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目新闻记者 关前裕

通讯员 郭军

在中国,漆之为用,已有近万年历史。漆器,作为中华文明的瑰宝,曾经惊艳世界。

十堰市竹溪县是“中国生漆之乡”,所产的金漆畅销海内外,久享盛名。

前不久,竹溪县女子张晓莲,作为“金漆世家”漆艺非物质文化遗产第四代传承人,荣获“全国乡村工匠”(漆器)称号。

张晓莲今年42岁,出生于竹溪县泉溪镇双桥铺村二组。一介乡村女子何以成为大国重“漆”女工匠?

日前,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记者走进竹溪县,采访了这位有着“深山奇女子“之称的乡村工匠。

漆艺漆器制作(深山女子张晓莲)(1)

金漆源自中国,先民使用近万年

谈起金漆,很多人比较陌生。

其实,金漆只是生漆(天然漆)的一种称谓,俗称“土漆”,又称“国漆”或“大漆”,是从漆树上采割的乳白色胶状液体,一旦接触空气后转为褐色,数小时后表面凝固硬化而生成漆皮,是我国特产的优质天然涂料。

说它是“大漆”,意思是没有任何一种东西能与之相比,所以又称“国漆”。“漆器”曾是贵族的象征,中华民族的瑰宝,与丝绸、景泰蓝、陶瓷并称中国四大手工艺品。

在世界上,说到漆器,也许外国人会想到的是日本,为什么?因为“Japan”这个英文单词的意思是漆器,就像瓷器的英文单词是“China”。

漆艺漆器制作(深山女子张晓莲)(2)

其实,漆器和漆艺发源于中国,漆器以及漆艺从汉代逐渐传入日本。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生漆的国家,早在新石器时期,先民们就已发现并开始使用生漆,有近万年历史,它是比文字还早的一种文化。

2013年,在浙江萧山出土了一张用生漆制作的弓,距今约有八千年的历史。这说明,在人类文明之初,中国人的先祖就已开始使用漆器了。

生漆作为我国的一种特产,在世界上素有“涂料之王”的美誉。生漆被文字记录,大概是春秋时期。《诗经·秦风》云:“阪有漆,隰有栗。”这是秦地产漆的最早记录。《庄子·人世间》:“漆可用,故割之。”

漆艺漆器制作(深山女子张晓莲)(3)

由于生漆具有许多优良特性,历史上曾被视为重要的战略物资加以储备和利用。现代,它是被广泛用作军工、化工、纺织、轻工、造船、机电以及工艺制品等方面的重要涂料。

竹溪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张韶辉介绍,竹溪自然条件独特,生漆历史悠久,早在殷商时期竹溪漆树已被先民利用。竹溪大木漆是“中国五大名漆”之一,在中国农业展览馆被标为“中国国漆”。竹溪从50年代就被列为全国出口生漆基地县,曾被国家授予“优质漆先进县”称号,在国内外享有盛誉。

“漆好清如油,照见美人头;摇动琥珀色,挑起见如勾。”这是竹溪大木漆品质的真实写照。

“中国生漆之乡”一度蒙尘,祖传漆艺面临失传

张晓莲怎么与生漆结缘?

“我算得上是出生于‘生漆世家’。”张晓莲告诉极目新闻记者,她的家族与金漆的渊源,有记录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曾祖父那一代。

民国初期,日本斋藤株式会社派员来竹溪县采购生漆,直运上海,转销日本。

就在这个时期,张晓莲的曾祖父张立武(人送外号:张虎成)成为竹溪县最大的生漆经营商。张立武割漆手艺出神入化,无人能及,常年带领割漆匠人穿云驾雾行走在深山中。遇到出漆率高的漆树品种,他就从深山采集种子带回山下繁殖,逐渐建成了以泉溪、丰溪、桃源、向坝为核心的带状采割区,年产漆量占全县总产量的54.4%。

当年张立武收割生漆2500担,约十万斤,由政府组织护卫队用马车运往郧县的木瓜沟,再转木船由汉江运往老河口,转运至汉口销售。“张家成为富甲一方的大土豪、大地主。”张晓莲的父亲张昌喜亲眼目睹了当年生漆产业发展的盛况。

张昌喜回忆:1954至1983年间,竹溪县泉溪、天宝、丰溪、桃源、向坝等乡镇的每一个生产大队都有供销合作社,每个供销社都收购生漆。以泉溪镇石安大队(现双桥铺一带)为例:1976年间泉溪镇石安大队1000多人口,其中有四百个漆匠,当时一个满劳力在生产队干一天活是12个工分,给生产队割漆一斤是21个工分。

一个漆匠,在三伏天肯流漆的季节,一天有割到13斤漆的记录,普通漆匠一天也能够割六七斤漆,折算成工分,割一天漆就顶在生产队劳动12天。

当时基本每家的青壮劳动力都上山割漆去了,有的一家去兄弟或者父子几个,漫山遍野都是漆匠吆号子唱山歌的声音。

当年,竹溪县出口生漆达到63吨,被列为全国出口生漆基地县,享誉“优质漆先进县”和“中国生漆之乡”。

1954至1983年间,竹溪县营造了16万亩漆林,生漆将竹溪打造成了一张通往世界的名片,成为竹溪人民引以为傲的地方特色产业。

时间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由于化学涂料广泛代替了生漆,再加上竹溪县在生漆出口中对市场品质监控不严,出现了严重的掺假现象,导致东南亚国家大量退货,从此竹溪生漆出口贸易终止。

