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榜样人物事例素材与作文运用

时鲜作文素材高清(时鲜素材当代榜样)(1)

1、王信水:把研究写在大地上

“祖国的每一个角落都要有人去研究!”面对“一带一路”国家战略需求,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球科学学院特任教授、博士生导师王信水立志摸清大地家底,十余年间翻山越岭,带回一千多块他心目中的宝贝石头样品,把研究写在祖国大地上。

王信水出生于1990年,从本科学习地质开始,他就走进矿山戈壁,探究地球内部奥秘。常年坚持野外科考,他对此乐此不疲,他说:“能一心一意搞科研,就是最幸福的事!”

王信水每年野外工作的时间大概一到两个月。“野外工作是开展地球科学研究的基础。”王信水说,尤其是自己研究的地质学方向,必须依靠长时间的积累,去寻找有价值的岩石样品,才能挖掘出有效的价值。为了找寻样品,2017年,他坐了两天两夜的飞机,只身前往智利北部安托法加斯塔大区,在南美洲安第斯山脉考察世界级斑岩铜矿;2019年,他曾攀上帕米尔高原,来到塔吉克斯坦与阿富汗交界的地方,实地科考。

野外考察锻炼了他一身“武艺”。在新疆天山,有时候采集的岩石样品重达几十斤,单靠手提肩扛,难以长时间跋涉,研究区山高水急,只有简易的放牧小路,骑马就成了最佳选择,王信水在高山草原一骑几个小时。扎帐篷露营、自己动手做饭,王信水也不亦乐乎。

人物速写:

踏破铁鞋行千里,叩敲大地绘新图。“90后”博导王信水为采集样品走遍世界,风餐露宿,却从不以此为苦,反以此为乐,他说:“能一心一意搞科研,就是最幸福的事。”“山川明志,大地铸魂”,从王信水身上,我们看到了他执着的事业心,他对科研的热爱和专注,更看到了当代青年的责任担当和爱国情怀。王信水以身作则,把研究写在大地上,为祖国的地质事业播洒光和热。

适用话题:苦与乐、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热爱与专注、爱国情怀

2、赵慧婵:在不确定性中享受科研的成就感

2021年青橙奖公布,10位青年科学家入选。其中,“32岁的清华女教授获奖百万”冲上了微博热搜。

这位女教授名叫赵慧婵。1989年出生的赵慧婵从小到大学习成绩都十分出色,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清华大学机械工程专业。凭借着本科期间的优秀表现,赵慧婵得到了全球名校康奈尔大学机械工程专业的青睐,前往美国攻读博士学位,并在机器人研究方面取得了不错的成果。学有所成的赵慧婵没有选择继续待在国外,而是回国发展——成为清华大学的一名副教授。回清华任教后,赵慧婵除了学院工作,还在教学上投入了大量心力。多方面的担子沉甸甸地压在身上,难免会让人喘不过气。但短暂的焦虑后,赵慧婵重新找回了自己的节奏。

在科研上,她也有属于自己的时间管理原则,她相信,只要按照自已的步骤,日日坚持,总会引来“柳暗花明”。对于自己的学生,赵慧婵不要求他们快速产出成果,“焦虑的传递到我这为止即可,不能去过度压迫学生。”

赵慧婵是一个很温柔的老师,但她的研究对象却很“硬核”,因为她从事的是软体机器人的研究。2020年初,武汉暴发疫情时,赵慧婵带领团队进行技术攻关,历时8个月,最终研制出了一台咽拭子采样机器人。赵慧婵将样机送往医院进行采样试验,表现不错,目前相关技术仍在不断地更新迭代中。

赵慧婵曾说:“希望机器人能够去到我们人类去不到的地方,去帮助我们做繁重危险的事情,这是我的一个愿景。”

人物速写:

29岁成为清华大学副教授,32岁获得青橙奖,这些荣誉不过是赵慧婵三十几年人生的一角,她的优秀超乎人的想象,她也完全担得起网友的称赞——“最美女教授”。赵慧婵这类优秀的科研者理应成为更多青年的榜样。

