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璋看了著名画家叶浅予先生创作的国画《北平解放》,一时心潮起伏、思绪万千,悠悠往事难平,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童年在我印象深处?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童年在我印象深处(我的童年生活)

童年在我印象深处

□李志璋

看了著名画家叶浅予先生创作的国画《北平解放》,一时心潮起伏、思绪万千,悠悠往事难平。

1938年农历正月二十,我出生于今天北京市西城区前门西大街石碑胡同18号,就读于北平市西绒线胡同的绒线小学(今天的北京市西城区长安小学)。当时的北平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的日伪政府统治之下,许多人家的生活都极为艰难,不要说大米,连小米都已经成为人们眼中珍贵的食品,北平城里给中国百姓配给的是很少分量的“杂粮面”,吃了之后四肢无力,而即便是这种杂粮面也需要提前一天就到“配给所”的门口去排队申领,很多人在排队过程中,面还没有领到手便饿死在了队伍中。1942年冬天的时候,情况更加严重,当时城里每天都有很多人因饥饿而死,整座北平城布满了饥饿与死亡的阴影。在缺衣少食的情况下,物价还不断飞涨。从1943年春开始,北平城里的煤、柴等生活物资也都涨了近百倍。童年时我最喜欢清代高鼎的《村居》——“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可印在记忆里的,都是上述那些苦难场景。

1945年,日本鬼子投降那年的开学的第一天,老师领着我们去日本战后留下的仓库里分胜利品,第二天要把分得的胜利品穿上、戴上,以庆贺我们抗战的胜利。高年级的大同学有的扛白面、布料、衣服等,我们这些一年级小同学只能去无人去的地方,寻无人去的仓库,捡些无人要的东西。老师领着我们去了高跟鞋仓库,捡了些不成对码、不同颜色、大小不一的高跟鞋装入布袋,兴高采烈地拿回家里。我奶奶只好把不成双不成对的、颜色不一的高跟鞋尽量拼凑成一双一对。我的脚巴丫子小,高跟鞋跟高,穿上站不稳,怎么穿呢?我奶奶用斧头把高跟鞋后跟砍掉,穿上后能站稳了。鞋大、脚小,迈不开步,怎么办呢?奶奶又用绳子把鞋绑上,这才算完成任务。第二天到校后,大家情形相似,每一名同学走路都摇摇晃晃、一瘸一拐,大家你看我乐、我看你笑……

1949年以前,我每天过的都是提心吊胆、担惊受怕的日子,一听到哪个地方有大的响动,吓得赶紧往床底下藏,脑袋藏到床底下去了,大半截身子还露在外面,我奶奶开玩笑地说:“只顾脑袋,不要屁股了。”垃圾堆里常会见到死人,吓得我们东跑西藏,不敢看。

当时的北平城市交通极不方便,有轨电车、人力车是主要交通工具。年老的妇女百分百是小脚老太太,她们为了节省钱就坐有轨电车。有轨电车上的工作人员通常有三名,一名司机、两名服务员(前门一名,后门一名),旅客上完车后,两名服务员各吹口哨,有轨电车就开了。小脚老太们为了赶上有轨电车,就一边跑一边喊:“服务员——别吹了。”这是当年老北京的街头一景,因此也产生了一句广为流传的歇后语:老太太赶电车——你别吹了。此话后来衍生成满北京城大街小巷老少爷们儿对吹牛皮人的回怼,流传至今。

1948年12月,听说要打仗了,老百姓贪黑起早地蒸窝头,准备往农村跑。我母亲和我奶奶花了整整两天两夜的功夫,蒸了两面袋子窝头,全家人跟随逃难人潮急匆匆上路了。从塘沽上火车,辗转到达沧州。到了沧州,暂时安稳下来,我临时就读孙佛庄小学。这所小学是设在庙里的,没有教室,课桌是用破砖搭起来的,凳子是学生从各自家里带来的。没有纸,也没有笔,是用石板、石笔代替,生活和学习环境极其艰难。

生逢于战乱年代的童年,寻常生活、快乐时光已不可得,永留心田的是国破家亡的饥寒苦难与烽火连天的战争岁月。朝不保夕、缺少安全、饱尝饥饿,充满了震悚和伤痕,无数孩子的童年饱受战争摧残,更甚者生命无保障。那年那月童年的幸福就如同是一条可望而不可即的地平线,你追赶它,它却始终在远方。

今天,国家繁荣,社会安定,幸福的蓝图不是在远方,而是牢牢把握在我们自己手中,人们守望幸福追求幸福,真正走在了幸福快乐的康庄路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