各地来竹溪收购生漆的客商全部撤出。没有人收购,迫使大批漆匠改行另谋生路。

14岁开始学习割漆的张昌喜,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之后的很长时间,几乎没有从事割漆。曾经风光无限的一代漆匠,渐次凋零。

都市白领回乡传承祖业,欲擦亮“金漆世家”品牌

从小耳濡目染,张昌喜对生漆有着特别的感情。

2000年,年过半百的张昌喜看着山沟里的撂荒地越来越多,很是心疼,就琢磨着开始种漆树。他经常背着干粮在深山中寻找大木漆籽,栽植了近万棵大木漆树,不久,就繁育出“大红袍”“高八尺”等当地优良漆树品种。他一种8年,播下千余亩优质漆树基地。

“日本、韩国等客商还是喜欢传统生漆,每公斤能卖到500元。我这漆林,随便割割,每年也有个十几万元的收入。”张昌喜告诉极目新闻记者,眼看世界上不少国家越来越喜欢生漆,他决定把女儿留在身边,共同把生漆产业做大,更好地传承国粹。

漆艺漆器制作(深山女子张晓莲)(4)

2008年,在父亲的劝说下,张晓莲放弃广东深圳的都市白领生活,义无反顾地返回家乡,跟着父亲打理漆树基地。

她很快学会了漆树的繁殖、采割、制作,还带领乡亲发展了4家生漆产业合作社,种植漆树过万亩,带动20户贫困户就业。

让张昌喜没想到的是,张晓莲还注册了“金漆世家”商标,立志让祖辈打造的品牌世代传承下去。

现年73岁的张昌喜身体健康,上下漆树,身手矫捷,上山下岭,健步如飞。

2017年,张昌喜被竹溪县定为漆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成为“金漆世家”的第三代传人,张晓莲自然而然成为“金漆世家”的第四代传人。

张晓莲告诉极目新闻记者,竹溪生漆产业经过上百年的传承,具有醇厚的历史底蕴与文化色彩,竹溪人民对生漆有深厚的感情基础与生产经验,是有灵魂有信仰可传承的产业,她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把竹溪生漆品牌擦得更亮,让世界感受中国国漆之美。

做大生漆产业,带动群众致富

“竹溪县有着良好的生漆产业资源,但仅靠卖资源不行。”张晓莲认为,要在弘扬国漆文化,漆艺展示的基础上,拉长产业链,提高漆产品的附加值。

漆树种植中,她大胆探索,推行了漆树套种魔芋仿原生态栽培方法,该栽培模式既满足了魔芋生长需求,又充分利用了土地和空间。

2013年,为丰富产业链条,合作社又新发展了波尔山羊、郧巴黄牛,以委托饲养的形式,吸纳农民入社。用牛羊粪施肥,漆树长得更好了;漆树套种魔芋,解决了魔芋的软腐病,魔芋也增产了;魔芋边角料又可作为牛羊的粗饲料。最终,形成了牛羊养殖、漆树种植、魔芋种植良性互补的产业闭环。

合作社还将漆树的相关产业纳入产业链中。除了出售天然生漆外,合作社还生产擦漆家具、擦漆工艺品等。由于擦漆技艺简单,经过简单教授便可操作,村里的留守老人、妇女也加入到生产行列中来。张晓莲承诺,他们可以在家里制作,由合作社统一收购。

2017年,竹溪县政府在竹溪生漆博物馆为张晓莲开办了工作室,主要展示擦漆工艺品。合作社还和湖北人文漆道公司及十堰职业技术学院达成意向协议,建设擦漆家具、擦漆工艺品销售平台,同时依托工作室开展漆艺传承艺人培训。

“用生漆涂制的草碗耐磨耐用,保温隔热,还能防腐,夏天盛米饭,几天都不坏。”3月15日,张晓莲向记者展示一只别致的草碗。她说,涂了生漆的家具、日常用品,环保无害,每年为她的漆器工坊带来数十万元的利润。

为发扬“国漆”文化,张晓莲于2020年在泉溪镇石板河村创建漆器工坊,从事榫卯漆器家具定制、漆胎制作及漆艺工匠培训;开设“漆艺工作室”,创新生漆采割及漆艺髹饰技法,先后获得11项技术专利。每年培训30余名漆艺传承人,带动42户农户参与生漆产业发展,户均年增收5000元以上,成为带动乡土文化产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的“领头雁”。

漆艺漆器制作(深山女子张晓莲)(5)

做大生漆产业,带动群众致富,是张晓莲一直坚守的奋斗目标。

目前,竹溪县共有生漆产业发展企业、合作社50余家,15个乡镇都把发展生漆产业写入产业发展总体规划。该县还建有全国第一个以生漆为主题的博物馆——竹溪县生漆博物馆,总面积1200平方米。同时,以竹溪生漆博物馆为中心向四周辐射,建设集研发、孵化、展示、创意、文化交流于一体的产学研示范基地、中国漆文化创意产业园、漆艺村,力争成为竹溪发展生漆产业的试验田和发动机。

竹溪现有生漆种植基地30万亩,8年后将进入盛产期。

大木漆科普示范基地建成为漆器工坊建设提供了原料保障,金漆世家几代人的传承奠定了漆器工坊建设的技术基础,竹溪生漆博物馆开馆为竹溪生漆产业发展打开了通往世界的窗口。

进入新时代,竹溪县将生漆产业作为三产融合的“首位产业”和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全力打造“中国漆都”。

“竹溪县的生漆发展前景很大,延长生漆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打造乡村漆艺传承平台,使竹溪生漆产业再度兴旺。”张晓莲说得很坚定。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极目新闻”客户端,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欢迎提供新闻线索,一经采纳即付报酬。24小时报料热线027-8677777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