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年前的回忆》是一篇回忆录,是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的李大钊同志的女儿李星华所写的一篇回忆录。十六年前的这一天李大钊被奉系军阀杀害,时年38岁。作者采用第一人称的的叙述方式,回忆了父亲被害的过程,展现了共产党员李大钊大义凛然、视死如归、坚贞不屈的品质,表达了对父亲深深的怀念之情。

难点突破:

1、课文如何写回忆录的?有哪些值得借鉴的地方?

(1)开篇点题,首尾呼应。

(2)反复强调这一天,突出对父亲深切怀念的悲痛之情。

(3)按照时间顺序串联全文,分别写了不同地点的不同事:

被捕前:父亲在家里烧掉文件和书籍,工友被捕后,父亲忠于革命事业,毅然决然留在北京。

被捕时:父亲处变不惊。

被捕后:父亲在法庭上镇定自若,坚贞不屈。

被害后:全家人悲痛不已,记住日期。

2、课文如何塑造人物形象?

(1)通过描写塑造。法庭上,父亲眼镜不见了,头发乱蓬蓬的。可见父亲遭受重刑,但是父亲却是平静的神情,突显父亲坚贞不屈的品质。通过父亲对母亲说绝不能离开北京时坚决的神情,可以看出李大钊视死如归,忠于革命的品质。通过父亲被捕时不慌不忙的步伐可看出父亲处变不惊,将生死置之度外。

(2)通过情节塑造。李大钊在家里忙着工作,整理书籍和文件,并烧掉一些书和纸片。从这里可以看出李大钊对革命事业的忠诚。

手写笔记:

部编版六下语文板书(十六年前的回忆手写笔记)(1)

部编版六下语文板书(十六年前的回忆手写笔记)(2)

部编版六下语文板书(十六年前的回忆手写笔记)(3)

部编版六下语文板书(十六年前的回忆手写笔记)(4)

部编版六下语文板书(十六年前的回忆手写笔记)(5)

,