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传学家被剥夺诺贝尔奖(克隆之父童第周)(1)

童第周

大白天的,比利时比京大学的生物实验室里安静得出奇,连每个人的心跳声都能听见。

一群外国人瞪大了眼睛,将一个体格瘦小的中国留学生围在了中央。他们大气不敢喘,眼睛不敢眨,生怕错过任何一个瞬间。

就在这时候,只见这个来自中国的留学生拿起了一根细小的钢针,在显微镜的辅助下刺穿了一个青蛙卵。随后,他又极其沉稳地拿起来一只细小的钢镊,撕开了青蛙卵表面的一层薄膜。

霎那间,整个实验里都沸腾了。有几个年轻人把这个中国人紧紧的抱在了怀里,在他的脸颊上疯狂的亲吻了起来。

也有几个年轻人脸上露出了惭愧之色,有些失落地走到了角落里。看着那个有些腼腆又不爱说话的中国人,窃窃私语起来。

遗传学家被剥夺诺贝尔奖(克隆之父童第周)(2)

比利时留学

站在旁边的教授对周围发生的一切毫不关心。

他的目光只停在了这个中国留学生的身上,仿佛从他的身上看到了一道光。

脸上浮现出的笑容、眼神里的期待和惊讶,难以掩盖他内心的激动。他双手都伸出了大拇指,颤抖着嘴唇说,“你真行,你们中国人真行!”

开头的这一幕,也许很多人都有着似曾相识的感觉。没错,这个中国留学生就是曾出现在小学语文课文《一定要争气》的童第周。

时过境迁、岁月荏苒。当时光从指尖划过的时候,太多的人早已忘记了他的名字。孰不知,他的名字却早已镌刻在了中国,乃至世界生物胚胎学的荣耀之柱上。

遗传学家被剥夺诺贝尔奖(克隆之父童第周)(3)

《一定要争气》

童第周出生于1902年,是浙江省鄞县人。童家虽然称不上世家名门,但也算是书香门第。其父童兆甲是晚清的秀才,在鄞县也算小有名声。

以童兆甲的才学考个举人也并非没有可能。只是后来因为父母年迈,自己的身体也不好,这才中断了学业。成家之后,便在家乡办了一所私塾,安心地做起了教书先生。

也正因为如此,童第周从小就耳濡目染在读书声的环境里。听着父亲给他读《四书五经》,听着父亲给他讲那些古文典籍里的人生哲理。

而这其中最经典的莫过于“水滴石穿”的故事了。

那是在童第周还是个顽童的时候。一天,正在屋檐下玩耍的他,偶然看到了房檐下的石头上都有一个“小坑”。

遗传学家被剥夺诺贝尔奖(克隆之父童第周)(4)

老家故宅

于是,他便扭过好奇的小脑袋问他父亲,这些小坑都是谁凿的,凿这些小坑干什么。

父亲笑了笑,把他招呼到自己的身边,摸着他的小脑袋说,“这坑不是人凿的,而是雨水‘凿’的”。

听到父亲的解释,小童第周有些不以为然,胀红着小脸说父亲是在骗他:“雨水怎么可能在石头上凿出坑来了?”

父亲没有生气,反而笑着搬出了另一番的人生哲理。他说:“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这一滴雨肯定是不可能在石头上凿出坑来的,怕的是经年累月。这日积月累十几年下来,雨水也能在石头上砸出坑来。”

遗传学家被剥夺诺贝尔奖(克隆之父童第周)(5)

观察胚胎

正如荀子《劝学说》里所言,“不积硅步,无以至千里;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海”。

起初,童第周还是不相信的。

所以,每次下雨的时候,他都蹲在门口看那雨水滴答在石头上。一天天、一月月的过去了。当他再一次观察屋檐下的石头时,他发现那些小坑真的更深了一些。

此时的他,终于明白了“水滴石穿”的意思。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

对于童第周而言,这父子相伴的岁月实在是太短。1916年,童兆甲病逝,抛下了五子三女。一家人的重担全都压到了大哥童第锦的身上。

虽然大哥接过了父亲的私塾,但兄弟姐妹们也都到了求学的年龄。越来越拮据的生活压的童第锦有些喘不过气来,家里的生活也变得拮据起来。

遗传学家被剥夺诺贝尔奖(克隆之父童第周)(6)

