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86年,齐国趁着宋国内乱,一举灭宋宋国虽小,乃富饶之地,战国七雄谁都想吃下这块肥肉,但是谁都不敢轻举妄动,因为谁动了就会引起其他六国的嫉恨和报复,所以宋国虽肥但有毒可是齐王却利令智昏,趁着六国伐秦之际居然偷偷把宋国给灭了,把宋王给杀了,这样,剧情彻底来了个惊天大逆转,原本联合进攻秦国的五国调转枪头,准备进攻齐国,这时候,秦王赢稷看见机会来了,就相约赵、燕、魏、韩、楚五国于宜阳,共商伐齐大计,秦王如何能联合这些平时的对手共同讨伐齐国并且还做了他们的盟主呢?,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大秦帝国赢稷与范雎?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大秦帝国赢稷与范雎(大秦帝国看秦昭襄王赢稷如何联合五国伐齐)

大秦帝国赢稷与范雎

公元前286年,齐国趁着宋国内乱,一举灭宋。宋国虽小,乃富饶之地,战国七雄谁都想吃下这块肥肉,但是谁都不敢轻举妄动,因为谁动了就会引起其他六国的嫉恨和报复,所以宋国虽肥但有毒。可是齐王却利令智昏,趁着六国伐秦之际居然偷偷把宋国给灭了,把宋王给杀了,这样,剧情彻底来了个惊天大逆转,原本联合进攻秦国的五国调转枪头,准备进攻齐国,这时候,秦王赢稷看见机会来了,就相约赵、燕、魏、韩、楚五国于宜阳,共商伐齐大计,秦王如何能联合这些平时的对手共同讨伐齐国并且还做了他们的盟主呢?

1. 站在道德制高点

秦王面对其他五国的王和他们的近臣,先来了个开场白,把齐国狠狠的痛批了一顿。

“多谢诸王莅临宜阳,共商伐齐大计。齐当伐之久矣。诸王皆知,本王尚在年幼之时,曾在母后陪同之下赴燕为质。亲眼目睹,强齐如何烧杀掳掠燕国的君相臣民,那不是一场战争,那是一场屠杀。燕国为了平定内乱才引齐入燕,可齐军一旦入燕都之后,便杀人放火,如同禽兽。虽然寡人当年尚在年幼,可幕幕惨状而今仍浮现在眼前。齐国国策,以强凌弱,齐国军队,禽兽不如,齐国君主,人面兽心,其恶,满盈,其罪,滔天,如今这么多年过去了,齐国又故技重施出兵伐宋。但是,也是通过上次那件事情,也让寡人明白,只要诸侯各国众志成城,合纵伐齐,必能惩恶扬善,替天行道。”

秦王的开场白分两部分,首先他描绘了年幼时在燕国作人质时,目睹齐国入侵燕国时的种种暴行,然后再结合当下齐国吞并宋国的野蛮行径,加以痛斥。总之在秦王的言语里,齐国成了禽兽之国,而齐王更是人神共愤的暴君!

看看秦王用的词语,都是一些感染力很强的词汇,他虽然在痛斥齐国的暴力,但是他自己的用词却十分暴力,主要的目的无非就是把齐国和齐王定在耻辱柱上,于是讨伐齐国就变得无比正义,同时会盟伐齐的国家和国王就成了正义的化身,这就让会盟的所有人都站在了道德的制高点上俯视敌人,既大家常说的师出有名,也算是大战未开,先胜一筹。

会盟在于共同的目标,盟友并不是你的属下,只是和你有平等地位的人或团体,这些有可能是你的朋友也很有可能是你的竞争对手,只是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有了走到一起合作的可能,于是这样一个共同的利益就成了你们联系的纽带,就成了会盟的重中之重。而这个重中之重必须是要有道德高度的,最好的会盟就是站在道德的制高点去实施的一项伟大的事业,这样才能汇聚盟友,汇聚人心。

