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的成立经历了许多坎坷与动荡,而在这其中也诞生了许许多多为国民发光发热的闪耀明星。

他们是华夏复兴不可或缺的栋梁,也许他们出身平凡,但是他们却在各自的领域展现自己的智慧与努力,为新中国的复兴而奋斗着坚持着。

无论是大漠戈壁的艰辛,还是苦寒偏僻的艰苦,他们都始终如一地秉承着为国为民的心,奉献着自己的力量,发挥着自己的光与热。

向老一辈杰出科学家学习的感悟(真正的大国脊梁)(1)

这其中就有着为中国的能源至高点而奋斗的李德威教授。细数李德威教授,他配得上“大国脊梁”之赞美。

一、开发固热能,中国能崛起

在2018年举国欢庆的奥运结束之初,一棵擎立着中国地质学的栋梁之材“坍塌”了。

他是李德威教授,彼时,他们一家团聚竟是在病房,而这位教授在离世之际尚且挂怀着祖国未来的能源与发展,他强撑着支离的病体,用最后的力气写下了笔画凌乱却充满爱国之心的十个字:“开发固热能,中国能崛起”。

早在20世纪初,年少的周总理望着积贫积弱的国土与国民,就发出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宏愿。

而今,李德威教授在弥留之际,依旧念着国家,这也许就是爱国者之间的传承!

向老一辈杰出科学家学习的感悟(真正的大国脊梁)(2)

当时,由于李德威第一遍写的字过于扭曲,护士并没能看懂,而当他费尽力气,颤抖着手写下了第二遍,一旁的医护人员看清这十个字之后,不禁感动得泪流满面。

感动并不能留下李德威,最终,李德威还是永远地离开了我们,离开了这片他所热爱的土地和他毕生所钻研的地质。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李德威教授的一生都埋首在地质的研究与固热能资源的开发中,真正地做到了燃烧自己,照亮他人。

可这并不是故事最后的结局,虽然李德威离开了人世,但他所研究的固热能依旧代替着他,成为光成为热照耀着每一个寒冷中的人们。

向老一辈杰出科学家学习的感悟(真正的大国脊梁)(3)

为众人抱薪者不可使其冻毙于寒风,人们对李德威教授这位大国脊梁的怀念与热爱无言的寄托在了一个个花圈与挽联中,而李德威教授所提出的地质理念与能源观念也薪火相传地在这个世界上永久地留存。

在李德威教授遗体告别会上,他的许多弟子以及地质界的同仁都不可抑制地泪流满面。

李德威教授的前半生中,他始终活在关于自己所提出的地质理念的争议里,有许多自认为正派传统的地质学家对他创新的理念与观点并不认同。

在他逝世两周之前,李德威教授已是油尽灯枯的身体还坚持不懈地会见讨论着关于地质的难点问题。

向老一辈杰出科学家学习的感悟(真正的大国脊梁)(4)

对于这样一个鲜活的热爱祖国的生命如此地轻易地消逝,谁都接受不了。

在李德威离开这一年,在相隔万里的海南琼州海域,他发现的固热能资源正式建在这片繁盛了五千年的文化沃土上。

风景秀逸的三月份,那里打出了第一口关于固热能资源的海井。这昭示着中国人民正在向新时代的环保资源进发。

如果这种资源得到广泛地应用,那么困扰民众的能源问题将彻底得到解决,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也将随之减少,温室效应自然而然地也就降低了。

这对于整个世界温室效应逐渐提高的问题,都有针对性的解决措施。

此外,如果李德威教授所研讨的这种固热能大范围的开采应用,那么毫无疑问,中国未来将可以占据能源食物链的最顶端。

向老一辈杰出科学家学习的感悟(真正的大国脊梁)(5)