毛主席接见

当年二哥童第德去燕京大学求学的时候,大哥已经建议父亲卖掉了家里20亩的水田。本来计划着去洋学堂求学的童第周,也明白此事化为了泡影。

已经是14岁的他,只能跟着大哥在旧私塾里念那些陈词滥调。

他对洋学堂是渴望的。毕竟可以学习西洋的知识,不必在那些故纸堆里翻那些无用的典故。

可此时的洋学堂只能停留在自己的梦中。当眼泪打湿了枕头的时候,才发现也只不过是黄梁一场。

这种委屈和不甘心的生活,童第周足足过了两年。

直到1918年,二哥童第德从燕京大学毕业了。他的学海生涯才迎来了新的转折。

二哥童第德回到家中之后,看到他整日闷闷不乐的样子,也就明白了他的心思。于是,他便找到了大哥,商量起了四弟童第周外出求学的事。

遗传学家被剥夺诺贝尔奖(克隆之父童第周)(7)

青岛故居

二哥告诉大哥,自己已经在宁波中学谋到了差事。虽然薪水不高,但也是可以补贴家用的。他有意带着四弟一起去宁波读书。

童第锦听完此事,心中虽然有些难言,但是脸上还是露出来了笑容。当年童第德出去求学是他向父亲主张的。如今四弟也有了机会,他又怎么能不支持呢?

虽然家境已是今非昔比,但有了二弟的支持,也比从前宽容得多。于是,童第锦又是卖地,又是卖家当,给童第周凑了些学费,让他跟着二哥去宁波求学了。

1918年,16岁的童第周终于迈进了新式学堂,考入浙江省立第四师范学校。

遗传学家被剥夺诺贝尔奖(克隆之父童第周)(8)

实验中

在父兄十几年如一日的教导下,童第周的国学文化非常的扎实。再加上,他深知这次求学的来之不易,所以他异常的刻苦,从进入学堂的那一刻开始,他就一直保持着优异的成绩。

临近毕业那一年的暑假,童第周兴冲冲地对大哥说,他有意要报考宁波的效实中学。

当时的效实中学,是浙江省的一流学校。毕业之后,学生可以直升上海圣约翰大学。

大哥听到他的想法之后,非常的高兴。但他也知道效实中学是择优录取的,能进到这个学校的都是拔尖的学生。

大哥似乎要激起他的斗志。于是对他说,“你上个师范的预科都费劲,还想考效实中学,岂不是异想天开”。

遗传学家被剥夺诺贝尔奖(克隆之父童第周)(9)

一起探讨

“如果你能考上,我就是砸锅卖铁也供你读书。可如果你要考不上,那就回家踏踏实实的种地”。

童第周知道大哥向来是说话算话的。为此他也给大哥许下了一个诺言,“你给我一个暑假的时间,笨鸟先飞。我相信只要我努力就一定能考上”。

夜以继日,耗尽了多少的油灯。童第周终于拿到了效实中学的录取通知书。

可那一年的效实中学并不收新生。他只能以插班生的身份进入了中学三年级。因为没有一二年级的知识做铺垫,没有扎实的基础功底。他除了国文以外,几乎所有的科目都不及格。数学成绩更是惨不忍睹,常常考二三十分。

遗传学家被剥夺诺贝尔奖(克隆之父童第周)(10)

工作交谈

一时之间,校园里流言四起。有人说他压根就不是学习的种子;有人说他和女学生谈起了恋爱。

校长看着他不忍直视的成绩单,把他喊进了办公室,好言好语地劝他退学。

校长的这个建议让童第周惶恐了。能到效实中学读书,是他多年来梦寐以求的。他不能放弃,更不能气馁。于是,他哀求着校长再给他一次机会。

在路灯下、在图书馆;在下雪的夜,在酷暑难耐的烈阳下。总之,在学校的任何一个角落里都能够看到童第周抱书苦读的身影。

有时候,老师看到了让他回宿舍休息,他却找个借口、换了一个地方继续苦读。他相信“水滴石穿”,他相信“铁棒成针”。

遗传学家被剥夺诺贝尔奖(克隆之父童第周)(11)

