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娜丽莎的微笑主要靠左脸传递幸福,她的微笑是不对称的,这种不对称的微笑可能意味着某种不真实的情感。一个由多国科学家组成的研究小组在《大脑皮层》(Cortex)杂志上对蒙娜丽莎神秘的微笑给出了最新的解释。

《蒙娜丽莎》是欧洲文艺复兴代表性人物列奥纳多·达芬奇(Leonardo da Vinci)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也是世界著名博物馆法国卢浮宫的镇馆之宝。《蒙娜丽莎》之所以享誉世界,除了它广受称赞的高超绘画技法外,蒙娜丽莎神秘的微笑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近两个世纪以来,许多科学家尝试去解答为什么这么多人认为她的微笑有独特的魅力。

一个由美国、英国、意大利的科学家组成的研究小组最近给出了他们的解释,蒙娜丽莎在假笑,她的幸福感只表现在左脸上。

不对称的微笑

“达芬奇是一个敏锐的观察者,也是一个全能科学家,他知道人面部复杂的神经分布,可能也知道,微笑是精神和身体的一种潜在的结合。”这项研究的主持者,美国辛辛那提大学神经学系科学家卢卡·马尔西利(Luca Marsili)告诉南方周末记者。这项研究最重要的启示是告诉我们,所谓蒙娜丽莎神秘的微笑,很可能是达芬奇基于自己的观察而有意为之。

这一判断基于他们实验中对蒙娜丽莎面部表情信息的解读。即使一般人,如果仔细看蒙娜丽莎的脸,很容易就能看出来她的脸是不对称的,主要是左侧嘴角明显上扬。这一情况早在19世纪就有人指出。这种不对称的笑容能起到什么样的效果呢?

蒙娜丽莎微笑怎么回事(蒙娜丽莎为什么要假笑)(1)

图a是《蒙娜丽莎》高分辨率全图;图b是蒙娜丽莎的脸,展示了她微笑的细节。图c是利用软件,以右脸为基准合成的对称的全右脸(这里的右是指蒙娜丽莎角度的右,对于看画的人来说,是左边),同理,图d是全左脸,也就是我们看到的画中右侧有嘴角上扬的那边。

研究团队将蒙娜丽莎的下半部分脸的图像进行了处理,通过软件将左右脸分开,以其为基准,分别制作成对称的脸。比如以右侧脸为基准制作成全是右脸的完整脸(图c),还有以左侧脸为基准制作成的全左脸的完整脸(图d)。

然后在不告知实验目的的情况下,由42名健康的评估者去分别评价这两个合成的下半部分脸传达了什么情绪。确定性程度和反应时间都有考虑在内。结果显示,39个人都认为全左脸的合成图表达的是幸福,约占总人数的93%。没有人觉得全右脸表达的是幸福。

这些结果显示,迷人的蒙娜丽莎的微笑主要靠左脸传递幸福,她的微笑是不对称的。这一研究发表在2019年4月在线出版的《大脑皮层》(Cortex)杂志。

而这种不对称的微笑不符合人们微笑的常态。早先的研究已经指出,真正自然的微笑,也就是真正传递出愉快情绪的微笑,将带动双侧上下部分脸上的肌肉对称地动起来。蒙娜丽莎的微笑除了不对称外,她上半部分脸的活动也不明显。

“不幸的是,由于蒙娜丽莎的头是旋转的,我们无法用软件合成图像去检查她上半部分的脸。” 卢卡·马尔西利向南方周末记者解释。虽然研究中只关注了下半部分脸,但这并不意味着上半部分脸的表情在微笑中并不重要。通常来说,当一个人笑的时候,脸颊会有所上扬,带动眼睛周围的肌肉收缩。

反之,下脸微笑的不对称,可能意味着那是不真实的情感,被认为是撒谎时才会出现的。那蒙娜丽莎为什么会有不对称的微笑呢?