也许正是认识到了这一点,固热能资源才成为李德威教授垂死之际依旧惦念的要事了。

可以说,他所发现的这种固热能资源是一种利国利民,功在千秋的伟大创举。

这位被誉为中国地质脊梁的李德威教授,在地质方面有何种成就呢?这还要从那片广阔辽远的高原说起。

二、青藏遍足迹,科研图兴国

在有着世界第三极之称的青藏高原上,寄托着我国许多领域科研学者的目光,李德威教授正是其中一员。

向老一辈杰出科学家学习的感悟(真正的大国脊梁)(6)

早在上世纪90年代,李德威教授就曾冒着苦寒与生命危险走遍了青藏高原的土地,研究这片土地上的地质与能源。

也正是在这片世界屋脊之上,初次考察李德威教授就发现了许多与自己的认知相悖的实际地质现象。

为了解开自己内心里一系列的疑惑与问题,他不顾高原的危险与氧气的稀薄,每年几乎都要在百忙之中抽出三四个月的时间,与温暖的气候一起来到这片土地上,反复地考察与研究。

恶劣的天气与稀薄的氧气都没能抑制李德威教授那颗向往真理的迫切之心。

向老一辈杰出科学家学习的感悟(真正的大国脊梁)(7)

也许是皇天不负有心人,经历了两年的刻苦探讨,李德威教授终于有所发现,并大胆地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层流构造假说。

这个全新的理论并不是毫无根据的,而是有事实有论证地完整解释了青藏高原上的动力现象。

在风平浪静的地质界,层流构造假说不啻于平地一声惊雷,使得整个领域所有的专家学者都为之震撼惊讶。如同板块构造假说刚出现时一样的是,人们对于李德威所提出的新模式、新理论抱着质疑的态度。

面对众人的不解与怀疑,李德威教授不仅没有随波逐流,反而更加坚定了自己的理念和决心。

向老一辈杰出科学家学习的感悟(真正的大国脊梁)(8)

在发现了层流构造假说之后,李德威教授没有停下自己在地质界前进的脚步,反而将目光转向了新兴的环保资源固热能。

这种来自地质层中的能源,远高于风力发电的效率,而且它的开发与使用还可以有效降低地震时的强度。

可以说,这是一举数得的好举措,其本身的特质更是让这种资源成为了各个国家争先恐后地研究利用的热点。

他用自己的血肉之躯丈量了祖国的大好山河,攀登着陡峭的青藏高原,努力为我国新能源的开发与利用贡献自己的力量。

据不完全统计,李德威教授为了做科研,光是考察地质所行走的路程,就有8万里之巨。

向老一辈杰出科学家学习的感悟(真正的大国脊梁)(9)

毛泽东曾有诗云:“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十四个字形容得轻易,但却是李德威教授参加工作以来的真实写照。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百万秦关终属楚。

李德威教授这样兢兢业业的工作态度,加之他本身的智慧与坚毅,使得中国的固热能开发取得了新的进展与成就。

历经三十年之久,青藏高原、华北地区以及东南沿海大陆架的热能资源都有了一定的探索与掌握,而经过精心的选取与规划,第一口开采固热能资源的海井也成功地在琼州海域打通了。

向老一辈杰出科学家学习的感悟(真正的大国脊梁)(10)

这或许算得上是李德威教授寂寥无人相知的科研生涯中,唯一足以告慰心怀的事情了。

在李德威教授遗体告别会上,他的妻子泣不成声地感谢着前来吊唁的诸位地质界学者与其弟子。

这个中年丧夫的女人,与李德威年少相识青年相知而后携手步入婚姻的殿堂。

作为一名地质工作人员的妻子,这个女人始终舍小家为大家的体谅支持着李德威的工作,而李德威怀揣着对于妻子的深情与愧疚,奔波在地质的沃土上寸步不息。

三、一生为科研,慨然舍小家

李德威将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国家,奉献给了地质研究。

向老一辈杰出科学家学习的感悟(真正的大国脊梁)(11)

