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790年徽班进京,到1830年大批汉调演员入京参加徽班演出,这段时期是京剧形成的孕育期。大约在1840年-1850年之间,是京剧酝酿成熟的形成期。在京剧形成的初期,各个行当都有一批技艺精湛、造诣很高的演员,但以老生演员最为出色,人才最为荟萃,所以直到20世纪初,四大名旦崛起以前,京剧舞台是以老生为主的局面。

京剧早期老生演员中的杰出代表人物是程长庚、余三胜、张二奎。同时还有王九龄、薛印轩、卢胜奎、杨月楼等人。

有关京剧的基本知识四大名旦(细说京剧老生的那些事)(1)


京剧老生的流派:老生“新三杰”之一的谭鑫培在程长庚、余三胜、王九龄以及卢胜奎诸家演唱艺术的基础上发展形成的“谭派”,是京剧有史以来传人最多、流布最广、影响最大的老生流派,以技艺全面、精当、注重刻画人物性格为主要特色。谭鑫培对于前人艺术的继承,做到了不拘一格,兼收并蓄,并结合自身的条件择善而从,无论是否名家、大家,只要有一个方面的长处,他就加以吸收和借鉴,化为自己所有,因为形成了远远超过前人的表演体系。

老生“新三杰”之一的汪桂芬,是程长庚的弟子,并为程氏操琴多年,继承了程长庚的艺术并有所变化、发展,成为“汪派”。汪桂芳嗓音高亢浑厚,善于运用丹田气和脑后音,发音吐字饱满,韵味十足,极富立体感。其唱腔激昂雄劲,善于表达悲愤慷慨的情绪,演唱悲剧性故事或悲剧性人物时,着力突出其壮美的一面,而不是只单纯强调其悲凉凄苦的感情,如《文昭关》的伍子胥和《骂曹》的弥衡。

孙菊仙的唱腔唱法以大气磅礴、不拘细节为主要特色,世称”孙派“,是清末重要的老生流派之一。孙菊仙同谭鑫培,汪桂芬合称”新老生三杰“,他壮年从艺,曾师事中年的程长庚,得其亲炙;又接受了张二奎的影响,继承了程、张两派演唱直腔直调的特点,形成了自己的风格。

有关京剧的基本知识四大名旦(细说京剧老生的那些事)(2)


刘鸿升的唱腔体系世称”刘派“,形成略晚于”后三杰“——孙(菊仙)、谭(鑫培)、王(桂芬)各派,而在民国初年大为流行,是刘根据自己的嗓音条件,以奎(张二奎)派的唱腔为基础,吸收谭、汪各派老生的唱法,进一步变化发展,融合而成的,以唱工独具特色为主要标志。刘鸿升初演铜锤花脸,后改唱老生。他嗓音极高,音质纯净,具备脑后音、炸音,并有较难得得水音。气力充沛、运用得法,又善使气口。能适应各种板式的演唱,以西皮最为见长。

汪笑侬是与老生“后三杰”同时期的老生演员,他的唱腔于孙(菊仙)、谭(鑫培)、王(桂芬)、刘(鸿升)之外,另辟蹊径,于清末民初名声响彻南北。汪吸收了各家之长,借鉴了孙的 豪迈,又采用了徽调、汉调的唱腔、使人耳目一新。汪笑侬总的演唱风格是突出个性,声情并茂。

余叔岩在全面击沉谭(鑫培)派艺术的基础,以丰富的技巧进行了较大的发展与创造,成为“新谭派”的代表人物,世称“余派”。余派演唱艺术形成于20年代,对于30年代以来出现的各个老生流派有巨大的影响。醇厚的韵味和典雅的风格是余派艺术的主要特色。

马连良成名于20年代,享誉数十年不衰。他的演唱艺术世称“马派”,是当代最有影响力的老生流派之一。马连良在师法众多的前辈艺人的基础上,独出心裁,加以融会贯通,形成了具有鲜明个人特色的完整表演体系,“美”是它的核心。马连良严肃对待自己的艺术、精益求精、力图面面俱到。他的嗓音恬静纯美、善用鼻腔共鸣,晚年又向苍劲醇厚的方面发展。

有关京剧的基本知识四大名旦(细说京剧老生的那些事)(3)


言菊朋30年代之时,已届中年的言菊朋根据多年学谭(鑫培)的心得,结合自己的嗓音条件,以谭(鑫培)的心得,结合自己的嗓音条件,以谭派唱腔为本,创作新腔,自称一派,后人称为“言派”。“言派”区别于其他老生流派的主要标志在于唱腔的多变和字音的讲求。言菊朋早年学谭,中年嗓音变化,仍在谭派唱腔的基础上,融合谭派之外的早期各派老生的唱腔,并吸收曲艺中京韵大鼓及单弦的唱法,逐步形成风格独特的言派唱腔。言派唱腔传情、细致、讲求节奏与顿挫,多跌宕,富有独创性和表现力。

高庆奎 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老生演员高庆奎以刘(鸿升)派唱腔为主体,,又吸收孙(菊仙)、谭(鑫培)、汪(桂芬)、等诸家的演唱特点,加上自己的艺术创造,形成了新的老生流派——高派。高的特点是博采众长、全面发展、剧目丰富。高庆奎能突破流派的局限有所发展,且兼演其他老生流派的剧目。

老生杨(宝森)派成熟于50年代,其主要的成就在于具有鲜明特色的唱腔与演唱风格,是杨宝森由谭(鑫培)腔入,自余(叔岩)腔出,充分地扬长避短进行艺术创造的成果。杨宝森初学谭派,青年时期致力于余派唱腔,均有成绩,30岁以后逐渐脱出余派范围,吸取谭、王(桂芬)诸家之长,对余腔有所变革 。后嗓音再度变化,在琴师杨宝忠等人的帮助下,尽量扬长避短,创立了既出于余派、又大大有别于余腔的杨派唱腔。杨派剧目丰富:有《二舍堂子》《桑园寄子》《鼎盛春秋》《一捧雪》《卖马》等等。

周信芳艺名麒麟童,20年代以来享有盛名,他所创立的表演体系是南派老生的主要流派,也是当代京剧重要的老生流派之一,称为“麒派”。其主要的特色是从剧情和人物出发,表演真实自然,富有时代感,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周信芳善于吸收,早期他受到孙菊仙、谭鑫培、王桂芬诸人的影响,后长期在上海演出,又吸收了汪笑侬、夏月润等人的艺术精华,并借鉴旦行、净行一些名艺人的表演,将他们的神韵精髓化入自己的唱、念、做、打之中,最终形成自己独特风格。周信芳的基本功精湛,他的声音宽响,沙而不嘶,晚年转具苍醇之音色,拔高时反觉圆润,低音更见出其浑厚的特点。

唐韵笙是工文武老生。福建人。幼年时期流落街头,被河北梆子演员金刚钻的琴师唐景云收为义子,遂入天津“小四喜”科班学艺,取名唐韵笙。唐韵笙多才多艺,功底扎实,嗓子好,文武兼备,昆乱皆精,戏路宽,能戏多。30岁时便在东北名声大噪,曾博得“关外麒麟童”的称号。他的老生戏有《追韩信》、《闹朝扑犬》《徐策跑城》等。此外,唐海聪慧好学,博览群书,熟读《三国》、《列国》、《东西汉》等演义。梨园界素称他为“才子”。与周信芳(麒麟童)、马连良并列,被誉为“南麒、北马、关东唐”。

(文章转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