致消极心理倾向的产生,申论写作亦然。由于考生对原来作文的表现手法、行文思路等在长期的写作实践中承袭沿用,因而形成了一种习惯性思维,有时甚至是一种片面性思维,如支持A而反对B,肯定A而否定B,强调A而忽略B。

这种思维往往会导致应试者不能全面地看问题而陷入片面性思维之中。所谓辩证性思维是写作主体为了实现创造过程中的某项目标,从看似对立或无法“调和”的两个事物之间,深刻认识它们的相互关系,用辩证的方法观照生活、思考问题,从中寻找出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显然,这种思维方法是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的。

纵观国考申论的大部分试题,大都涉及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关系(矛盾),都需利用辩证性思维来阐明对策。2011年国考申论副省级卷的主题是传承黄河精神,保护黄河母亲:黄河经常性的淤积泥沙,并经常性地发生决口甚至河流改道(即给定材料所说的“善淤、善决、善徙”),这是它自身千百年来的客观规律。

黄河的规律一方面孕育了华北平原,构成中国民族生存的物质基础,另一方面黄河也对人民的生命财产构成威胁,因而用辩证性思维解决矛盾的办法是既要遵循黄河的客观规律,又要科学保护黄河。2010年虽有AB两卷,但主题只有一个,即攻克海洋污染与保护海洋生态文明:只有在“生态文明”的前提下,坚持科学发展,一手抓经济建设,一手抓海洋治污,才能使给定材料提出的问题迎刃而解。

2008年主要从怒江水电开发方案引发的争论入手命题,实际上也是解决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走资源化、清洁化的安全发展与可持续发展之路,才是用辩证思维解决问题的办法。2007年是土地资源的合理保护、利用与加速城市化建设之间的矛盾,城市化进程不能停步,土地资源有限,关键是要统筹兼顾,合理保护和利用土地资源。

2004年是国内外汽车工业发展与城市交通拥堵的矛盾,一边是交通严重堵塞,一边是私人购车潮涌,日益恶化的交通状况也挡不住汽车社会前进的脚步。申论对策应从人、车、路这个长期、系统的治理工程入手,一方面缓解交通难题,一方面促进汽车工业的可持续发展。

2002年是互联网的双刃剑影响:互联网一方面给人们的生活、工作带来快捷和方便,另一方面也给社会的精神文明带来巨大挑战,申论对策应从制度、立法机制上和思想道德建设方面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同时也要促进互联网的和谐发展。

2000年是噪音污染和企业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企业的噪音污染事关百姓的生存环境,必须加大力度进行治理,但企业的经济利益也不能忽视,考生面对这种现实生活中的难题,应从辩证思维的角度,提出企业的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共同协调发展的措施,在经济建设的同时保护环境,在环境保护的同时发展经济。

以上这些国考申论题目,它所涉及的都是两个或两个以上事物之间的辩证关系。考生应抛弃那种只关注、肯定或强调事物的某一方面而忽视其他方面的片面性思维方式,从矛盾的对立统一构思中,用矛盾的、联系的、发展的观点阐明文章的主旨和观点。借助这种辩证性思维方式,可以帮助应试者全面思考问题,避免申论观点的主观性和片面性。

公务员申论文章写作技巧点拨(公务员申论写作转变思维方式是关键)(4)

三、变单一性思维为多元性思维

在传统写作中,单一性思维占主导地位。这种思维方式只从单一角度、在一个思维模式中反映事物的发展变化规律。然而,“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在申论写作构思中不应只用单一思维,而应注意变换角度、寻求多元性思维,这样就可拓宽思路,从多方面入手把握事物的本质。申论试题中的给定材料往往是新闻报道式的“半成品”,有的资料与主题或许表面有关,其实无关;

有的资料或许表面无关,其实有关。在选材过程中,应试者可运用比较、排除、综合、概括等方法,依据材料与主题联系的紧密程度,对材料进行分析,快速排除大量与主题关系不大的材料,逐步缩小“包围圈”,最终对那些能表现申论主题的材料进行多元性思维,使之成为文章的主体和表现主题的核心。

如2003年上海申论卷最后一题,是根据给定材料“公务员齐红儿辞职跳槽微软”一事,自拟标题发表议论。有一篇题为《公务员要从改变自身形象做起》的申论文章就较好地运用了多元化思维:作者在文章中先以时间为序,简要介绍了自己在报名过程中所遇到的一些不如意的事情,然后联系到给定材料,说:

