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来与邓颖超的十个孩子(周恩来与邓颖超的十个孩子)(1)

(周恩来和邓颖超)

周恩来和邓颖超都很喜欢孩子,和孩子们在一起的时候,他们也天真得像孩子。

有时得知某个孩子和他们夭折的孩子是同年出生时,周恩来也会颇有感慨地和邓颖超说,我到上海参加领导三次武装起义,失败了,你在广州难产,我们的孩子夭折了。我如果不离开广州,我们的孩子可能活下来了。

在这种时候,邓颖超总是内疚地说:我不该背着你打掉第一胎。那时我才21岁,年纪轻,看着广州革命形势好,你忙我也忙,就开了点中药打了胎。

但这种父母思儿之情,一瞬就过去了。他们以父母慈爱之心,去关心、爱护革命的后代。

所以,当周恩来的表姐龚志如遗憾地说“唉,美中不足的是你们没有一个孩子”时,周恩来反驳说:“谁说没有?我们有10个!他们的父母是为革命而牺牲的,我们就担当起父母的责任。他们都生长得顶不错嘛!”

这10个孩子是谁?或许这数字只是一种泛指,可以不必考证,但他们抚养革命后代的故事,却早在革命队伍中流传。

1937年,16岁的孙维世和大哥孙泱一起找到武汉八路军办事处,要求到延安去。办事处的工作人员不认识她,又觉得她年龄太小,没有同意她的要求。

她站在门口不肯离去,刚好为周恩来遇见。周恩来看到她哭得伤心,立即查问原因,才知道她是老战友孙炳文的女儿,于是马上把她带进办事处,端详着这个早在广州就熟识的机灵孩子,连连叫着她的名字。

周恩来与邓颖超的十个孩子(周恩来与邓颖超的十个孩子)(2)

(周恩来、邓颖超与孙维世(中)在一起)

不久,周恩来和邓颖超就派人把她送到了延安,并写信给她的妈妈任锐说,他们愿把这个孩子当作自己的女儿。此后,他们所给予孙维世的关怀,远比父母所能给予的多。

参加南昌起义的二十五师党代表李硕勋是在1931年被捕遇难的,烈士的夫人赵君陶(赵世炎的胞妹)那时也带着孩子李鹏东躲西藏。

直到1939年,周恩来、邓颖超得知李鹏住在成都的亲戚家中后,把他接到重庆,后又送到延安学习。从那以后,周恩来、邓颖超每回到延安时,都关心他的学习、思想与生活。

1945年11月,李鹏被分配到前方工作,那时他已入党。当他去向“周伯伯、邓妈妈”告别时,周恩来对他说:光组织上入党还不行,要思想上入党,才能像先烈那样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生。邓颖超也勉励他要和群众打成一片,不要有干部子弟的优越感,还将宋庆龄送给他们的丝棉被转送给李鹏,而他们自己床上摆的仍是两条洗得发白的普通战士用的旧棉被。

1983年6月,李鹏被任命为国务院副总理后,已八十高龄的邓颖超还专门到他办公室谆谆嘱咐:“不要骄傲,不要脱离群众。”

其他如蔡和森的孩子蔡博,钱壮飞的孩子钱江、钱一平等,都是周恩来、邓颖超将他们找到并在他们成长的过程中始终给予关怀的。

不仅革命烈士的子女,凡是在周恩来、邓颖超身边工作过的小鬼,都曾感受过他们慈父慈母般的亲切关怀。

周恩来与邓颖超的十个孩子(周恩来与邓颖超的十个孩子)(3)

(周恩来和邓颖超)

1963年1月31日,周恩来曾去拜访老作家、盆景艺术家周瘦鹃,并说这次拜访“实现了八年前的愿望”。周恩来一边亲切地同周瘦老交谈,询问他的盆景园艺技术,了解他的创作情况,鼓励他“写出好作品来”!一边抱起了周瘦老最小的女儿全全,逗着她玩,给她糖果吃。

周瘦鹃见到此情此景,忽然老泪盈眶地对周恩来说:“总理,您为中国革命奋斗了几十年,听说还没有一个自己的孩子。我这个全全就送给您吧。”

周恩来听后朗声笑道:“周瘦老啊!全中国万万千千个儿童都是我的孩子,都是革命事业的接班人。这样,不是就不分你的我的了吗?”这就是周恩来的胸襟,这也是邓颖超的胸襟,这也是他们共同的家庭观。

作为家庭,总有一些亲朋故旧,总有一些应酬,周恩来和邓颖超也不例外。他们对亲友在政治上的要求是严格的,但对他们生活上的困难,总是慷慨援助。

周恩来一生公私分明,从不假公济私。据他身边工作人员讲,他们自己的生活非常俭朴,家庭的经济支出,比较多地用在以下四个方面:抚育培养烈士后代;补助有困难的同志;资助亲属;支付来开会同志(包括外地来的)的就餐费。

邓颖超有一次说:“对恩来的家属,生活上有困难的,我们从经济上接济他们,最初占我们两人工资的三分之一。我们认为,这是一个社会问题。如果我们不去解决,实际上增加了组织上的负担。我们自己解决了,就是替社会承担了一部分责任,恩来逝世后,我还负担着。”

这就是他们的家庭。这个社会组织的细胞,已完全同党的事业、同国家、同社会融为一体。这是一个伟大的、忘私无我的革命家庭。

选摘自《周恩来家世》李海文 主编,九州出版社

周恩来与邓颖超的十个孩子(周恩来与邓颖超的十个孩子)(4)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部周氏家族史全面、权威的渊源考,作者以权威的资料、详尽的史实,由点及线,由线到面,全面、生动地向读者展示了周恩来的家族史,并以周恩来个人家族史的兴衰为参照,展现了大时代下中国家族的发展与兴衰。

从这本书中,不仅可以了解周恩来的家族文化对其的影响、熏陶,也能窥见整个中华民族家族文化的发展流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