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陋室铭》是唐代诗人刘禹锡所创作的一篇托物言志骈体铭文。我们先来说说什么叫“铭”,铭是一种古代刻在金石上的押韵的文体,内容多用来歌功颂德或者警戒自己。比如我们知道毛公鼎,毛公鼎上就有铭文,

陋室铭是不是初中文言文(和孩子一起学文言文)(1)

还有为了纪念南京大屠杀的死难者,我们有一个国家公祭鼎,

陋室铭是不是初中文言文(和孩子一起学文言文)(2)

上面也有铭文。有兴趣的可以去查一下内容。后来在紫砂壶上也有铭文了,内容主要是闲情雅致了。

陋室铭是不是初中文言文(和孩子一起学文言文)(3)

在这些铭文当中,最为人所知的应该就是这篇《陋室铭》了,作者是刘禹锡,我们对于刘禹锡比较熟悉是他写的诗,比如《乌衣巷》“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从 这篇《陋室铭》来看,刘禹锡的文章写得也很好。

这篇《陋室铭》是 刘禹锡被贬至安徽和州县当一名低级官员时写的,当地的知县故意刁难他,半年时间,知县强迫他搬了三次家,面积一次比一次小,最后仅是斗室,只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小屋。

陋室铭是不是初中文言文(和孩子一起学文言文)(4)

刘禹锡遂愤然提笔写下这篇《陋室铭》。全文短短八十一字,刘禹锡赞美陋室抒写自己志行高洁,安贫乐道,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意趣。我们先来看原文。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陋室铭》是一篇托物言志的铭文。文章表现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不慕名利的生活态度。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情操,流露出作者安贫乐道的隐逸情趣。它单纯、简练、清新像一首精粹的诗,充满了哲理和情韵。

我们逐句来分析,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陋室铭是不是初中文言文(和孩子一起学文言文)(5)

陋室铭是不是初中文言文(和孩子一起学文言文)(6)

开篇几句从《世说新语·排调》“山不高则不灵,渊不深则不清”翻出新意,运用诗歌中常见的比兴手法引出陋室。“山不在高”、“水不在深”比兴陋室,“有仙则名”、“有龙则灵”则比兴陋室之德。“这四句是脍炙人口的名言佳句,颇有哲理诗的精警和含蕴。 然后次第写来,以并列句式造成顺流直下的气势,随后托出“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便觉妙语如珠,胜意迭出。这两句从《尚书·周书·君陈》“黍稷非馨,明德惟馨”联想得来,强调以德自励,确为一篇之主旨与警策。写陋室之陋是为了衬托室中主人之贤,而写室中主人之贤,正好说明陋室不陋,这是一种相反相成的关系。以下写室之内外之景、室中人、室中事,句句扣住“陋”字,而又不离“德”字。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是写室内外之景,妙在精切地传出陋室的佳处,以诗的语言表现诗的意境。“痕”、“色”二字,变概念化的“苔”、“草”为可感、可视的具体形象。“上阶”、“入帘”,化静为动,写出“苔”、“草”的神态,又将外景引入室内,为陋室增添了勃勃生机,洋溢一片盎然春意。而一“绿”一“青”,色彩鲜明,更映衬出陋室的闲雅、清幽与别致。这两句为叙写陋室中的人和事创造了适宜的环境。

陋室铭是不是初中文言文(和孩子一起学文言文)(7)

陋室铭是不是初中文言文(和孩子一起学文言文)(8)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写室中人,侧重写与朋友的交往,借以显示作者身份的高贵和性情的高雅。

鸿儒,指那些有大学问的人,清朝康熙年间,举行过一次选拔人才的考试,叫做“博学鸿儒科”,康熙为了笼络人心,为了让知识分子为自所用,他通过开"词科"的方式, 招揽明代的大儒耆老, 通过和平的方式,为清王朝的统治冠以汉文化中的合法性与正当性,并通过对汉文人的体制化,来促使他们对自身身份的心理转化,争取汉文人对清朝正统的认可。所以,"博学鸿儒科"虽然有考试的形式存在,但实质却是"游宴"。它既是皇帝的自省之举,也为笼络人心。

白丁,指没有功名的人,也就是平民百姓,往来无白丁,也就是和我刘禹锡交往的人,没有平头老百姓,是不是有种看不起人民群众的意思?其实我们去分析历史人物不能脱离当时的历史文化环境,我自己理解这里的“白丁”,更多的是指没有学问的人,目不识丁的人。因为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下,有学问读书多的人一般都是当官了,而平民百姓却是基本就等同于没有什么文化的人。当然,你要说刘禹锡就是看不起老百姓,也是一种理解。在《三国演义》中,刘备破了黄巾军之后,刘关张三人救了董卓回寨,董卓“问三人现居何职。玄德曰:“白身。”卓甚轻之,不为礼。”可见,对于不是当官的人没什么尊重是普遍现象。

