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兰州9月23日电题:陇原儿女新征程锚定新目标,以实实在在的收获喜迎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甘肃:抢抓机遇绽新颜
新华社记者任卫东、王铭禹、张玉洁
陇中黄土高原,定西市渭源县元古堆村的200多亩万寿菊竞相绽放,上千亩马铃薯也到了采挖时节。
2013年春节前夕,来到元古堆村,入户看望老党员和困难群众。“咱们一块儿努力,把日子越过越红火”的嘱托,甘肃全省干部群众牢记在心,尽锐出战,精准发力,打响脱贫攻坚的关键一役。
定西市渭源县元古堆村村民在播撒百合种子(2020年3月11日摄)。新华社记者 马希平 摄
2012年至2021年,元古堆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了七倍多,特色种植业蓬勃兴旺,乡村旅游如火如荼。
“村民们忙着抢收,以实实在在的收获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元古堆村村委会主任郭连兵说。
十年变迁,日新月异。党的十八大以来,甘肃省经济稳步增长,GDP2021年首破万亿元大关,经济综合实力大幅提升;祁连山生态环境保护“由乱到治,大见成效”,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深入推进;民生支出占财政支出比例近年来保持在80%左右,民生福祉不断提升……
这是甘肃省武威市天祝藏族自治县石门沟景色(2022年6月5日摄,无人机照片)。这里地处祁连山生态系统中重要水源涵养和补给区。新华社记者 陈斌 摄
“着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是对甘肃工作作出的重要指示。当前,甘肃省处在战略机遇叠加期,大力实施强科技、强工业、强省会、强县域行动。工业领域招大引强,新能源、装备制造、有色冶金等千亿级产业链正在加快形成,老工业基地生机迸发。
在陇东革命老区甘肃省庆阳市,国家数据中心集群(甘肃·庆阳)“东数西算”产业园区内,各类施工车辆来回穿梭,现场热火朝天。今年,庆阳市围绕“东数西算”大数据产业谋划实施重大项目12个,总投资113.11亿元。立足资源禀赋和区位优势,乘着国家产业政策东风,庆阳正积极打造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国家枢纽节点,在大数据产业新赛道下出“先手棋”。
“我们将不负众望,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服务保障重大项目落地见效,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庆阳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局长丑一斐说。
我国西北地区首个国家级新区兰州新区今年迎来批复设立10周年。昔日黄土丘陵上,一座现代化的产业新城拔地而起。GDP由不足5亿元增长到300多亿元,新材料、绿色化工、生物医药等现代产业逐步培育和完善,已经成为西北地区重要的经济增长极。
这是我国西北地区首个国家级新区兰州新区城市面貌(2022年8月10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陈斌 摄
“兰州新区要坚决扛起国家和甘肃省赋予的新使命、新任务,对标卓越、苦干实干,努力把新区改革发展各项事业推向更高水平!”兰州新区党工委书记杨建忠说。
工作人员在兰州新区中川北站物流园装卸货物(2022年8月11日摄)。新华社记者 陈斌 摄
金秋兰州,黄河奔流。
三年前,在兰州考察黄河治理和保护情况时指出,“兰州要在保持黄河水体健康方面先发力、带好头”。
这是黄河兰州段城市风光(2022年9月5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陈斌 摄
如今,黄河干流兰州段国控、省控断面水质优良比率达到100%。主城区4座污水处理厂完成提标扩容改造,出水达到一级A标准。
“我们将以更饱满的精神状态,落实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让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永葆青春!”兰州市水务局局长冯康斌说。
在武威市天祝藏族自治县,享受了生态及地质灾害避险搬迁政策的祁连镇祁连村村民邓发斌,近日告别老宅,搬进140平方米的两层新居。
“现在日子更有奔头,我们对党的二十大充满期待,未来生活会更好。新房子离景区不远,我计划开个民宿。”邓发斌说。
回望千年,丝绸之路连通东西,孕育出宝藏敦煌。如今,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推进,甘肃迎来发展新机遇。
敦煌研究院文物保护技术服务中心壁画修复师杨金礼在莫高窟第231窟内修复出现病害的壁画(2022年4月19日摄)。新华社记者 陈斌 摄
基于文物数字化成果,敦煌文化开始以更加年轻的面貌走入人们的视野。飞天“飞”到了游客身边,流失海外的藏经洞文献也以数字化形式逐步回归故里。越来越多的人通过一场敦煌之旅,感受到了灿烂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开放包容的丝路精神。
十年来,敦煌文旅产业发展迅猛。尤其是2013年至2019年,敦煌每年游客增长量在百万人次以上。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等平台的搭建,让内陆甘肃成为国际文化交流的前沿阵地。
这是世界文化遗产莫高窟的标志性建筑——第96窟窟外木构建筑九层楼(2022年4月18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陈斌 摄
9月25日,敦煌市将举行“敦煌文化进校园”启动仪式。“我们将积极传承弘扬敦煌文化,更好激起文化共鸣、坚定文化自信。”敦煌市文体广电和旅游局局长冯颖超说。
来源:新华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