假笑背后的神秘信息

对达芬奇为什么会画出蒙娜丽莎这样独特的笑容,现在还没有确切的解释。但大量解释倾向于认为这张画中还藏着某些神秘的信息。

比如,基于面部特征,认为这张画有可能是达芬奇的自画像,或者她其实是一个男人等等。2011年,意大利艺术史学家西尔瓦诺·文斯蒂(SilvanoVinceti)表示,《蒙娜丽莎》很可能同其他名画《施洗者圣》等一样,是达芬奇参照了自己的恋人、长期伴侣、男学徒的样子画的,因为蒙娜丽莎的鼻子和嘴都与他惊人地相似。通过显微镜将画放大后,西尔瓦诺·文斯蒂还在蒙娜丽莎的右眼里发现字母“LV”,可能代表达芬奇名字的缩写,背景的拱桥处发现了数字“72”,有历史学家指出这座位于意大利北部的桥1472年因大洪水被冲毁,“72”可能是达芬奇在记录自己20岁时的这一事件。但这些说法争议很多。

传播最广的说法还是,这就是佛罗伦萨一名商人的妻子丽莎夫人(Lisa Gherardini)的画像,达芬奇应邀于1503年开始创作这幅画。画中运用晕涂法一层层地着色,历时多年才画成。科学家通过红外激光成像技术将隐藏在涂层下的痕迹一层层拨开之后,发现现在看到的蒙娜丽莎下面还有四幅画,可能是绘画过程中的草图。

还有一些从逻辑上分析蒙娜丽莎奇特微笑的说法。比如,画中模特坐的时间太长,所以笑得不那么自然。还有医学专家看她脸色苍白、头发稀疏、发际线靠后、笑容不对称、皮肤泛黄、食指旁有突起、脖子上有肿块等,判断她可能得了甲状腺功能减退症,导致肌肉无力,所以笑得不协调。

虽然不清楚蒙娜丽莎的形象具体是如何画就的,但这个五百年前既不是神,也不具有显赫身份的家庭妇女,经由达芬奇的笔,迄今仍被视为最受瞩目的肖像,堪称传奇。达芬奇将艺术与科学结合的创作特点,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

假笑的秘密和魅力

除了绘画,达芬奇还在物理学、数学、天文学、建筑学、医学,尤其是解剖学等许多学科有突出成果。蒙娜丽莎微笑的独特魅力,自然很难被低估。只不过,假笑的秘密,现在人们还知之甚少。

“有几项研究指出,不对称性是假笑最重要的线索,下半部分脸的表情比上半部分更重要,左半边脸比右半边脸更重要,这些在女性身上会比男性更准。”但卢卡·马尔西利估计,这些结论也可能存在一些社会文化差异。

差异很可能是存在的,而中国人对假笑也并不陌生。中国古代就有“强颜欢笑”这样的词,近代又有“皮笑肉不笑”这样形象的描述,其实都可以归为假笑的范畴。尤其是这几年,来自美国的加文·托马斯(Gavin Thomas)在网上获称“假笑男孩”,借助表情包跨越地域文化隔阂,尤其得到中国人的追捧,实在耐人寻味。为什么假笑在中国社会激起这么多人的情感共鸣呢?

2011年,一项对假笑进行中西比较的研究指出,中国人倾向于把情绪的表达放在人与人的关系中进行解读,而西方人则更倾向于把情绪的表达理解为个人的事情,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的思维方式差异可能就导致了中国人在公开表达个人情绪时会更多地限制自己,但同时也更善于调整面部表情。实验结果还显示,中国人通过眼睛去判断对方是真笑还是假笑时,准确率更高,这与西方人存在差异。

嘴巴和眼睛在西方人判断真笑假笑时都很重要。而像蒙娜丽莎这样“笑不露齿”的情况在中国古代社会更是很多女性的日常自觉。对于假笑来说,通常会让情绪显得更复杂。更早时候对蒙娜丽莎面部表情的识别结果发现,虽然总体上她看起来很幸福、快乐,但也能解读出厌恶、担心、愤怒等大量不同的情绪。

真相不清楚的时候,传说就会非常多。另一个传播非常广的说法“无论站在什么角度看蒙娜丽莎,都会感觉她在凝视着自己”,也就是俗称的“蒙娜丽莎效应”,2019年1月,被德国科学家证伪:并不是直视,而是偏向看画人的右侧。

总的来说,蒙娜丽莎微笑的秘密,以及这幅画背后所隐藏的更多的信息,目前还有大量未解之谜。人们对这幅画的热情数百年来亦未消退,随着科学研究的进展,更多谜团可能会被解开。

南方周末记者 王江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