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财如命的人的最高境界(为人当学君子赠人以言)(1)

“君子赠人以言,庶人赠人以财。”摘自《荀子·大略》

古文网的解释:有学问有教养的人都是送别人一些激励的话来作为礼物,庸俗的人都是送别人一些钱作为礼物。

如此解释,让人感觉非常的难受,好心好意送人财钱解困,却被说成庸俗的人。先贤立言如果是如此简单,那是不是代表本人也能立言了。

因此,“君子赠人以言,庶人赠人以财。”更精准地解释如下:

第一句的意思:如果是有学问的人,但没有钱财,那就送“解决生活问题的方法”给有需求的人。

第二句意思:如果是有钱财的人,但没有学问,那就送“解决生活困境的钱财”给有需求的人。

隐藏的第三句意思:就是什么是你所拥有的,又能帮到那有需求的人的,便用你所拥有的帮助那个有需求的人。

如此解释才能体现“立言”的智慧。这样的解读就有以下几层意思:

1、人格是人人平等的,人与人之间没有贵贱之分。

2、他人遇到困难的时候,不要袖手旁观,有多少力出多少力,不必在乎帮助了他多少,需要在乎的是有没有出力帮助。

3、接受帮助的人,也不要有哪个帮得我多些,哪个帮得我少些的想法,礼轻情意重,只要他人是诚心帮助,一样都是浓浓的情义。

我们的先贤因为没有纸,所以“字”都写在“竹简”上,字太多所需“竹简”就多,携带就不方便,所以习惯用最少的字,来表达想要表述的道理。

因此,所谓“言”就是“说话”, 所谓“说话”就是“讲道理”, 所谓“讲道理”加上“赠送”,便是“解决问题的方法”。无缘无故送人“钱”做什么?有病?

而用“君子”是最能表述出拥有“高智商”的人的“字眼”;而用“庶人”也是最能表述出“智慧不高,而品行优良,又有些许钱财的人”;如此表述之下,第三层的道理,不用写便能推理得出了,又能精简“竹简”了。

于是,智者便提醒读书人“尽信书不如无书。”

因此,不能只看文字表面的意思,而是要去理解并体会,作者想表达的是什么意思。达到这一层次的文化人,便不会像没达到这一层次的人那般,“噫,这里有个错别字;还没听人把话说完,就马上对其所说的一个观点,进行反驳……”

特别是先贤的古文,如果只是去解释古文表面的含义,很可能会掉入“断章取义”的陷阱,古圣先贤留给我们的智慧,便只能获得十份中的一份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