适用话题:刚与柔、青年偶像、自我管理、创新精神

3、陈鲲羽:我可不算天才

2018年,央视大型科普节目《加油!向未来》第三季决出18岁总冠军陈鲲羽。从天文地理到生活常识,从实验推理到数据计算,节目中的他似乎无所不懂。加上随口而出的科普知识,滔滔不绝的原理解释,一人单挑23人的自信无畏,陈鲲羽成为人们心目中的“学霸”“鲲神”,点燃了不少年轻人努力学习科学知识的热情。

然而在舞台上大放异彩的陈鲲羽,在平时生活中却低调沉着、谦逊有加。对于那些赞美的标签,陈鲲羽一概不收,他不认为自己是人们所谓的“天才”,“学校里厉害的人太多了。我有个室友,他读的书就比我要高一个层次,我还不够努力。而且在科学领域里,谁敢说自己是大神。”和大多数同龄人有所区别的是,陈鲲羽的生活里没有抖音,没有微博,每天有效学习时间四到五个小时,他还认为自己并不是很努力。

火遍网络之后,有一些节目找到了陈鲲羽,但他毫不犹豫地全部拒绝了。“录节目这种事,经历一次就够了。但其实我不适合做这些,我还是喜欢做科研。”对自己的职业规划,陈鲲羽十分明确而笃定:本科毕业后读硕士、读博士,而后进入科研单位……“只要自己脑子跟得上,我就一直做下去。”如今,22岁的他,已是清华大学的在读博士,做等离子物理的相关科研工作。

人物速写: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人们只看到陈鲲羽在舞台上大放异彩的时刻,然而,撕开“天才”的标签,走进陈鲲羽的生活,我们会发现:这个“00后”没有抖音,没有微博,每天有效学习时间四到五个小时,会为了做好一个实验而通宵熬夜,会为了一场重要的竞赛全力以赴尽全力准备……在汗水中坚持热爱,是成为“天才”的必经之路,也是任何人都能复制、学习的“秘诀”。

适用话题:高调与低调、天才之路、学习方法

4、梁燕:长大后我就成了你

2021年12月,第四届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中国2013年度特别关注孝心少年梁燕大学毕业后返乡教书的故事,引发全网广泛关注。她坎坷的身世、坚强的精神、真挚的孝心以及质朴的知恩图报之情,让众多网友“泪目”。

1998年8月,梁燕被养父梁贤江从路边捡回,并给她取名“梁燕”,“希望她能像燕子一样翱翔天空”。梁贤江经济困难、年近花甲,尽自己最大的能力把梁燕拉扯大。2004年,梁贤江腰椎增生旧病复发,无钱治疗瘫痪在床,6岁的梁燕扛起了所有的家务,在学习之余还学会编织填补家用。小学五年级时,班主任刘晖发现梁燕上学接连迟到。了解梁燕的情况后,刘晖上报镇党委、政府,梁燕和梁贤江获得了低保,家里通上自来水,住上新房子……老师的恩情,小梁燕铭记于心。

2018年9月,梁燕成功考上大学。在大学里,梁燕一边刻苦学习,一边做兼职赚生活费。在外出求学的日子里,她一直和恩师刘晖保持联系。梁燕难过时,刘晖会鼓励她;她开心时,刘晖会真心地为她高兴。梁燕的心里埋下一颗种子——希望成为刘晖那样的好老师。2021年6月,梁燕大学毕业,她选择回到家乡教书,成为母校浦北县平睦镇中心小学的一名代课老师,继续照顾养父。

人物速写:

从小被人遗弃,梁燕却依然用满腔的善意对待这个世界,勤劳勇敢地走好每一步人生路。她坚守孝道,不离不弃地悉心照顾瘫痪的养父;她自强不息,即使生活艰苦仍不忘刻苦学习;她知恩图报,从小受到老师的关爱,于是决定成为老师那样的人,回报社会。梁燕的故事里流淌着浓浓的温情,传递着满满的正能量。

适用话题:孝心无价、自强不息、感恩、回报社会

5、张梦秋:用汗水拼来突破

北京冬残奥会上,20岁的中国选手张梦秋在高山滑雪比赛中取得了2金3银的佳绩。她扎着小辫,领取金牌时的可爱模样,给很多观众留下深刻印象,于是送给了她“金色女孩”的昵称。张梦秋很喜欢这个称呼,因为体育让她的人生绽放出了金色光芒。

