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得民心者得天下”,方为取胜的根本。

孙子兵法攻城为下攻心为上(孙子兵法得民心者得天下)(1)

一、

《孙子兵法》之中有这样一句话: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要从五个方面,通过敌对双方的七种情况来做比较,探索战争胜负的形式,而且双方胜负的依据主要取决于这五个方面:一政治、二天时、三地利、四将领、五法治。

所谓政治,就是民众和君主的意愿是否一致;天时,就是指气候变化;而地势,就是指地理位置和地势的险峻或平坦;将领,是指有才能人,具备勇敢、威严等条件的指挥者;法治,是指部队组织的编制建设等等。

这五个方面是作战取胜的前提,而这五个方面除了“天时、地利”之外,其他三者“政治、将领、法治”,都有一个共同的核心,那就是:树立将领本人的威信,得到士兵、民众的崇敬与信服

这也是“团队”的核心,团队是战争取胜的重要基础条件,拥有一个非常强大凝聚力的团队,军民一心,才谈得上作战取胜,正所谓“得民心者得天下”。

孙子兵法攻城为下攻心为上(孙子兵法得民心者得天下)(2)

这一点除了将领需要有个人的极强素质和格局之外,更要有能够征服人心的智慧和精神,而刘邦对于这一智慧就运用的非常透彻,根源也得益于张良的谏言。

刘邦攻下咸阳之后,想要在宫殿里面休息,张良不仅反对了刘邦的想法,还对刘邦说:“父老乡亲苦于秦朝严刑峻法已经很久了,我们应该废除一部分秦朝法律,告诉他们不要害怕,以安抚民心。”

刘邦按照张良的建议去做,昭告天下,秦地的百姓听了非常高兴,争先恐后的拿出了牛羊肉款待士兵,这个时候刘邦又谦虚不愿接受,说:“我们仓库里的粮食还很多,不缺乏,我们不能拿百姓一粒粮食。”

百姓听了更加高兴了,唯恐刘邦不做秦王,而刘邦的这一个计策就是征服人心重要的一步,也是他之所以能为王的重点。

而项羽在这方面就缺乏了相应的悟性,项羽当时听说刘邦要称王关中,就率领四十万大军,号称百万,进攻刘邦,虽然说后来取消了计划,但是在向西进军时,屠杀无辜百姓,烧毁了咸阳城的秦朝宫殿,所过之处民不聊生,秦城的百姓看了大失所望,心里恐惧,却不敢不服从。

刘邦和项羽比起来,在仁慈德行方面并没有比项羽好多少,但是他在对待百姓却表现的无比仁慈和宽厚,目的就是为了收敛人心,这也是张良提出建议的目的。

孙子兵法攻城为下攻心为上(孙子兵法得民心者得天下)(3)

不管在什么样的时代,“作战取胜”的根本就是赢得人心,这也是让军民一心,提升团队信服力和凝聚力的根本。

二、

在《素书》之中有这样一句话:令与心乖者废,后令缪前者毁。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命令和心意相违背的,那么做事就会半途而废,后到的命令与先到的命令不统一,做事就会失败。

命令一定要符合人性,而后到的命令与先到的命令统一,是为了避免将领的威信受损,当然,最终的目的也是为了征服人心。

孙子兵法攻城为下攻心为上(孙子兵法得民心者得天下)(4)

总结来说,让一个好的决策彻底发挥作用,贯彻到底,需要具备两个根本:

第一个原则:符合人心。

这种符合人心的决策,除了本身的合理性之外,也需要将领以身作则,因为有的命令是新的,看上去不那么容易接受,容易受到反抗,这个时候就需要将领以身作则,才能达到目的。

第二个原则:要前者和后者的命令相符,不可多变。

如《素书》之中所说“后令前者毁”,后到的命令和先到的命令不统一,就会让部下觉得这个领导过于多变,于是怀疑领导的权威和能力,让部下也无所适从。

朝令夕改的领导,导致自己的决策难以彻底实行,也是失去信服力,自食恶果。

在一个团队之中,凝聚力最好的作用就是为了让政策和命令能够得到贯彻实行,如果连这一点最基本的事情都做不到,那么这个团队谈不上行动力,谈不上凝聚力,更谈不上有所成就。

孙子兵法攻城为下攻心为上(孙子兵法得民心者得天下)(5)

作为一个将领,要具备极强的个人魅力,能够树立个人威信,在此基础上,建立出良性的决策,以此来争得民心,并且让每一个正确的决策都能彻底贯彻落实,这是取胜的根本。

作者|国学书舍

品读国学智慧,感受古人文化,体悟不一样的世界,看见不一样的人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