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老爷们儿年轻的时候似乎爱好就挺多,到老了也似乎有“时尚三件套”——听戏、盘核桃、遛鸟儿。

听戏、盘核桃就不赘言了,不过在繁华的北京城,遛鸟的人永远是最早的一批,北京不像南方城市这样常年温暖,光是想想寒冬腊月零下几十度的清早,就觉得遛鸟的人实在毅力惊人。

老鸟笼收藏(北京老大爷的鸟笼子装的除了鸟)(1)

清晨的天儿刚刚才光亮,遛鸟的大爷们就纷纷骑着自行车出门了,少则挂一两笼,多则五六七八笼,伴随缓缓升起的朝阳,在磅礴浩瀚的北京城中开始一天的文艺之旅。

老鸟笼收藏(北京老大爷的鸟笼子装的除了鸟)(2)

当遛鸟成了城市名片

在中国古代,人们对于鸟类的图腾崇拜就有据可考,庄子的“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鹏就是一种鸟类形象,而中国人对于凤凰的崇拜甚至成为了历史文化的一部分,可见古代先人始终对于这些无法触及的天空精灵有着无限向往。

老鸟笼收藏(北京老大爷的鸟笼子装的除了鸟)(3)

遛鸟这种现象追本溯源,据说一开始只是八旗贵族子弟和太监们的一大爱好,清廷剧里娘娘们对于鸟的喜爱也是“每剧益见”。

光是《甄嬛传》里孙俪撩拨的那只大白凤头鹦鹉就出尽风头,由此可见一斑,只是后来“提笼架鸟”与“游手好闲”“不务正业”画上等号。

老鸟笼收藏(北京老大爷的鸟笼子装的除了鸟)(4)

直到解放后,这种爱好才被传到老百姓中间,甚至更早一些时候,路边摆摊卖豆腐的、修自行车或是剃头的师傅都有可能是遛鸟爱好者。

对于遛鸟的人来说,鸟儿不仅是一种爱好,更是一种陪伴,鸟对于他们而言,在生活中的地位绝对不下于一个兄弟、一个伙伴甚至一个孩子,《燕京杂记》中就记载“京师人多养雀”,遛鸟成为城市名片之一,也并非毫无道理。

老鸟笼收藏(北京老大爷的鸟笼子装的除了鸟)(5)

你想要它的嘴

它就要你的腿

“养鸟听音”据说是满族人的传统,据说曾经有一个人捕到一只好鸟献给皇太极,皇太极却说“此鸟虽有好音,但玩物丧志”因而拒绝收下。

老鸟笼收藏(北京老大爷的鸟笼子装的除了鸟)(6)

只是到了现代,养鸟听音仍然是养鸟人的必修课,具体的表现为养鸟的人在清晨遛完鸟之后,常常聚在各色馆子“会鸟儿”。

老鸟笼收藏(北京老大爷的鸟笼子装的除了鸟)(7)

这时大家会共同分享压鸟经验,“压鸟”是行话,意思就是说训练鸟儿表现出不同的声音,为了压鸟压的好。

讲究的北京爷们儿每次遛鸟走多少步都要做到心中有数,否则走得少了,鸟儿就不叫了。

鸟儿其实是一种很怕生的生物,关于为什么鸟儿不叫,也是有原因的。

如果笼中鸟无法习惯嘈杂的人群、纷繁的俗世,就会心生畏惧,久而久之,鸟当然无法开口歌唱,不过遛鸟完成的就是这样一个过程。

老鸟笼收藏(北京老大爷的鸟笼子装的除了鸟)(8)

和驯兽师的驯化、甚至很多驯宠师近乎虐待的“调教”不同,遛鸟更多的是个“伺候鸟儿”的过程。

“你想要它的嘴,它就要你的腿”,一比一的付出,只有真正爱鸟的人,才能徜徉其中,心生快意。而沉醉,少一分一厘都是负担,爱,少一时半刻都是折磨。

老鸟笼收藏(北京老大爷的鸟笼子装的除了鸟)(9)

遛鸟衍生出的鸟笼文化

老鸟笼收藏(北京老大爷的鸟笼子装的除了鸟)(10)

想必80后年龄层的小伙伴们都看过一个《还珠格格》里的段子,五阿哥跟小太监说“不要动,去把笼子拿来”,拿来后观众一看笼子就乐了——这哪里是笼子,完全就是一个架子好不好?