张梦秋在出生的时候因为缺氧导致脑瘫,使她的运动能力受到很大影响。6年前,还在上中学的张梦秋得知河北省残疾人高山滑雪队正在招收队员,她想试一试,于是报了名。报名之后参加集训,第一项就是练体能,也就是跑步,要跑30分钟,“这对我来说太难了。”张梦秋说。因患小儿脑性瘫痪,张梦秋反应速度要比其他人慢一些。当教练在讲解动作要领时,别人一个小时就能学会的动作,她需要花两三倍的时间才能掌握。

张梦秋也想过放弃,教练得知张梦秋打退堂鼓后开导她,相信她一定能坚持下去。张梦秋咬牙坚持了下来,而这一坚持就是6年。正是因为这个坚持的过程不容易,让她在冬残奥会上披金挂银时更有感触,“坚持终于有了回报,我没有辜负大家对我的期盼。”

人物速写:

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每个人都会经历诸多不顺,面对生活中的困难与挑战,不同的态度往往会带来不同的结局。张梦秋身患脑瘫,反应速度比其他人略慢,运动能力也没有其他人好,但她凭着不服输的劲,一坚持就是6年,终于用汗水与拼搏让自己的人生逆风翻盘。

适用话题:自强不息、逆风而行、坚持的意义

6、火出圈的硬核年轻博主们

“卧室里采访苹果CEO”“进军华为天才少年”“一条视频提升5亿市值”……B站的年轻人真是越来越“魔幻”了——最近,“何同学”等一批博主凭借着一个又一个极具创意的视频几度登上热搜。

然而,简单冠给他们“天才”的标签,似乎并不妥帖:创意当然需要一定的天分,但天分未必会产出创意,了解过更多视频博主的故事后可以发现,所谓创新型人才,在某些品质上其实有着高度的相似性。

几年前提起B站,还免不了和“动漫”“鬼畜”“亚文化”等这些元素挂钩。而今,B站早已“火出了圈”——同时呈现在公众面前的,还有一群意气风发、眼眸发亮的年轻人,一次又一次地点燃创意的火炬,展示着属于“Z世代”的超凡魅力。

在五彩斑斓的“弹幕”里,我们观看到这批年轻的视频博主完成一个个令人激动的壮举。不管多么天马行空、遥不可及的想法,他们总能将其变为现实。

捡起苹果公司砍掉的产品线,发明“Airdesk”,视频播出后为赞助商带来5.46亿元的市值飙升;在家中自制火箭发送升空并成功回收,被人民日报、中青网等一众媒体转载点赞;自制“能够给葡萄缝针”的机械臂刷屏热搜,被媒体称作“华为天才少年”,年薪百万……从这些深受欢迎的年轻博主身上,我们可以发现:创意或许似“灵光”般难以捉摸,但创新型人才身上的品质却“有迹可循”。

多彩解读:

1.打破与反思。如果长期关注这群博主,不难发现,他们都有着超出年龄的成熟。而这份成熟来源于对“舒适圈”的不断打破,及对自我的不断反思。打开视野,不拘泥于过去的成就,广泛接触未知领域——只有打破“舒适圈”,才能打破禁锢创造能力的阻碍。同时,打破与反思的结合,将为创意的链条构成完美的闭环。

2.坚持与行动。一个大的创意背后,其实包含着数不清的小创意。而这些小创意无法通过“灵光乍现”取得,只能不断地实践、尝试与试错。真正令博主们脱颖而出的,还是他们那强大的行动力,最重要的就是“知行合一”。比“行”更宝贵的,是持之以恒的行动,即坚持——行动使创意的落地有了可能,而坚持才使创意水到渠成。

适用话题:打破与反思、创新精神、Z世代、把想象变为现实、行动力

爱国素材

1、我的故乡脸孔金黄,身体里流着图腾的血。——宗霆锋《金葵花焚烧的土地》

写作思路:赞颂祖国,也自豪是中国人的身份,所以这句话可以契合到“爱国情怀”“民族情节”中去

示例:

自中华儿女踏上脚下的土地,祖国便恒久给予哺育、滋养。纵览九州四海、锦绣山川,无不开拓视野、壮人心胸;反溯华夏文明、千年春秋,足以丰富精神、让人奋进。拳拳爱国心炽热滚烫,无论身在何处、身处何时,我们依然能慷慨豪情写下那一字一句:“我的故乡脸孔金黄,身体里流着图腾的血。”

