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宝十四年,安禄山以讨伐奸相杨国忠为名,起兵叛乱。叛军势如破竹,迅速攻陷洛阳,直抵潼关。

潼关是长安的最后一道屏障,如果潼关失守,安禄山将直接威胁长安,玄宗的帝位将岌岌可危。

为什么唐玄宗在马嵬坡刺死杨玉环(陈玄礼在马嵬坡逼死杨贵妃)(1)

(安禄山剧照)

此时的李隆基听信奸臣之言,以“失律丧师”之名,诛杀大将封常清、高仙芝。转而启用年老多病,长期赋闲在家的老将哥舒翰。

哥舒翰在战事初期,采用正确的防守策略,一度让安禄山无计可施。

此时,唐玄宗再次犯浑,听信谗言,多次强令哥舒翰主动出击,被早有埋伏的安禄山围歼,全军覆没。

潼关就此失守。

唐玄宗得知消息后,思虑的不是如何吸取教训,率军反击,而是精密筹谋如何逃走。

翌日晚,唐玄宗密令龙武大将军陈玄礼,以重金秘密集合禁军六军,挑选良马数百匹,做好逃跑的准备。

第二天拂晓,唐玄宗带领杨玉环及太子李亨,在陈玄礼的保护下,弃其他皇亲国戚于不顾,从延秋门仓皇逃窜。

随后,守城将领边令诚将整个皇宫拱手献给了安禄山。

为什么唐玄宗在马嵬坡刺死杨玉环(陈玄礼在马嵬坡逼死杨贵妃)(2)

(唐玄宗剧照)

唐玄宗带领着一行人,急急如丧家之犬,数日后逃到马嵬坡。

禁军将士又累又饿,疲惫不堪,内心恐惧。加上途中杨国忠飞扬跋扈,众人因此拒绝前行。

陈玄礼对杨国忠的倒行逆施早已看不惯,于是便联合太子李亨,伙同吐蕃使者一道,诛杀了杨国忠,将他的尸首肢解,悬挂他的人头于西门。

随后,陈玄礼带领众将包围驿站,跪于唐玄宗面前,请求玄宗诛杀杨贵妃,否则,拒绝继续前进。

玄宗无奈,只得命令太监高力士勒死了杨贵妃,将尸首交由陈玄礼。

这就是史上著名的“马嵬坡兵变”。

此后,玄宗和太子李亨分道逃亡,玄宗逃亡成都。李亨逃到灵武后宣布即皇帝位。

至德二年,随着叛军退出长安,唐玄宗被唐肃宗迎回长安,为太上皇,封陈玄礼为蔡国公。

为什么陈玄礼在马嵬坡以下犯上,逼死杨贵妃,唐玄宗回宫后,居然没有问罪于他呢?

为什么唐玄宗在马嵬坡刺死杨玉环(陈玄礼在马嵬坡逼死杨贵妃)(3)

(马嵬坡兵变)

第一,陈玄礼对李隆基有大功。

陈玄礼参与了两次政变,李隆基都是受益者。

第一次政变发生在唐隆元年,陈玄礼助李隆基诛杀韦后和安乐公主,灭韦氏族人,拥立李隆基为太子,史称“唐隆政变”。后李隆基顺利登基。

第二次政变就是“马嵬坡兵变。”在这次事件中,虽然陈玄礼最终逼死了玄宗的宠妃杨玉环,但保护了玄宗和李亨,没让他们死于安史之乱,还一路护送玄宗入蜀。

这两次政变,玄宗对陈玄礼是心存感激的。

第二,唐玄宗自知理亏。

即位初期的玄宗,不失为一代明君,开创了唐朝的鼎盛时期“开元盛世”。但后期因宠信奸相李林甫和杨国忠,迷恋杨贵妃,导致“安史之乱”,给国家和百姓带来巨大创伤。

如果没有陈玄礼的忠心辅助,很有可能早就没有了李唐天下。玄宗心知肚明,即使陈玄礼在马嵬坡以下犯上,诛杀杨国忠,逼死杨贵妃,但真正的凶手并非陈玄礼,而是他自己。

第三,玄宗非嗜杀之人。

李隆基一生虽也有如“三庶人事件”(玄宗亲手杀死自己的三个儿子),“先天政变”(诛杀太平公主)等狠心杀人的时候,但他并不嗜杀。只要不威胁到他的皇权,他不会轻易地举起屠刀。他对功臣还算是仁慈的。

第四,陈玄礼很忠心。

陈玄礼从“唐隆政变”开始,几十年如一日地追随玄宗,对玄宗可谓赤胆忠心。即使后来太子李亨称帝,陈玄礼也没有弃玄宗而去,依然忠心耿耿地守护着他,直到玄宗重返长安,安享太上皇的生活。

对于这样的一个功臣和忠臣,玄宗是没有理由治罪的。

(参考资料:《旧唐书》《新唐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