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格尔还把实践同认识作了比较,列宁对此也作了摘录和改造,有两个地方。在一处,黑格尔说:“在理论的观念中,主观的概念是作为普遍的和自身没有规定性的东西来和客观世界相对立的,它从客观 世界中为自己汲取一定的内容和得到充实。”可是“在实践的观念中,这个概念是作为现实的东西来和现实的东西相对立的”。

列宁在右边基本上把这话又抄了一遍,并指出应把理论的观念和实践的观念理解为理论的领域和实践的领域,把第一个“现实的东西”理解为“作用着的东西”。在另一处,黑格尔说:“这种观念比上述认识的观念更高级,因为这种观念不仅具有普遍东西的品格,而且具有单纯现实东西的品格。”

简述实践的定义(关于实践概念问题)(1)

列宁对此话加以唯物主义的改造写成:“实践高于(理论的)认识,因为它不但有普遍性的品格,并且还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这是一个很有名的论点,毛主席在《实践论》中曾引用过这句话。这两处的意思是一样的,但后一个更为明 确。

在这个比较中,黑格尔指出:认识和实践有其共同之处,即都具有普遍性;也有其不同之处,也就是实践具有单纯现实东西的特点,而认识则否,因此,实践高于认识。我们前已谈到,在黑格尔,实践观念是从认识观念转化而来的,是认识观念的进一步发展,因此实践观 念包含认识观念而又多于认识观念。

黑格尔的推演是这样的:认识首先是有限的认识、知性的认识,即康德意义下的认识,因此,这种认识是有普遍性的主观形式,然而是没有规定的,即是抽象的和空洞的,因而必须从客观世界中汲取内容来充实自己。

经过这个过程,认识观念就成为有规定的普遍的东西。但是,在黑格尔,主观形式和客观内 容是同一的,因此,认识观念就成为自我规定的概念,成为积极的。

这就是实践,在实践中,主体是积极的。因此,实践不仅具有普遍性,而且具有现实性,因为它具有自我规定,具有积极性、主动性。这当然是一套思辨的东西,但无论如何,黑格尔肯定了实践高于认识,实践在普遍性方面与认识相同,在单纯现实性上则与认识相异。这个观点在辩证唯物主义看来是合理的。

简述实践的定义(关于实践概念问题)(2)

黑格尔

在辩证唯物主义看来,实践要以规律性认识为指导,这是它同认识相同的,但它有着远非单纯认识所能具有的特点,即它是一种物质的力量、客观的力量、“直接的现实性”。例如氢与氧化合成水,这是一个普遍的认识,而人们把氢与氧化 合成水这一实践,则不仅是普遍的(无论何时何地何人,只要具备一 定条件都可把氢与氧化合成水),而且具有改变世界的实际效果。

为什么这样实践就高于认识呢?因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是主观要求和直接现实性的统一,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抽象性和具体性的统一,理性和感性的统一,是认识和实践的统一,主观和客观的统一;也就是说,认识是实践的一个环节,而实践是对立统一的整体。

因此,毛主席说:“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把实践提到第一的地位,认为人的认识一点也不能离开实践,排斥一切否认实践重要性、使认识离开实践的 错误理论。列宁这样说过:实践高于(理论的)认识,因为它不但有普遍性的品格,而且还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

顺便谈谈一种流行的误解。有人把列宁上述的话解释成:实践既具有普遍性,也具有现实性,而认识则既不具有普遍性,也不具有现实性,因为所谓普遍性系指实践的群众性,而理论的认识则只是少数人所从事的。这种看法是错误的。

第一,这种解释与黑格尔的原意是不相干的。第二,不能认为群众实践是盲目的实践,是脱离认识的。第三,有的人显然是把理论的认识和理论工作混为一谈了,这是不对的,理论工作固然只是少数人从事的工作,然而理论的认识却不是少数人之事,任何人,只要他参加实践活动,他就必须具有一定的理论的认识。

