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热词]

为了对曹雪芹笔下的艺术形象的加深理解,很有必要对《红楼梦》中的”东风”一词的意象加以关注。

《红楼梦》六十三回”寿怡红群芳开夜宴”时黛玉抽的那支诗签:”只见上面画着一枝芙蓉,题着”风露清愁”四字,那面一句旧诗,道是:莫怨东风当自嗟。”

红楼梦曹雪芹情节(曹雪芹笔下几个)(1)

意谓:不要怨恨环境,还是承认自己命运吧。一种无可奈何悲惋和叹惜。

”东风”一词有时在诗词戏曲中指代家长。最有名的是陆游的《钗头风》:红酥手,黄縢酒,满城春色宫墙柳。

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这里的”东风”就是喻指逼迫他和表妹唐琬离婚的母亲。

”东风”在《红楼梦》中并非只有这一处喻指家长,还有几处也颇值得注意,其中最集中的算在七十回咏柳絮词那节。

黛玉和宝钗两人的词中都涉及了”东风”,而态度却大不一样,黛玉的巜唐多令》:

粉堕百花洲,香残燕子楼。一团团,逐对成球。飘泊亦如人命薄,空缱绻,说风流!

红楼梦曹雪芹情节(曹雪芹笔下几个)(2)

草木也和愁,韶华竟白头。叹今生,谁拾谁忙?嫁与东风春不管,凭尔去,忍淹留!

这里的”嫁”,从柳絮而言尚可与”婚嫁”相通,实际上就是”交给”或”托付”之意;而喻人则显然不能喻指”婚嫁”,因为黛玉并未嫁给宝玉。

所以,这里的”东风”就是指”春”。黛玉从飘游无定的柳絮,联想到自己孤苦无依的身世,预感到薄命的结局,把一腔哀惋缠绵的思绪写到词中去。

曾游百花洲的西施,居住燕子楼的关盼盼,都是薄命的女子,信手引来,实际是自喻。

柳絮任东北风摆布,象征黛玉在命运面前无能为力,李纨等人看了这诗,都点头感叹:”太作悲了。”除了这类悲戚外,这个可怜少女能说出什么更乐观的话吗?

红楼梦曹雪芹情节(曹雪芹笔下几个)(3)

有意思的是,宝钗《临江仙》的”东风”却完全另一种意象与评价:

白玉堂前春解舞,东风卷得均匀。蜂围蝶阵乱纷纷。几曾随逝水,岂必委芳尘!

万缕千丝终不改,任他随聚随分。韶华休笑本无根。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

这里宝钗的”春”也和”东风”一样,都是喻指那种可以决定”柳絮”们命运的力量。

同前面几首柳絮词低回的调子截然相反,宝钗这首词充满了开朗乐观的情绪。从宝钗的角度看,这同她”行为豁达,随分从时”的性格一致。

有人根据宝钗这首词骂她是”野心家”,想夺”宝二奶奶”的宝座云云,我想未免过于穿凿附会,作者未必有此意图。

曹雪芹在这里写出了宝钗潜意识中,禁不住流露对现在这种处境的满意。

同时曹雪芹也暗示,在对待黛玉和宝钗这两个少女的态度方面,贾府老一辈还是公平的:”卷得均匀”!

”东风”喻指贾府长辈,还可以从探春的判词和灯谜中得到印证。探春判词是:

才自精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清明涕送江也望,千里东风一梦遥。

这里的”梦”无论是探春梦家人,还是家人梦她,皆可通。”东风”当指家人,首先是指长辈。

红楼梦曹雪芹情节(曹雪芹笔下几个)(4)

二十二回探春所制灯谜是:”阶下儿童仰面时,清明妆点最堪宜。游丝一断浑无力,莫向东风怨别离。”

这首灯谜暗示探春他年远嫁难归,那时也许会怨恨长辈将自己嫁这么远,无法和家人团聚。

这里的”莫怨东风”和黛玉诗答中的”莫怨东风”显然是一样的。

还有,十七,十八回贾宝玉在大观园题咏中那首巜怡红快绿》里也有”东风”二字:

深庭长日尽,两两出婵娟。绿蜡春犹卷,红妆夜未眠。凭栏垂绛袖,倚石护青烟。对立东风里,主人应解怜。

由于是奉元春之命赋诗,故这里的”主人”应是指元春,诗中”东风”应即”主人”显然是贵妃元春。

红楼梦曹雪芹情节(曹雪芹笔下几个)(5)

当然上面几个东风词比较一致,都指家长,但是,也不可牵强附会地将巜红楼梦》中的所有”东风”都坐实为家长,还是应当从实际的语言环境出发作具体分析。

比如五十回芦雪庵邢岫烟的《咏红梅花》诗”桃花芳菲杏未红,冲寒先已笑东风”,就看不出喻指家长之意。

根据对这些”东风”的分析,意象大致有两类:一是曹雪芹笔下人物情绪与心理表现。

二是曹雪芹以叙事人身份直接暗示:”莫向东风怨别离”和”莫怨东风当自嗟”,这里的”自嗟”的本义是叹息,自我埋怨的意思。

也可以理解为曹雪芹对林黛玉既十分同情又婉转地批评她不该埋怨”东风”,应当对自己进行一些反思。

红楼梦曹雪芹情节(曹雪芹笔下几个)(6)

而这个”自嗟”首先就是要埋怨自己的小性,多疑,以致严重影响了自己健康,还有源于黛玉对宝玉的过分依赖。

我是芬芳,随笔生香,个人观点,请红学爱好者不吝赐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