于是乎笼子成了这一集的一个笑梗,更是一个让人们津津乐道的未解之谜。

老鸟笼收藏(北京老大爷的鸟笼子装的除了鸟)(11)

其实除了大家看惯的“鸟笼子”,北京爷们儿遛鸟的鸟笼本来就有方笼、圆笼和鸟架子之分,最开始的鸟架子其实只是一截树丫。

有这种鸟笼子也并没有什么可笑的,北京人喜欢训练鸟儿“打弹”,就是将弹丸扔向天空,鸟儿会飞去接住,训练成这种鸟儿,人生都因此光辉起来,声声叫好背后,无疑要付出更大的“遛鸟”代价。

“提笼架鸟”也是正宗皇城根儿的文化,所以懂的北京人都会说《还珠》的编剧有文化,而不是笑掉牙。

老鸟笼收藏(北京老大爷的鸟笼子装的除了鸟)(12)

一只鸟在过去按品相、叫声和习性,投缘的话可以值回一二百元的昂贵票价(注意这里是“过去”,现在鸟儿的价值远非如此)

老鸟笼收藏(北京老大爷的鸟笼子装的除了鸟)(13)

而鸟笼子在同等物价之下要值一二十元,这还是普通的木竹鸟笼,当然还有金石鸟笼、雕工巧夺天工的各色鸟笼,只是这些离普通老百姓的生活还是相距甚远,一般的人家,能伺候娇贵的鸟儿,每天遛鸟喂食,已经着实不易。

老鸟笼收藏(北京老大爷的鸟笼子装的除了鸟)(14)

鸟笼子装的除了鸟

还有什么?

老鸟笼收藏(北京老大爷的鸟笼子装的除了鸟)(15)

有人会说,鸟儿的飞翔是天性,就如同人类的七情六欲一样,编者也认同这种说法,但在环境堪忧的今天,在高楼林立的北京城,将鸟儿细心的养护,虽然无法锦衣玉食,但也尚有一方安然的天地,谁说就不是一番精心的呵护呢?

老鸟笼收藏(北京老大爷的鸟笼子装的除了鸟)(16)

虽说中国人常用“金丝雀”来形容女性,但随着时代变迁,获得极致呵护和巨大心力养育的“金丝雀”本身也是一种更显昂贵的付出,有了这些付出,鸟儿或许也不愿离开主人,“何意百炼刚,化为绕指柔。

老鸟笼收藏(北京老大爷的鸟笼子装的除了鸟)(17)

"没有女人愿意当金丝雀,然而金丝雀并不会因为圈养本身而心生怨愤,只有呵护不再、爱意无存的情况下才会漠然处之。“遛”如果去掉走字底,那就是“留”,鸟儿也是一种宠物,它和所有宠物一样,付出爱,回报爱。

老鸟笼收藏(北京老大爷的鸟笼子装的除了鸟)(18)

生物与生物之间,联系恐怕就在于此吧。爱它、珍重它,爱中倘若有丘壑,想必它的心里也自有一片蓝天白云。

老鸟笼收藏(北京老大爷的鸟笼子装的除了鸟)(19)

寂寂无名时,有它伴你高歌欢唱;辗转反侧后,有它陪你晨光绚烂;春风得意时,它为你真心鼓掌,而潦倒落魄时,至少还有它做你的全副家当。

老鸟笼收藏(北京老大爷的鸟笼子装的除了鸟)(20)

什么样的时代,造就什么样的潮宠精神,而遛鸟文化,却历久弥新、经久不衰,就连老外们也纷纷感慨,在遥远的东方国度,有这么一群糙老爷们儿,干着一些付出与得到不成正比的事儿,而这恰巧也是中国文化,是中国元素的一部分。

老鸟笼收藏(北京老大爷的鸟笼子装的除了鸟)(21)

只是他们不知道的是,在这群糙老爷们儿的心中,鸟儿带来的乐趣,远胜于自己每日每时的付出。

遛是留,留是爱,彼此的羁绊,本身就是对彼此付出最好的肯定,你给我黄鹂嗓儿,我给你周全护,谁说这就不是一种担当呢?

北京老爷们儿的鸟笼子里,除了鸟,应该还有一种情怀,一番天地,一份托付——和满腔的柔情。

【图文转载自网络,版权归属于原作者,并致谢意!欢迎各位朋友评论点赞,记得关注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