2. 消除共同的威胁

秦王把会盟伐齐立在了道德的制高点上,但是还不足以服众,因为不做道德的捍卫者也是一种选择,可以为了正义伐齐,也可以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同样也是处世之道,所以秦王在说完道德之后,讲起了另一个关键的缘由,那就是威胁,他试图阐明一个事实,如果大家不共同伐齐,结果并不会换来独善其身,相反却是灭顶之灾。

“如今齐国已如当年乱燕之时,大有不同,因为他真正把一国给灭了。他灭了宋国,昨日他灭了宋国,今日,他要灭我们在坐诸国中哪一国呢!?依寡人看来,哪一国都难逃厄运,不能再任其为所欲为,不能再龟缩坐以待毙。诸王,我等皆奉历代先主厚望,万千百姓仰仗,乃天护神佑之一国之君,如今恶齐当前,伸张正义为我等天职,只要各位诸王同心协力,必能铲除齐国暴君,解救齐国百姓,不能再等了,速速盟约,发兵伐齐吧!”

高大上的目标有了,但是伟大的事业并不适合每一个人,为什么都要去实现这样的伟大的目标呢,与世无争也是一种选择啊,所以你必须要阐明另一个事实,如果你不去做,你不但不能自保,还会迎来灾难。因此汇聚盟友不仅仅要一个正义的理由,同样需要一个巨大的威胁,这同样也是恩威并用的一种场景,也就是正告那些会盟的潜在对象,如果不结盟,你不仅仅远离了正义,同时危险正在靠近你,这样双管齐下的说服,会让所有的与会者都只剩下了一种选择,结盟!

3. 制定关键方略

六国会盟,细节的工作实在太过繁复,如果依依道来估计得等到猴年马月才能出兵,所以秦王抓住了两个关键的会盟的方略,从而使整个会盟的进程变得非常清晰。

“自然,本王知道,此乃大方略,类如战时各国分配多少兵马,各国配备多少粮草,以及攻占齐国后各国又应分得多少酬赏,如此一一商议,必将耽误伐齐之最好时机,因此本王有两项提议,第一、六国出兵合纵伐齐,必须统一号令,六国出兵联合伐齐,必须听从统帅统一号令,不可擅作主张,抑或在征战时争抢某块心仪之地,而大动干戈。第二、待此番开战之时,本王还要设立一个督军帅帐,若在战时发生矛盾纠纷,可去帅帐调节,以安定我联军之心。”

第一要会盟必须有个统帅,统一号令,这是最首要的问题,会盟没有统一的号令,各自为政那还叫啥会盟,会盟的集中效应就没法体现,弄不好还要内讧,那不是给敌人以可乘之机,会盟必将失败。第二、这么多来自不同的国家联合在一起,必然有矛盾,所以必须要有个调节矛盾的场所和方式,督军帅帐就是最好的方式,为解决即时的矛盾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矛盾解决了,各方就会继续在统一的号令下行事,号令一旦统一,军心就稳,会盟才会成功。

结盟的意愿都有了,最大的问题就是执行,来自不同阵营的团队合作必然有摩擦,必然有许多细节要讨论,作为盟主必须短时间内抓住关键步骤,定下关键的方略,才能让所有的参与者感到这样的结盟是可执行的,才能有进行下去的信心,而结盟的关键点,无非是统一和分散两个矛盾,统一就必须要有统一的主导,分散就必须要有协调的机制,抓住了这两点,结盟的基本框架就可以搭建起来,至于具体的细节,可以在进行中慢慢修正,就像建一幢房子,架构搭好了,房子基本就成形了,添砖加瓦可以日后慢慢施行,慢慢调整。总而言之,关键方略的制定决定了结盟的执行方向。

4. 推举服众的人选

既然要有统帅,要设督军帅帐,那谁是合适的人选,哪里又是合适的地点呢?秦王很果断的提出了他的主张。

“至于统帅人选,本王以为,燕国丞相乐毅最为合适。之于督军帅帐嘛,本王以为设在魏国大梁较为妥当,诸王以为如何?”

