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至明是中国巾帽类首服最为盛行的时期。在头巾上缝缀巾环的习惯从宋朝一直延续至明代。这段时期的巾帽主要有三类,第一类是士大夫阶层普遍戴用的筒形巾帽;第二类是行伍、庶民阶层日常裹首用的巾帽;第三类是衬在幞头、乌纱帽等硬体首服内敛发用的头巾。学者贾玺增在《紫禁城》杂志发表《巾环、玉屏花、玉逍遥与玉结子——宋元明时期巾帽类首服的固定和装饰用具》,文章中有如下考证

宋朝的腰带文化(宋明时期流行的头巾)(1)

《三才图会》所示网巾

宋朝的腰带文化(宋明时期流行的头巾)(2)

明杨氏墓出土头巾

宋朝的腰带文化(宋明时期流行的头巾)(3)

明杨氏墓出土头巾的玉质“巾环”

宋朝的腰带文化(宋明时期流行的头巾)(4)

宋代双叠胜实物

前者虽称巾、帽,但在戴前一般要经过涂漆处理,其主体已成为筒形硬壳,直接扣在头部即可;后两者是用绢、缎等纺织品裁制成的软体首服。为了将其固定在头部,这些巾帽都要在外面缝缀一对用来穿拉绳带的环形物,时称“巾环”。与宋朝同时期的北方金代贵族,也流行在裹首的蹋鸱巾上缝缀雕琢有春水或花卉纹样的玉饰件。这玉饰件按其位置和功能的不同被称为“玉屏花”和“玉逍遥”。受其影响,明代晚期的士人阶层也以在巾帽上装饰名曰“玉结子”的饰件为尚。

宋朝的腰带文化(宋明时期流行的头巾)(5)

明代义宰张懋夫妇墓中出土头巾

五代以降,中原地区原本裹扎之用的幞头逐渐演变成一种硬壳状官帽。而裹首束发的任务就落在了戴在官帽之内的头巾(宋至明使用)或网巾(明代使用)上了。为了固结方便,中国古人多在头巾或网巾后缝缀一对金属小环用以穿拉绳带。因为是内用之物,故其形多小巧,外表朴素而无饰。

宋朝的腰带文化(宋明时期流行的头巾)(6)

上海市卢湾区肇家浜路明潘氏墓乌纱帽内头巾系束效果图(作者手绘)

在南宋,人们将置于巾帽后部的巾环称为“二胜环”或“二圣环”。“环”谐音“还”,寓意盼望“靖康之难”(1127年)后,被金人掳走的宋徽宗、钦宗二圣自北还南。

宋代岳珂《桯史》记载:“秦桧以绍兴十五年四月丙子朔,赐第望仙桥。丁丑,赐银绢万疋两,钱千万,彩千缣,有诏就第赐燕,假以教坊优伶,宰执咸与。中席,优长诵致语,退,有参军者前,褒桧功德。一伶以荷叶交倚从之,恢语杂至,宾欢既洽,参军方拱揖谢,将就倚,忽堕其幞头,乃总发为髻,如行伍之巾,后有大巾环,为双叠胜。伶指而问曰:‘此何环?’曰:‘二胜环。’遽以朴击其首曰:‘尔但坐太师交倚,请取银绢例物,此环掉脑后可也。’一坐失色,桧怒,明日下伶于狱,有死者。于是语禁始益繁,芮烨令衿等吻祸,盖其末流焉。”其大意为南宋奸相秦桧宴请宾客。其间,赐坐给吹捧其“功德”的参军。参军受宠若惊,在拱揖就坐时,堕其幞头,露出巾环。伶人一语双关地批评参军将“二胜环”丢在脑后。

宋朝的腰带文化(宋明时期流行的头巾)(7)

明末《天工开物》插图中戴网巾的劳动者

同样,在南宋赵溍《养疴漫笔》中,却是绍兴初杨存中制二胜玉帽环献高宗,旁有伶人云云。此外,宋代张端义《贵耳集》也记载了同样的故事,虽然人物和时间不同,但“二圣还”的含义却无差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