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形的特征公式(图形的量化---坐标系产生的数学背景)(1)

经纬线

关于用算术方法研究图形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埃及,古巴比伦以及古代中国。因为日常生活和生产实践的需要,人们从土地测量开始,后来又发明了面积,体积的计算方法,发明了研究三角形边角关系的有力工具三角函数。特别是在这个过程中,人们研究了两个重要的问题,这对后来坐标系的建立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一个是发明了地球表面上和空间星座中的经纬线,用经纬线来确定点的位置,另一个是研究了平面上满足某些条件的点的运动轨迹。

古巴比伦人和古代中国人都利用了数字12发明了被称为黄道的坐标系,用来确定夜空中星座的位置。在地球表面,据说是亚里士多德第一个发明了确定位置的办法,他发现越接近赤道越热,越靠近北极越冷,于是他建议在地球上按南北方位划分五个气候区域,并称这样划分的线为纬线。后来,在亚历山大图书馆从事研究的托勒密在他的8卷本的《地理学》中提出,绘制地图不仅需要维度也需要经度,为了把地球的位置平面化,他设计了扇形的经纬线,绘制出著名的“托勒密地图”,虽然这个地图并不实用。

图形的特征公式(图形的量化---坐标系产生的数学背景)(2)

阿波罗尼奥斯

谈到运动轨迹的研究,就必然要涉及古希腊学者关于圆锥曲线的研究。据说,古希腊学者热衷于研究圆锥曲线是与倍立方问题有关,或者与日晷有关,日晷是古代的一种利用日影定时的仪器。圆锥曲线研究的集大成者是亚历山大图书馆的学者阿波罗尼奥斯(约公元前262-约前190),他的巨著《圆锥曲线论》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并启发笛卡尔发明了直角坐标系。这部巨著共分8卷,含487个命题,前4卷是基础部分,后四卷是拓展,但最后一卷遗失了。《圆锥曲线论》这部书的思想非常深刻,但因为没有更多地使用数学符号和公式,特别是没有给出用于直观解释的图形,使人难以理解,现在书中的图形大多是后人根据书中的阐述补加的。

与欧几里得的《原理》一样,《圆锥曲线论》开宗明义给出了书中要讨论对象的定义,但阿波罗尼奥斯远没有欧几里得表达得清晰。关于圆锥的定义,参见图(1)

图形的特征公式(图形的量化---坐标系产生的数学背景)(3)

图(1)直圆锥

我们归纳如下:

对于给定圆心为O的圆,及圆所在平面外的一点A,连接点A与圆周上任意一点B,并向两端延长得到一条直线,称这条直线为母线。以固定点A为轴心,令母线沿圆周转动一圈回到点B,则母线的运动轨迹就得到两个曲面,称之为圆锥曲面。称A为圆锥的顶点,给定的圆为圆锥的底;如果AO垂直于底,称这个圆锥为直圆锥,否则称为斜圆锥。

如果用一个平面去截这个圆锥,因为平面与母线之间的夹角不同在圆锥曲线上可能截出不同的曲线,但就类型而言,可以得到三种曲线,统称为圆锥曲线。如果平面只与两个曲面的一个相交,那么分两种情况:平面与曲面截出一条开放曲线,即平面与母线都相交,则称这条曲线为抛物线。如果平面与两个曲面都相交,那么,平面与曲面截出两条对称的开放曲线,则称这两条曲线为双曲线。这三种圆锥曲线的名字都是阿波罗尼奥斯给出的,沿用至今。其中,椭圆英文为ellipse,源于希腊语ελλετΨҫ,意为“不足”“缺乏”,可以直译为“亏曲线”;双曲线英文为hyperbola,源于希腊语νπερβоλη,意为“优越”“超越”,亚里士多德曾经用过这个词,指天体与地平线的角距,在这里可以直译为“盈曲线”;抛物线英文为parabola,源于希腊语παραβоλη,意为“并列”“相对照”柏拉图曾经用过这个词,指两个天体处同一经线,在这里可以直译为“齐曲线”。

图形的特征公式(图形的量化---坐标系产生的数学背景)(4)