这时赵王复议,“本王亦赞同由乐毅作为联军统帅。”

就如秦王之前所诉,齐国和燕国有世仇,所以燕国派人员作统帅肯定是义不容辞,他们很乐意做这个伐齐复仇的总指挥,这时最符合燕国利益的推荐,同时当时燕国和赵国正在修好,所以赵王肯定会同意,再加上乐毅是一代名将,能力上肯定毋庸置疑,因此三国推举的一代名将对于其他国家来说肯定不会有什么异议。而督军帅帐设在魏国,一方面也算照顾到魏国的利益,另一方面魏国是五国的中间地带,与每个国家的距离都差不多,所以各方也不会有太多的异议。没有异议的人选和地点可以使先前制定的方略得以顺利的实现,名义有了,缘由有了,基本的方略也有了,于是六国同盟伐齐的基本事宜都已经尘埃落定。

方略需要落地,落地的方略才是有意义的,统一的主导和协调的机制必须在第一时间拿出具体方案,否则都是空谈,有了具体方案,所有的执行才能成为可能,而且这个方案必须使各方能够接受的,于是考虑各方的利益才是方案的主旨,只有把各方的利益融合在这样的方案中,才能体现会盟的实质,才能让盟友们都粘合在一起,往共同的目标前进,否则只是考虑到某个小团体的利益,肯定不能服众,而且会导致一开始的会盟就出现嫌隙和裂痕,为之后的失败埋下祸根。

5. 放弃眼前的利益

这时候,各国仿佛对于会盟伐齐一事达成了一致,但是还有最重要的事项没有讨论,那就是伐齐之后的利益分配。这才是这次会盟的终极目的,伐齐最终的目的无非就是在齐国的土地上获得令自己满意的利益,分一杯羹。果然,一直没有发声的楚王终于说话了。

“恕本王直言,战后之分配还是事先说好了为好,否则这仗没法打啊。”

秦王微笑了一下,心想好戏终于来了,果然是最好的留在最后啊。

“楚王爽快,本王认为,此次合纵伐齐,必须同心协力,大战告捷之前,千万不可以利益之争,而自乱阵脚,所以我秦军愿率先出战,攻占齐国河东之地,为乐毅统率联军讨伐临淄,除去最大主力,本王在此声明,不管是我秦军独立作战,还是配合联军作战,此番我秦军不占一寸土地,本王还有一事要申明,本王之承诺只约束本国之士卒,至于各王意欲何为。本王绝不干涉,况且,此次何总出兵伐齐,原本就是各诸王本国之意愿。”

秦王抛出了最后两个王炸,在场的诸君都瞠目结舌。

第一个王炸就是齐军主力都由秦军迎战,其他国家的联军可以高枕无忧的直取齐国的首都临淄,也就是说,秦军甘做大家的挡箭牌,挡住最凶悍的齐军主力,而老弱病残留给盟友,并且让盟友们可以顺利摘桃,攻取临淄,获得最大的胜利果实,也就是说脏活累活都由我们秦国干了,你们就坐享其成吧,怎么样,够大方吧!

第二个王炸更狠,我们秦军出力最多,干的都是脏活累活,但是我们秦国秋毫不取,啥都不要,一分一毫,一城一池,都不要,没听错吧,这还是秦国吗?这简直是战国时期的活雷锋啊,只求奉献不求回报。如此巨大的利益赠送着实让人惊掉下巴,可能很多在场的诸君都不相信自己的耳朵。果不其然,楚王又发话了。

“秦王高义,本王佩服,秦王如此无私,但叫本王有些无所适从了。”