铜像

当成绩单再次公布的时候,所有的人都惊讶了。他的每科学习成绩都到了70分以上。校长感慨着说,他还从来没有见过进步如此之快的学生。

而童第周也相信,圣约翰大学就在他的眼前。他可以进入更高的学府,汲取他想要的知识。

然而,他终究还是和圣约翰擦肩而过了。他毕业的那一年,为这个家耗尽心血的大哥病倒了。他不得已回到家中,承担起了照顾大哥的责任。

不过,他的学习生涯并没有就此结束。在一年之后,虽然被北大和南京大学拒之门外,但他还是获得了复旦大学旁听生的资格,后来以优异的成绩考进了复旦。

遗传学家被剥夺诺贝尔奖(克隆之父童第周)(12)

中年

1927年,童第周顺利毕业,在二哥的帮助下,谋得了一份差事。到桐庐县的建设科当了个科长。

也就是在这里,他的人生迎来了一个新的转折点。

在这里,他认识了南京中央大学生物学的主任蔡堡。在蔡堡的推荐下,去了南京中央大学生物系担任了助教。从此,与生物学结下了毕生的缘分。

1930年,童家的生活再一次殷实了起来。大哥主持家务,二哥、三哥也在政府里都有了职务。

几个哥哥都知道童第周对于知识的追求并不满足于此,便出资送他出国留洋了。

他从南京坐着火车到了满洲里,从满洲里进入苏联之后,辗转去往了比利时的比京大学。那时的欧洲各国对中国人并没有什么好感。在西方的恶意贬低之下,他们对中国留学生充满了歧视,把中国人视作“天生的笨蛋”。

遗传学家被剥夺诺贝尔奖(克隆之父童第周)(13)

童第周夫妇

本来个子就不高的童第周,在学校里受尽了外国人的冷落和嘲笑。

有些人甚至当着他的面讥讽他,辱骂他。一股怒火燃烧着他的胸腔,他真的想伸出拳头与那些外国人一较高低。但他也明白这是不明智的,更何况他真的打不过他们。

“要想证明中国人不比他们笨,甚至比他们更聪明,那就要在知识和能力上彻底的战胜他们”。

童第周下定了决心,他再一次拿出了“水滴石穿”的毅力,一头扎进生物胚胎的研究中。

当时,他的导师达克和好几位助手都在做着青蛙卵子的实验。

可在剥离卵膜的操作过程中,屡屡遭受打击。要不是把小米粒大小的卵子撕破了,就是无法把卵膜剥开。在整个生物实验室里,没有一个人能操作这个过程。

遗传学家被剥夺诺贝尔奖(克隆之父童第周)(14)

童第周故居

童第周知道这是证明自己的机会。他在宿舍里用白水就着面包,一次又一次的解剖着青蛙,一次又一次的观察着青蛙的卵子。

他相信只要自己肯努力,就一定能解决这个难题。已经忘记了经历了多少次的失败,但当那一根钢针扎下去的时候,他成功了。

最初他的导师是不相信的。一个小个子的中国人,怎么可能完成如此复杂的操作。

他把童第周喊进了实验室,在众人的关注之下操作了起来。仅仅半个小时他做到了,也就有了文章开头的那一幕。

一年之后,“九一八事变”爆发了。

遗传学家被剥夺诺贝尔奖(克隆之父童第周)(15)