“今天读到了有关齐红儿的材料,回忆自己在报名过程中碰到的那些态度冷漠、一问三不知的公务员,也就对齐红儿的辞职不觉得奇怪了。”由此过渡到议论,并提出自己的观点:公务员依法履行公职,承担着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公共事务的职能,对于整个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社会良好秩序的维持、公民权益的维护,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公务员作为政府工作人员,代表着国家机关的形象,公务员整体素质直接关系到政府执政能力建设。

但目前国家机关有的公务员的工作效率并不理想,有的公务员在民众中的形象并不完美,甚至大为贬值,公务员队伍并没有成为公众敬重的群体,当然也就难免会有优秀公务员要跳槽。因此,要防止像齐红儿这样优秀的公务员(给定材料:

“年满32岁的齐红儿被任命为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谈判服务贸易领域牵头人,成为中国‘入世’谈判核心成员中唯一的女性”)流失,每一个公务员都必须从改变自身形象做起。只有当公务员这一群体,在人民大众中树立了良好的形象,真正成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民公仆,每一个公务员都以能跻身于公务员这一行列而感到无比自豪的时候,真正优秀的公务员就不会流失了。

他这种既结合公务员考试本身来取材,又结合给定材料生发议论的表达方式和谋篇布局的特点,以及敢于大胆提出自己看法的精神,是值得肯定的。

这显然是运用多元性思维的结果,作者笔下的申论并不像有些考生那样出现单一思维:赞扬齐红儿辞职或者贬斥齐红儿辞职。多元化思维可以帮助应试者从单一性思维中解放出来,不会因单一性思维的简单僵化而形成申论结构公式化,思路套路化,语言模式化,或者去背现成的申论文章套用在考卷上而桎梏考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公务员申论文章写作技巧点拨(公务员申论写作转变思维方式是关键)(5)

四、变空想性思维为实践性思维

申论文章必须理论联系实际、突出实践性思维,这是公考的基本要求,是理论发展的需要,也是新形势下对考生行政执行能力的检验。理论联系实际、实践性思维是申论文章的生命线,所有的申论文章都必须回答实践中提出的问题,否则就是没有生命力的空想性思维,就是空话,这是任何写作技巧也无法弥补的。

歌德曾经说过:“理论是灰色的,生活之树长青。”这里的“生活”,就是社会实践。讲一些似是而非、漫无边际的套话,理论偏离实践,申论就会变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申论是实践性思维,不是空想性思维。申论考试不是单纯的写作考试,而是典型的能力测试。自公考以来,它始终都把测试考生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放在首位。

正如有人所说,申论考试要“顶天立地”,即“理论顶天,实践立地”。应试者不能做“纸上谈兵”的赵括,不能只讲究漂亮的布阵,把战鼓擂得响亮,洋洋洒洒,下笔千言,而提出的建议、对策,不切实际,没有可操作性,缺少实用价值。重实际、说实话、出实招、求实效、谋长利是申论方案、对策的写作要求。

在申论测试中,要摒弃给定材料中那些虚张声势的、细枝末节的次要问题,要以某一主要问题为中心,多角度、多方面、多层次地考察实际问题,要根据客观实际情况,考虑哪些事情该办,哪些事情能办,哪些事情先办,哪些事情后办,哪些是眼前利益,哪些是长远利益,有针对性地提出切实可行的方案、对策。

如果不顾客观实际来一番空想,眉毛胡子一把乱抓,核桃栗子一起乱数,那么其结果必然是螃蟹吃豆腐——虚张声势,抓得多吃得少,重点抓不住,主要问题解决不了。正如有网友评价、讽刺有的申论对策“不是高棋,也不是臭棋,而是废棋”。如2009年的申论湖南卷是关于个人所得税起征点的问题,按照命题人的意图应该阐明如下精神:

公平原则是税赋的基本原则之一,征收个人所得税的主要目的是调节个人收入,缩小收入分配差距,维护社会公平;起征点偏低,不但会加重中低收入人群的负担,影响百姓生产生活,而且还可能弱化个税调节收入分配的功能,有违税法的立法精神,影响社会公平。因此,要进一步加快个税改革的步伐,尽早修订和提高个税起征点,才能恢复个税法维护社会公平的本意,让“个税”变法走出“贫富倒挂”的尴尬。