楚王的心情可想而知,喜出望外可又不敢相信,正如他所言,无所适从。秦王窃喜,知道这个两个王炸把在场诸君都炸晕了,于是又煽了一把情,解释了秦国的目的以安抚人心。

“楚王多虑了,一直以来,本王心中甚有困惑,为何诸国之云,我秦国为虎狼之国呢?在本王看来,我秦国子民皆是踏实,勇猛,善良之民,此番合纵伐齐,我秦国愿意做一些牺牲,还请诸位将士,诸王,来见证我秦国的大公无私,”

一番外交辞令,让人觉得,秦国此番如此高风亮节是为了在天下面前改善秦国形象,为名而不为利。当然这些诸王都不是小孩,可以被轻易哄骗,但是秦王振振有词,也无从反驳,也没有必要反驳,既然秦王已经当着天下诸国的面郑重承诺不取任何利益,那应该是不会轻易反悔的,所以将且信之吧,反正结果是大家可以多分利益最为重要。于是诸王全体起立行礼,异口同声道:

“秦王愿为天下而舍私利,本王愿意追随秦王之志,出兵伐齐”

从此,六国会盟伐齐,联军势如破竹,齐国溃不成军。齐王弃临淄逃亡,在路上遇上楚兵被杀,从此齐国一蹶不振,再也没有恢复以往的国力。

有人不禁要问,秦王为何这样高风亮节?很多人都不理解,所以很多人都无法成为王者。终其原有,就是第一章讲的,王者的战略格局。当时,国力能和秦国有的一比的,在战国七雄当中只有齐国了,齐国和秦国一样经过几代君王和贤臣的励精图治,国力与日俱增,俨然东方第一强国,与西方的秦国并称东西二主。于是齐国就是秦国统一天下的第一阻碍,而且齐国和秦国没有边界,不接壤,秦国要想打击齐国在当时的条件下绝无可能,所以灭齐,只有靠其他国家的力量共同打击,而且会盟后,秦国可以借道他国领土,实现直接打击齐国的夙愿,这样双管齐下,齐国必灭矣。然而,其他国家也都不是善类,想要让他们共同出兵攻击齐国,一方面因为齐国咎由自取,吞并宋国惹了众怒,另一方面当然是要给予充分的利益诱惑,狼喂饱了才能帮你咬人,而诸国只顾眼前利益,不顾齐国灭后无人再制衡秦国的严重后果,答应了会盟伐齐,同时齐国也是只顾眼前利益,明知有毒还吃了肥美的宋国,遭遇灭国之灾。正所谓见利而忘义,死无葬身之地!从此以后,秦国再无强大的敌人阻拦,之后又采取了远交近攻的策略,逐步蚕食各国的实力,最终横扫六国,一统天下。

秦王通过以上五步,先占领道德制高点以及展示了潜在的威胁,软硬兼施的手段汇聚诸国会盟,然后短时间制定了关键的方略以及推举出大家都认同的统帅和帅帐地点,高效的搭建了会盟框架并且落地,让看似复杂的会盟事宜一下子变得简单明了,让会盟在技术上成为可能。最后再舍弃小利于诸国,使他们能为自己竭尽全力的去攻打齐国,最终达到灭齐的战略目的,扫清了自己统一天下的最后的障碍。

试问结盟的意义在于何处,为什么要做一个盟主去团结这些平日里的朋友也罢,对手也好,为什么呢?只有一个目的,就是你要完成的任务,靠自身的力量无法实现!这才是关键,否则何必舍易求难,自己搞定不就得了,实在是有些战略目的无法单靠自身的力量去完成,只能寻求结盟,靠大家的努力共同完成。

那么如何才能让这些人或者团队与你结盟,靠什么才能让这些人或者团队聚拢在一起呢,靠的就是两个字,共性!无论是道德、威胁、人选、利益等等都是大家所要面对的共同的课题,牢牢抓住这些共性,逐一分析,然后根据上述五步规划可行的路线图,最后稳扎稳打的执行,结盟才会大功告成。

总而言之,只有涵盖了大家共性的结盟才能够让大家真正的团结在一起,去共同完成一项伟大的事业,你作为盟主的王者的伟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