和同事一起

他的拳拳爱国之心彻底的被触动了。他恨不得插上翅膀一瞬间就回到祖国。然而,学业还在继续,要想让国家真正的强起来,那就需要更多先进的人才,更多有用的知识。

他的心无法平静下来。他和更多的留学生组成了留学生团体。在比利时的街头上游行,抗议着日本人的暴行。他呼喊着,希望国人们能团结起来,把侵略者赶出自己的国家。

一个比利时的警长朝他走了过来。严厉的对他说,他要把他抓起来,因为以童第周为首的游行队伍扰乱了比利时的社会公共秩序,他是要负法律责任的。

童第周看了一眼警长,他的内心是气愤的,但他还是克制了下来。

遗传学家被剥夺诺贝尔奖(克隆之父童第周)(16)

海洋研究所合影

他清了清嗓子对对方说:“日本人正在侵略我的祖国,我没有办法作壁上观。尊敬的警长先生,倘若比利时正在遭受侵略,如果是您,您会怎么做?”

警长毫不犹豫的说:“我会毫不犹豫的走上战场,和他们决一死战”。

“那您一定了解我此刻的心情。我们正是在呼吁让我们的国人团结起来,向侵略者发起战斗”。童第周的眼眶有些红肿了,他哽咽着声音。

警长明白了他的心情,点了点头转身而去。

1934年,童第周拿到了博士学位。

在欧洲短暂停留之后,他就毅然决然的回国了。在山东大学担任了生物系教授。从此以后,他把所有的心思都倾注在了中国生物实验胚胎学的研究和教育上。

在比利时留学的时候,比京大学生物实验室里,几乎所有的青蛙卵膜和海鞘卵膜都是由童第周一手剥开的。

就连他的导师也无法做到,就仅此一项,足以让他的名声留在欧洲大地上。

1940年,他在国际上发表了关于海鞘性状的论文。将海鞘卵在初期发育的性状描述的一清二楚。解决了生物学界对海鞘发育的争论。也因此让他的名声更加的远播。

遗传学家被剥夺诺贝尔奖(克隆之父童第周)(17)

单尾金鱼

然而,随着抗日战争的不断深入,他离海边越来越远。对于海中生物的研究,已经有些有心无力了。

于是,他把胚胎的研究转移到了鱼类的身上。

不久之后,他便把文昌鱼的归属问题做了彻底的解决。更明确提出了文昌鱼在从无脊椎动物到有脊椎动物的演变过程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童第周在国际生物学领域的名声越来越大,得到了学界的青睐。就连美国的耶鲁大学和英国的剑桥大学,也为他开出了丰厚的条件。

然而,他在海外仅仅停留一年,便拒绝了所有的高薪待遇。因为新中国就在眼前,他要报效国家,他要为国奉献。

遗传学家被剥夺诺贝尔奖(克隆之父童第周)(18)

童鱼和普通金鱼

上世纪60年代,童第周把研究的重点放到了鱼类的身上。

他将雄性金鱼的细胞核移植到雌性金鱼去核的细胞卵中。观察细胞核与细胞质对下一代的影响。由此开启了中国克隆技术的研究。

他还在异种鱼类中进行了实验胚胎的研究,最终培养出了单尾金鱼,也就是全世界都认可的“童鱼”。

他成为了中国的克隆之父,并且一直处于世界该领域的先列。成为国际上第一个实现克隆鱼的科学家。

然而种种原因,他的这些研究都没有引起世界科学界的重视。直到多年以后,他的那些学术论文才逐步被发表出来。

汤姆森科学信息研究所中有这样一句话,“中国科学家在1981年培养出了世界上第一条克隆鱼”。然而,这已经是在童第周逝世两年之后了。

遗传学家被剥夺诺贝尔奖(克隆之父童第周)(19)

晚年工作中

1979年的3月6日,童第周在浙江大学的科学大会上慷慨陈词,与2000多名科技工作者一起探讨着我国生物胚胎研究的未来和发展方向。掌声此起彼伏。

然而,此时的他已经几个日夜没有合眼了,身体极度的疲惫。突然的一个瞬间,他晕倒在了演讲台上。20多天后,才77岁的他在北京逝世,成为中国胚胎实验研究中莫大的遗憾。

正如生物学界的专家说过的一句话,“如果他的这些研究能够早一点得到关注,也许诺贝尔奖上早已留下了他的名字”。

他就是《一定要争气》的童第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