而有些考生由于不懂得提高个税起征点的意义和作用,而是大谈为国家缴纳个税光荣,如何为国家的财政收入做出自己的贡献,要把个税起征点从原来的2000元再往下降。这样的文章虽然激情洋溢,但偏离了题目要求,不合我国目前的客观实际,属于不切实际的空想性思维。

显然,申论考查的是驾驭理论、立足实际的实践式思维,绝不是不着边际、空发议论的宜泄式、空想式思维。文字最优美的方案、对策,如果与题目要求相背离、在现实中没有可行性和可操作性,就等于是空头支票。因此,在提出方案、对策时,一定要进行深入分析,对方案、对策的可行性进行理性的思考。

一方面要摒弃那种假、大、空的万能模式,要本着把事情办实、办好、办成的原则入手答题;另一方面要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加强科学理论、政策修养,加强科学工作方法的积累,不断提高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五、变普通考生思维为公务员思维申论考试题目,不管是国考还是省考,每年基本上都有一个虚拟政务身份,即虚拟公务员身份。

应试者必须根据题目限定的虚拟公务员身份回答问题,提出对策,处理政务。每一个问题的回答,每一个对策的提出,每一件政务的处理,都与公务员虚拟身份密切相关。可以说,申论思维是公务员管理社会、管理国家的思维方式。虚拟身份不同,回答问题的角度、表达问题的语气随之也会发生变化。因此,考生在平时的备考训练中,就要有意识地变普通考生思维为公务员思维。

例如2000年国考申论第二题,要求考生以“省政府调研室工作人员的身份”提出解决给定材料所反映问题的方案,可以看出:考生的身份是省政府的一般公务员,而不是承担专项职责并有独立解决问题权力的决策人员,笔下的方案,是供领导机关或职能部门在决策时作参考的。又如2003年国考申论第一题:

“从政府职能部门制定政策的角度,就如何‘减少事故,保障安全’提出对策建议,供领导参考。”虚拟的角色虽然没有给出具体的公务员身份,给出的虚拟角色是某一职能部门,但完全可以界定为是代机关立言。2004年国考申论最后一题,给考生的虚拟身份是某市交通局局长,要求撰写一份关于本市交通拥堵的情况报告。

2006年和2007年的第一题都是要求整理出送交领导参阅的材料,虚拟角色是下派的一般公务员。2009年国考申论要求考生结合“给定资料”中所反映的主要问题,写一篇视野开阔、见解深刻的文章,实际上都是隐含对考生有没有公务员思维的一种考查。

2010年国考申论第三题要求考生以沿海某省省政府工作人员身份,草拟一份《关于将半岛蓝色经济区纳入国家发展战略的报告》,是在明确考查考生的公务员思维。2011年国考申论地市级卷第二题,要求根据“给定资料3”,以县教育局的名义草拟《给各村中小学生家长的一封信》,仍然是以公务员思维,替机关行文、立言。

根据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得知:在申论备考中,公务员思维应当成为应试者的常态思维。公务员思维就是要像公务员一样思考现实中所面对的种种问题。应当指出的是:公务员的思维和普通考生的思维方式是不同的。

普通考生遇到问题,往往可以大抒己见,也可以发发牢骚,甚至还可能把问题的症结归于政府的行为过失或不作为,至于怎样解决这些问题,不是他们关注的重点,简单地说,普通考生的思维方式一般只指出问题,公务员思维不但要指出问题、分析问题,更重要的是还要有针对性地去解决问题。这一思维方式的转变,对每一个应试者答题都是非常重要的。

以上五种思维方式的转变,有其内在的活动规律和思维联系,在申论考试中相互关联,交互作用,共同制约着申论写作的全过程。因此,只有正确认识并运用发散性思维、辩证性思维、多元性思维、实践性思维、公务员思维这五种思维形式,才能树胆炼识,克服各种思维障碍,真正从根本上培养自己的思维能力,进而提高申论写作水平。

文|何美荣,来源:申论荟公众号侵删


欢迎关注@申论荟 半部论语治天下,一张申论定乾坤。申论荟,会申论,让申论考试不再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