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八节的来历和小故事(腊八节的历史传说及习俗)(1)

关注“方志河北” ,我们一起来长知识!

腊八节的来历和小故事(腊八节的历史传说及习俗)(2)

腊八节的来历和小故事(腊八节的历史传说及习俗)(3)

腊八节,俗称“腊八” ,即农历十二月初八,古人有祭祀祖先和神灵、祈求丰收吉祥的传统,一些地区有喝腊八粥的习俗。相传这一天还是佛祖释迦牟尼成道之日,称为“法宝节”,是佛教盛大的节日之一。

腊八节的来历和小故事(腊八节的历史传说及习俗)(4)

腊八节的来历和小故事(腊八节的历史传说及习俗)(5)

腊八节的来历和小故事(腊八节的历史传说及习俗)(6)

腊八节的来历和小故事(腊八节的历史传说及习俗)(7)

腊八的历史

腊八节是由古代腊祭演化而来。远古时期,人们常将冬月猎获的禽兽祭祀神灵和祖先,称为猎祭。古时猎、腊不分,人们便把年终之月称作腊月。先秦时期,猎祭之日并不固定。汉代以后,开始把冬至节后第三个戌日定为腊日,到南北朝时期才固定在腊月初八,但当时的腊八仍按腊日来过,像过年节一样,要杀猪宰羊,烹羔炮脯,备酒炊肴,聚族宴饮。要向神祖献祭品、呜乐鼓、吟祝辞,歌舞相庆,称“一岁之大祀”。宋代以后,佛教传说注入腊日之祭,腊八节才逐渐成为佛教色彩极浓的民间节日。

腊八传说

腊八节的来历和小故事(腊八节的历史传说及习俗)(8)

佛祖遇救说

佛祖释迦牟尼出家修道,行至荒漠野岭,缺食少饮,昏倒在地。恰有一牧女由此经过,用杂粮米粥将其救活。而后佛祖坐在菩提树下沉思、彻悟,于腊月初八得道成仙。后人便把此日当做佛祖得道日。

腊八节的来历和小故事(腊八节的历史传说及习俗)(9)

浴佛施粥说

浴佛节为纪念释迦牟尼生日而立,农历四月初八举行。届时,各寺庙设会坛,用五香水灌洗佛像,作龙华会;同时,设粥饭向民众施舍。民间是日也有采梧桐叶染饭馈亲友的习俗,俗称送乌饭,意在分享佛的赐予,以祛病延年。浴佛施粥是佛教宣扬教义、广招信徒的举措之一。四月初八正值农家春忙季节,主体人群(指农民)的参与受到一定影响,宋代以后,便出现了佛祖腊八遇救后又得道成佛的故事。腊月是农闲时期,又是备年迎年的关键月,加之过去有腊祭之俗,使佛教的腊八节汇众流于一体,并把腊八粥神圣化(既有救佛祖之功,又有得佛佑之灵),有的寺院还把腊八节坐地施粥变为沿门散给。吃了佛家的粥,自然产生一种朴素信念:佛真是慈悲善施、济世济人的。日后无须号召,就会乐于接近。腊八粥不仅解饥寒,还有暖腹、通气、驱阴、辟瘟的功效。后来,寺庙不舍粥或施舍不到时,自制腊八粥很快普及到各家各户,乃至成了腊八节的主要节事。

腊八节的来历和小故事(腊八节的历史传说及习俗)(10)

腊八习俗

腊八节的来历和小故事(腊八节的历史传说及习俗)(11)

食腊八粥是腊八节的主要活动。腊八粥取米、豆、枣、栗、核桃、莲子等八种粮果合成,民间腊八粥用料,差异很大。清代所编《燕京岁时记》中说:“腊八粥者,用黄米、白米、江米、小米、菱角米、栗子、红带豇豆、去皮枣泥等,合水煮熟,外用染红桃仁、杏仁、瓜子、花生、榛穰、松子及白糖、红糖、琐琐葡萄以作点染。”显然,这是富有阶层的腊八粥,普通民家以自产自有或较易取到的粮、米、果、蔬为主。河北大部分地区讲究早做早食,民间流传“谁家烟筒先冒烟,谁家高梁先红尖”之说,认为腊八粥早做早食,就可预示庄稼早长早发早成熟。

民间认为,腊八粥有养生穰灾的功能,所以,不仅人食,还给家禽、家畜及果木、庄稼“吃”。《香河县志》载称:“吃腊八粥时,家里的家禽家畜都要给点吃,果树上也要抹一点,意为来年畜禽兴旺,树多结果。”《柏乡县志》称:“腊八粥除祭神、人吃外,还用以喂牲口、鸡、鸭、猪、羊以盼来年六畜兴旺”。

除了食用外,用腊八粥拜佛祭祖更是必不可少,后扩展到祭门、祭灶、祭仓、祭碾磨等多种祭祀活动。《徐水县志》称:“煮成‘腊八粥’,食用前要祭神供祖,并抹甩于门口、灶沿、粮仓、圈舍等处,以求来年六畜兴旺,五谷丰登。”博野、高阳一带则把腊八粥抹在门、窗、碾、磨和大车上,意在供奉各路神灵,保佑处处平安。涉县山区,每年夏秋两季麻雀为害甚重,当地形成腊八日要以粥饭供麻雀的习俗,一说讨好麻雀,来年不要再啄穗毁粮又说用腊八粥粘住其嘴,使其不任意糟蹋粮食。

食腊八蒜的习俗流行于全省各地。腊八蒜的制法是:“腊八前几日,备好几斤醋,盛于陶瓦罐中,同时剥好大蒜瓣,稍讲究的备些花生仁、杏仁。到了腊八早晨,趁太阳未出前把上述备料浸入醋中,密封后放于阴凉处,经过二十多天腌制,到春节吃饺子时打开,醋味沁香、蒜瓣碧绿,是上好的节日佐餐小料。

腊八节的来历和小故事(腊八节的历史传说及习俗)(12)

腊八节的来历和小故事(腊八节的历史传说及习俗)(13)

腊八节的来历和小故事(腊八节的历史传说及习俗)(14)

腊八节的来历和小故事(腊八节的历史传说及习俗)(15)

其他习俗

腊八节的来历和小故事(腊八节的历史传说及习俗)(16)

腊八的其它习俗主要有“童女针耳,童男剃发”和“背银敛财,冰水洗脸”等活动。传说腊八为童女穿耳,不发炎不长合;童男剃发,恰好避开正月禁理发之忌。献县一带在为“姑娘穿耳时,还要让她们清晨立于庭院内,将耳朵冻僵后,再扎眼”,俗信不疼不发炎。腊八背银,即在腊八清晨到河塘水域去凿冰,背回家中放在水缸、窗台或门口处,名曰背银敛财,意在来年财源茂盛;用腊八日的冰水洗脸,可以祛瘟净面,不长痘疮。清光绪《遵化通志》(刻本)还有把腊八粥“戏贴于妇人背上,以祝生子”的记述。塞外的滦平、坝上的尚义等地,流行腊八日到河塘水边取冰镇粪(把冰块堆放于粪堆上)的习俗,俗信可以促使来年粮食丰收。

近现代以来,腊八节中除腊八粥、腊八蒜等节日食品继续流传外,其他禳灾、祭祀背冰敛财类活动大都消失。

腊八节的来历和小故事(腊八节的历史传说及习俗)(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