圆锥曲线论

阿波罗尼奥斯给出了这三种圆锥曲线的方程,我们知道,要把曲线的方程阐述清楚就必须利用坐标。下面以椭圆为例进行说明,这是在《圆锥曲线论》第1卷中命题13所讨论的,我们用现代语言和符号来阐述。设椭圆曲线上点的横坐标和纵坐标分别为x和y(书中没有明确给出坐标的定义,但已经明确地利用了坐标地思想),利用平行线和相似三角形地性质,可以得到下面的方程

y2=px-px2/2a (1)

其中,p为焦距,a为椭圆长轴的一半。阿波罗尼奥斯在《圆锥曲线论》第3卷中又专门讨论了椭圆和双曲线焦点的性质,得知p=2b2/a,其中b为椭圆短轴的一半。代入(1)式可以得到

y2/b2=2x/a-x2/a2 (2)

注意到,阿波罗尼奥斯得到上述结论,是把坐标的原点设定在椭圆的长轴的一端,如果把坐标原点设定在长轴的中心,即把x变为x a,则(2)式为

y2/b2=2(x a)/a-(x a)2/a2

整理以后就可以得到现代数学教科书中椭圆的标准方程

x2/a2 y2/b2=1

阿波罗尼奥斯得到的双曲线方程和抛物线方程分别为

y2=px px2/2a (3)

y2=px (4)

利用上面处理椭圆方程的方法,可以类似地得到现代意义上的双曲线和抛物线的标准方程。我们把(1)式和(3)式分别与(4)式比较,就可以知道阿波罗尼奥斯为什么把椭圆曲线叫做亏曲线,把双曲线叫做盈曲线,把抛物线叫做齐曲线。

下面,我们进一步讨论椭圆曲线。在现代的教科书中关于椭圆的定义为:

平面上,到两个点的距离之和为一个常数的动点的轨迹。

这个定义是1579年,由意大利数学家蒙地(1545-1607)给出的,事实上,阿波罗尼奥斯在《圆锥曲线论》中已经证明了这个结果。

比利时数学家丹德林(1794-1847)利用两个球给出了上述命题的一个非常直观的证明,后来人们称其为丹德林球。如图(2)所示

图形的特征公式(图形的量化---坐标系产生的数学背景)(5)

图(2) 椭圆定义的直观解释

在一个正圆锥中先放入一个小球,设这个小球与圆锥面相切得到的圆为ω;然后斜放入一个平面,设这个平面与圆锥面相交得到的曲线为α,同时,与小球的切点为O;最后放入一个大球,设这个大球与圆锥面相切得到的圆为ω’,与斜平面的切点为O’。很显然,圆ω所在平面与圆ω’所在平面是平行的。在曲线α上任取一点C,因为球外一点到球的切线均相等,因此CA=CO,CB=CO’,即点C到两个切点O和O’的距离之和总为一个常数,因此曲线α为一个椭圆,O和O’为焦点。

在上面的讨论中我们已经看到了解析几何的影子,但真正引发笛卡尔开始思考坐标系的是所谓“3条或4条直线的轨迹”的问题,阿波罗尼奥斯《圆锥曲线论》的第3卷的后半部分专门讨论了这个问题,问题可以描述如下:

“在平面上给定三条直线,令一动点到其中一条直线距离的平方,与到另外两条直线距离的积成正比,求这个动点的轨迹”

如果给定的是四条直线,那么,把到一条直线距离的平方改为到两条直线距离的积。阿波罗尼奥斯用几何的方法研究了这个问题,证明了这个动点的轨迹是圆锥曲线,并为自己能得到这个结论而感到骄傲,他的那本名著的序言中说:

“第3卷包含许多......令人不可思议的和最完美的定理,其中绝大部分都是新的,而且当我们掌握这些时便知道,欧几里得未曾作出的三线和四线轨迹,只有它的偶然的部分才被不很愉快地解出,因为没有我们所发现地事实它们就不可能被圆满解出”

几百年后,亚历山大图书馆晚期地数学家帕斯(约300-350)把这个问题推广到四条以上直线和任意给定角,后来人们称这样的问题为帕斯问题。笛卡尔对帕斯问题很感兴趣,正是在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中笛卡尔萌发了建立坐标系的构想,最终发明了解析几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