2、以吾人数十年必死之生命,立国家亿万年不是之根基,其价值之重可见。——孙中山

写作思路:爱国是民族精神的核心,为赤诚祖国奉献,可以作为一个分论点点出来

示例: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自古以来就流淌在中华民族血脉之中。无论是“哀民生之多艰”的屈原,还是“苟利国家生死以”的林则徐;无论是“以吾人数十年必死之生命,立国家亿万年不是之根基,其价值之重可见”的孙中山,还是“吾辈从军卫国,早置生死于度外”的邓世昌、“天下虽安,忘战必危”的杨业功……一个个闪光名字的背后,传承的是一心为国、高扬大义的民族之魂,凝聚的是同心同德、奋勇向前的精神伟力。

3、青春不以山海为远,志愿只向国家——《人民日报》

写作思路:关于青春和国家,可以用在“矢志报国”,“时代新青年的责任与担当”

示例:

青春不以山海为远,志愿只向国家未来。进入新时代,在祖国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的进程中,一批批青年听从祖国召唤,谱写了可歌可泣的青春赞歌:助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征途上,数十万名“三支一扶”人员参加基层支教、支农、支医和帮扶乡村振兴,数百万名青年大学生参与“三下乡”社会实践,奋战在打赢脱贫攻坚战第一线;疫情爆发以来,32万余支青年突击队、550余万名青年奋战在抗击疫情一线……“人生万事须自为,跬步江山即寥廓。”只有当青春同祖国事业高度契合时,春的光谱才会更广阔,青春的能量才能充分迸发。

4、满眼生机转化钧,天工人巧日争新——赵翼《论诗五首》

写作思路:爱国,需要无时无刻开拓创新,这可以是爱国精神的另一个分论点

示例:

“满眼生机转化钧,天工人巧日争新。”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历史表明,越是伟大的事业,越充满艰难险阻,越需要开拓创新。作为新时代之新青年,将祖国的发展作为自己奋斗指针的同时,还得勇于开拓创新,不断更新和升级自身知识储备,提升基本素质和专业技能,通过潜心求学汲取新知识,通过攻坚克难练就新本领,把智慧与力量播撒在民族复兴的征程上。

人物事例:

于右任

落落乾坤大布衣

适用主题:民族情节、祖国统一

示例:

他有着强烈的民族情怀,一辈子不求名利,只为广大人民服务,跟随过孙中山先生,后来无奈被胁迫逃至台湾,在临终前,他有诗《望大陆》云:“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天苍苍,野茫茫;山之上,国有殇!”这首诗一经公开发表,立刻打动了无数中国人民的心。祖国的统一和强盛从始至终都是华夏儿女永恒的愿望,是统一的决心,不会因任何人、任何势力、任何国家而改变。

郑振铎

用一生书写“书生报国”

适用主题:无私奉献、爱国情怀

示例:

“每一个人,都应为“大我”而牺牲“小我”。成功不必“自我”。“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人人有此信念,民族乃得永生。”民族危难来临时,当党和国家工作需要时,郑振铎义无反顾地投身到伟大的事业中。在五四运动期间,他提出“血和泪的文学”的口号,提倡文学为人民服务;当上海租界沦为日寇占领地,郑振铎依然坚守讲台,上完最后一节中国文学史课;在任文化部文物局局长期间,郑振铎为国家收集了大量文物,为文物事业发展作出卓越贡献。郑振铎先生为中国文化事业奔波,用一生书写“书生报国”的志愿,彰显了“为民族效微劳,则亦无悔”的爱国情怀。

陈金水

无私奉献,建立“天下第一气象站”

适用主题:爱国情怀、敬业精神、爱国爱民

示例:

从气象学院毕业后,血气方刚的他离开山清水秀的浙江,来到青藏高原,在“风吹石头跑,四季穿棉袄,氧气吃不饱”的恶劣环境下,建立起“天下第一气象站”,并独自坚守33年,他常常面临死亡的威胁,但卧室里悬挂的“祖国的气象事业高于一切”的横幅,却让给予了他潜在的力量,让他熬过了漫长的黑夜,挺过了风霜的拍打。即便已经退休,他仍时常为百姓而奔波,他说过:“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学习这八个字,我们一辈子都可以做!”

时鲜作文素材高清(时鲜素材当代榜样)(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