实践总是改造世界的活动,这一点是实践活动的一个本质特点,即所谓实践概念的内涵。这引起了好多讨论。一个问题是:改造世界的活动是否一定是改造世界的感性物质活动?农业劳动、工业劳动是改造世界的物质活动,即感性物质活动。

简述实践的定义(关于实践概念问题)(3)

改造世界的活动,其范围就更广泛一些。比如,发表一篇言论,或唱一支歌,没有改造什么物质东西,但是它改造了听众的思想,这是不是改造世界的活动呢?还有人认为不一定改造世界的活动才算实践,只要是实际活动都应该包括在实践的范围之内,因此,人们的一切活动都是实践活动,它包括人们的本能活动、散步、游山玩水等一切活动。

我认为列宁在《哲学笔记》里所讲的实践概念还是比较准确的,就是改造世界的活动,这个活动包括物质活动,也包括精神活动,但首先是物质活动。毛主席在《实践论》里没有否认人的精神活动也是一种实践活动。艺术活动、政治活动,不是物质活动,应该说还是实践活动,因为艺术活动、政治活动也是有意识地改造世界的活动。

但是如果把这个概念讲得太宽泛,本能活动也是实践活动,恐怕就不行了,因为本能活动不是有目的的活动,而实践是有目的的活动。本能活动会达到某种目的,但是进行活动的主体却是没有目的的。如果本能活动算是一种实践活动,那么动物的活动也是实践活动了,人的活动和动物的活动就不能区别了。

比较麻烦的,主要有两个问题:观察是不是一种实践?思维能不能算是一种实践活动?一般地讲,观察不能说是实践活动,因为观察是一种认识活动,认识和实践应该有明显的区别。如果把观察说成实践活动,认识和实践就区别不开了。

观察当然是一种实际活动,而且是一种感性活动,但它不是改造世界的活动。问题是天文观察是不是实践?我们知道,不仅研究天文学要观察,研究一切科学都要观察。自然科学一方面搞实验,一方面搞大量观察,特别是天文学,只能观察。

简述实践的定义(关于实践概念问题)(4)

观察一般讲不算实践活动,而是认识活动,但有些观察同实践、实验很难区别。天文学的观察还可以说只是观察,虽然它使用一些天文学仪器,如望远镜、射电望远镜。但是有一些观察跟实践没有区别。比如,我们用一种人为的办法制造出一些东西,然后加以观察,这跟实践就没法区别了。

我们用高能加速器轰击原子核,从而观察放射出来的基本粒子,这跟实验有何区别呢?这就是实验。但不能因此把观察与实验混为一谈。有的同志之所以说观察也是实践,是因为有些真理凭观察就能够肯定;如果观察不是实践,就会影响实践作为唯一标准的地位。我认为,有许多简单的东西凭观察就能够断定,不需实验,这并不影响实践是唯一的标准这个提法,说观察也是一种实践不但没有必要,反而会混淆认识和实践的界线。

思维算不算实践?思维当然不算实践。观察还是一种感性活动,思维是一种理性活动,是一种认识活动。如果思维也算实践,认识和实践的界线就分不清了。但是,同观察一样,思维一般地不能叫实践,从某种意义来讲,也可以算作一种实践活动。

观察或思维,同只是想观察或想思维比较起来,是一种实际活动。比如演算,或做算术习题,这是思维活动,你真是做了,跟你只是想做大不一样,比较起来,这种思维活动应该说是一种实践。特别是思维活动和思维理论比较起来、观察活动和观察理论比较起来,应该是一种实践活动。

思维理论的基础是什么?思维理论的基础当然是这个客观世界、社会存在,思维理论要反映客观世界,要反映社会存在。但是要不要反映我们的思维活动?要不要反映我们的思维实践?逻辑学是怎么总结出来的?还不就是通过我们的思维实践总结出来的?所以,思维理论同思维活动的关系,就是认识和实践的关系。应该承认它也是一种实践(思维、观察,当然不能说是基本的实践)。但是,一般来说不能承认思维是实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