陋室铭是不是初中文言文(和孩子一起学文言文)(9)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四句写室中事,表现身居陋室的雅趣,足见作者行事不陋。“调素琴,阅金经”,见出陋室生活之清雅;“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显出陋室生活之安适。一个超然物外、体静心闲的高人雅士形象呼之欲出。从句式上看,前二句散句单行,后二句骈俪偶对,骈散相间,颇具韵律美。从写法上看,一二句从正面说,三四句从反面写,正反结合,且“可以调素琴”与“无丝竹之乱耳”、“阅金经”与“无案牍之劳形”又形成呼应和对照,颇见文思之巧。

无丝竹之乱耳,丝竹指的就是乐器中的管弦乐器,刘禹锡说无丝竹之乱耳,说明他觉得丝竹音乐不好,而只喜欢“调素琴”,但是为什么刘禹锡不喜欢丝竹呢?难道丝竹音乐就是靡靡之音? 不太理解。也许在古代,只有抚琴才是正经音乐,丝竹都是上不了台面的?就像现在,你弹个钢琴,大家觉得高端,拉个二胡吹个笛子大家就觉得不够档次?

陋室铭是不是初中文言文(和孩子一起学文言文)(10)

素琴,就是不加装饰的琴,说明简朴,和陋室相呼应,《晋书·隐逸传·陶潜》也记载说陶渊明“性不解音,而畜素琴一张,弦徽不具,每朋酒之会,则抚而和之曰:‘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

陋室铭是不是初中文言文(和孩子一起学文言文)(11)

可是“金经”是什么呢?这句话现在还是很有争议的,有人认为是指《金刚经》,但是为什么一定要指明是《金刚经》呢,难道刘禹锡只看这一种佛经吗?有人说是指装饰精美的经典,例如四书五经,可是除了四书五经就不看别的书了吗?有人说是用泥金书写的佛经,不知道刘禹锡是不是很信仰佛教,为什么喜欢看佛经。

陋室铭是不是初中文言文(和孩子一起学文言文)(12)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最后引证古人、古迹、古语作结。把自己的陋室与诸葛孔明的南阳草庐、扬雄的成都宅第相提并论,意在 自勉;援引孔子“何陋之有”,则说明自身的志趣与圣人之道相符合。而省略上句“君子居之”只引下句,既呼应上文“惟吾德馨”,又隐含君子居住其内之意,妙在机趣横生,不露自炫之迹。上下古今,浑然一体,包含着无限的情兴和深长的韵味。

古代中国人好像有个误区,就是要固守贫穷然后显示自己品德高尚,好像有钱就等同于罪恶。

孔子夸奖弟子颜回说,“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陋室铭是不是初中文言文(和孩子一起学文言文)(13)

蒲松龄在聊斋中对这种思想提出了批判,他说“人固不 可苟求富 ,然亦不必务求贫也”。

当然当代中国人没有这种思想了,现在中国人是笑贫不笑娼。

刘禹锡在 文中把自己的陋室和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相提并论,其实南阳诸葛庐和西蜀子云亭并不简陋。

南阳诸葛庐,初建于魏晋,盛于唐宋,有1800多年历史。是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躬耕隐居地, 三顾茅庐处,“三分天下”的策源地。也是诸葛亮“躬耕南阳”的故址和历代祭祀诸葛亮的地方。

陋室铭是不是初中文言文(和孩子一起学文言文)(14)

诸葛亮是南阳人应该没有什么争议吧,《出师表》里还说“臣躬耕于南阳”,可是后来湖北襄阳也 要争诸葛亮的故乡,有人就写了福对联,“心在汉室,原无分先主后主;名高天下,何必辩襄阳南阳”。

陋室铭是不是初中文言文(和孩子一起学文言文)(15)

子云亭是为了纪念西汉文学家、语言学家、哲学家 杨雄 而建造。位于绵阳城区的西山风景区内。

陋室铭是不是初中文言文(和孩子一起学文言文)(16)

《陋室铭》不足百字,篇幅极短,格局甚大。陋室以矮山、浅水相衬,与诸葛庐、子云亭并提,居住其中,有古之贤人、今之鸿儒相伴,真是陋室不“陋”。全文想象广阔,蕴含深厚,有咫尺藏万里之势。

在语言表达上,多用四字句、五字句,有对偶句,有排比句,只有最后一句是散文句式,句式整齐而又富于变化,文字精练而又清丽,音调和谐,音节铿锵。

后来的某大学生模仿《陋室铭》写了一篇《考试铭》,“学不在精,作弊则灵,分不在高,及格就行,斯是教室,唯吾闲情,小说传得快,杂志翻得勤。琢磨打扑克,寻思看电影,无书声之乱耳,无复习之劳形,虽非跳舞场,堪比游戏厅,君子曰,混账文凭。”

虽然格局不高,但驾驭文字的能力还是可以的。

陋室铭是不是初中文言文(和孩子一起学文言文)(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