在众多人做科研都是为了追求名利的时候,李德威教授不仅不在乎本身的职称与虚名,反而是注重地质科研的本质,深挖地质的中心理念,勇敢大胆地提出新的想法与观念。

这种勇气不是一般人能够具备的,也不是一个随波逐流安于度日的人可以拥有的。

唯有李德威教授这样为国为民的大国脊梁,敢于涉及苦行僧一般的知识领域,而抛弃繁花似锦粉饰太平的道路,在层流构造假说的理论基础上。

毫无疑问,李德威教授是一位孤独的行者。

许多人都对他提出质疑,认为他是哗众取宠,吃力不讨好。

在这孤独的旅途中,他没有同伴,没有朋友,唯有孤身一人,坚守内心的光明,秉持着心灯的照耀走向远方。

许多人嘲讽他以大陆动力学招摇撞骗,毕竟这门学科研究是科学经济都处于世界一流的美国三十多年来不懈研究的方向。

向老一辈杰出科学家学习的感悟(真正的大国脊梁)(12)

可是,李德威作为初出茅庐尚未崭头露角的地质学者,声称自己对大陆动力学研究已有一定成果,这固然是让人难以置信的。

更为艰难的是,许多地质学者内心中根深蒂固的思想认为自己技不如人。

人在穷途,志不可短,志向的短缺是堕落的根本源头,也许志存高远就是李德威教授在地质学中取得进展的原因吧!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当初和李德威教授一起从事地质研究的同仁已经通过其他的方向取得了不菲的成就,表面上看上去拥有了远高于李德威教授本人的声明与成果。

事实上,经过三十几年的坚持与研究,李德威教授早已成为了走在中国板块前沿的第一人。

向老一辈杰出科学家学习的感悟(真正的大国脊梁)(13)

多次对于青藏高原的考察,以及这些年来日积月累的学识增长,更坚定了李德威教授对于自己观念的确信。

在阐述这个观念时,他往往能够引经据典,论述自己在青藏高原的发现语言来证明理念的正确性。

李德威教授始终如一地行道守学,舍弃了自己家庭的温馨而拥抱高原的苦寒,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的刻苦研讨新兴的地质理念与资源,他是当之无愧的大国脊梁。

当然,李德威教授的高风亮节之处远不止于此。

在他逝世之后,他的许多事迹才为众人所知晓。

这位一生克己奉公一心为学的教授才算没有声名俱灭,而也正是随着他逝世的一篇报道,人们发现了他身上的更多闪光点以及对科研理念的坚持,对下一代学子的扶持与教导

向老一辈杰出科学家学习的感悟(真正的大国脊梁)(14)

不同于其他导师的敷衍,李德威教授对于学生的耐心是源源不断的。他时常拿宝贵的时间来亲自做学生的引路人,手把手教学生发现与研讨。

同时他对于学生的关心往往不只在于科研方面,而更在生活上有所体现。

李德威教授这种让人如坐春风的教学方式,也必定影响了一大批有志于地质学的青年才俊,将自己的热情投入到为祖国奉献,为华夏建设的伟大征途中去。

这就是真正的大国脊梁。

如同鲁迅先生所言,李德威教授有一分光便发一分光,有一分热便发一分热,疑虑地向上走,绝不自暴自弃。他可以称得上是中国地质界新生理念中的唯一炬火了。

这炬火不只燃烧了自己,照亮了他人,而更吸引了新的一批主力军投入到对地质的热爱与研究中去,可谓是薪火相传源源不断。

向老一辈杰出科学家学习的感悟(真正的大国脊梁)(15)

古有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如今,一心为国为民的大国脊梁李德威教授舍弃自己的小家,放弃了陪伴亲人照顾幼子的温馨时光,在雪域高原上奔波奋斗不懈地追逐中华崛起的良方。

有此学者是国之幸。

参考资料

《地质学家李德威逝世 为挑战"板块构造假说"第一人》央广网 [2018-09-16]

《西藏拉孜幅、定结幅1:25万联测区域地质调查》中国地质调查局[2000-2003年]

《青藏高原与美国西部造山带隆升作用对比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